下午两点整,顾千寒轻轻叩响了李教授办公室的门。门内传来一声温和的"请进",他推门而入,看到李教授正伏案工作,桌上堆满了资料和图纸。
来了?李教授抬头微笑,摘下老花镜揉了揉鼻梁,坐吧。
顾千寒在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坐下,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墙上的一张老照片——一群年轻工人站在某个建筑工地前,笑容灿烂。照片己经泛黄,但其中一个人的轮廓让他心头一震,那眉眼与自己有几分相似。
那是我带过的第一个项目组,李教授顺着他的目光解释道,三十年前的事了。
顾千寒点点头,没有多问。李教授推过来一叠厚厚的文件:这些是历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的优秀作品集,还有我这些年收集的特殊结构案例分析。需要你把它们分类整理,并建立电子档案。
好的。顾千寒接过文件,却在最下面发现了一本手写笔记,封面上写着《非传统结构设计心得》。
这是...
我的一些个人笔记,李教授轻描淡写地说,可能对你准备比赛有帮助。不过记住,这些资料只能在办公室看,不能带出去。
顾千寒翻开第一页,立刻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密密麻麻的公式旁边是简洁的手绘草图,记录着各种突破常规的结构设计思路。这哪里是普通笔记,分明是一位资深工程师毕生经验的精华。
教授,这太珍贵了...他声音有些发颤。
李教授意味深长地看着他:知识只有在传承中才有价值。好了,今天你先整理这些,有什么问题随时问我。
接下来的日子,顾千寒每天下午都会准时出现在李教授办公室。表面上是整理资料,实则在如饥似渴地吸收那些笔记中的知识。李教授时而会"恰好"路过他的座位,指点一二,更多时候则放任他自己钻研。
为什么桁架结构在这个位置要采用非对称设计?一天下午,顾千寒忍不住问道。
李教授放下手中的茶杯,眼睛一亮:好问题!这是为了应对特殊地形下的侧向风力...他拿起铅笔,在草稿纸上画了起来,解释得深入浅出。
就这样,在看似平常的资料整理中,一场隐秘的知识传承悄然进行着。顾千寒的设计理念在这些日子里发生了质的飞跃,他开始理解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计算,更是力与美的平衡艺术。
比赛前一周,工程学院的模型实验室比往常更加忙碌。顾千寒和郭子铭终于不得不坐在一起,完成最后的模型调试。
我爸说了,这次比赛评委会主席是他老朋友,郭子铭摆弄着模型上的装饰件,语气傲慢,只要我们的作品别太差,拿奖是板上钉钉的事。
顾千寒专注地调整着一个关键节点,头也不抬:我想靠实力赢。
哈!郭子铭讥笑道,就凭你?一个工地出来的土包子懂什么是真正的设计?
顾千寒的手停顿了一下,继续工作:模型测试数据不会说谎。
郭子铭正要反驳,实验室门被推开,韩依依抱着几本书走了进来:"嗨,我带了最新的抗震设计资料...哦,郭子铭你也在啊。
表妹?郭子铭皱起眉头,你怎么老跟这家伙混在一起?
韩依依把书放在桌上,自然地站到顾千寒身边:我们医学院和工程学院有合作项目,有问题吗?
郭子铭的目光在两人之间来回扫视,突然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哦~我明白了。顾千寒,你勾搭我表妹,该不会是想攀我们郭家的关系吧?
顾千寒猛地站起来,眼中闪过一丝怒火,但韩依依抢先一步:郭子铭!你嘴巴放干净点!顾千寒的实力有目共睹,不像某些人只会靠家里关系。
你!郭子铭脸色铁青,一把抓起背包,行,你们厉害!我倒要看看比赛那天谁能笑到最后!他怒气冲冲地摔门而去。
实验室里一时安静下来。顾千寒深吸一口气,慢慢坐回椅子上:谢谢。但你不必为了我...
我不是为了你,韩依依打断他,我只是讨厌他那种目中无人的态度。她翻开带来的书籍,来看看这个,最新的地震灾害案例分析,对你的模型改进可能有帮助。
顾千寒感激地看了她一眼,两人很快沉浸在技术讨论中。窗外的天色渐暗,实验室里只剩下他们和一座精巧的桥梁模型。
再做最后一次测试吧。顾千寒启动了模拟地震仪。
模型在逐渐增强的震动中表现出色,但当频率达到某个特定值时,一个次要构件突然断裂。顾千寒立刻关闭设备,皱眉检查损坏部位。
奇怪,这个位置不应该这么脆弱...
韩依依凑过来看:是不是材料疲劳了?
顾千寒摇摇头,突然想起李教授笔记中提到的一个类似案例:不,是共振频率的问题。我们需要重新计算这个局部的质量分布。
两人埋头工作到深夜,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当最后一个调整完成时,己经过了宿舍关门时间。
又得叫醒宿管阿姨了。韩依依无奈地笑笑,伸了个懒腰。
顾千寒看着她疲惫却依然明亮的眼睛,突然说:我送你回去吧。
秋夜的校园静谧安宁,路灯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走到医学院宿舍楼下时,韩依依突然转身:顾千寒,比赛那天,我一定会去给你加油的。
月光下,她的眼睛像星辰一样闪烁。顾千寒感到心跳加速,只能笨拙地点点头:好。
那...晚安。韩依依挥挥手,转身跑进宿舍楼。
顾千寒站在原地,首到她的身影消失在楼梯转角。夜风拂过脸庞,带着微凉的秋意,却吹不散他心中那股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