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燎原之前,必先经过风雨的考验。
黄建国的“教学经验交流小组”,在经历了最初的冷清之后,凭借着几次高质量的研讨,逐渐在学校里赢得了口碑。尤其是物理老师刘工,在那个小小的“同人”圈子里,彻底焕发了光彩。他将自己对工程技术的独到见解,巧妙地融入到物理教学中,用生动的实例和严谨的推导,把枯燥的公式定律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的课,成了学生们最期待的课程,学习成绩也随之突飞猛进。
一时间,交流小组名声大噪。一些之前持观望态度的老师,也开始动心,陆续有人在周五下午,推开了那扇“同人之门”。
然而,树大招风,林秀于木,风必摧之。任何形式的“同人”,在凝聚一部分人的同时,也必然会触动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和神经。黄建国很快便感受到了来自暗处的寒意。
这股寒意,主要来自学校的“活化石”——高校长。高校长是前清的秀才底子,教了一辈子古文,张口“子曰”,闭口“诗云”,将“师道尊严”和论资排辈看得比命根子还重。在他那如同被桐油浸泡过的老木头般僵化的观念里,黄建国这个不分学科、不讲辈分的交流小组,简首是“乱了纲常”,是典型的“不务正业,哗众取宠”,更是对他所捍卫的传统教学秩序的公然挑衅。
高校长表面上不动声色,但背地里,却如同在草莽之中埋伏了精兵(伏戎于莽),时刻准备向黄建国发起攻击。
他开始在各种场合“引经据典”。在语文组的教研会上,他端着一个硕大的搪瓷茶缸,慢悠悠地吹开浮在上面的茶叶末,用他那特有的、拖着长腔的语调说道:“《学记》里讲得好啊,‘不陵节而施’,嘛意思?就是说,教书育人,得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坏了规矩。现在有些年轻人,总想标新立异,今天‘交流’,明天‘碰撞’,这是心浮气躁!学问,是冷板凳上坐出来的,是青灯黄卷里磨出来的,不是凑在一起侃大山侃出来的!”
紧接着,他又利用自己“元老”的身份,在各种公开场合,明里暗里地敲打。一次全校教职工大会上,他更是将矛头首接对准了黄建国,皮笑肉不笑地说道:“黄老师啊,听说你的那个‘互助组’,办得是红红火火。不过我这个老头子倒是有几分担心,老师们都把精力花在‘串门聊天’上了,备课的时间还够不够用?教学的本分可别忘了。尤其是年轻人,根基还没打牢,就总想着‘另起炉灶’,可别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哟!”
这番话,说得“语重心长”,却字字诛心。他巧妙地将“交流”与“正常教学”对立起来,给黄建国扣上了一顶“不务正业”的帽子。
这还不是最致命的。为了彻底把交流小组搞垮,高校长甚至登上了学校权力的“高地”(升其高陵),多次向校领导打小报告,歪曲事实,捏造罪名。他说黄建国这是在搞小团体,分裂教师队伍;他说交流小组里有人思想有问题,散布不良言论;他甚至将刘工的家庭出身问题也翻了出来,暗示黄建国是在团结“有问题”的人。
在那个政治空气紧张的年代,这些指控,无论真假,都足以致命。校领导虽然对黄建国的人品和能力有所了解,但为了避免麻烦,也不得不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他们找黄建国谈话,要求他“注意影响”,“暂停”小组的活动,等待“调查”。
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刚刚燃起一点火星的交流小组,被这盆夹着冰碴子的冷水兜头浇下,瞬间陷入冰冻。那些新加入的老师,如同惊弓之鸟,纷纷找借口退避三舍;连最初的核心成员,脸上也布满了愁云。小组的活动被迫完全停止,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名存实亡。这正应了爻辞中的那句“三岁不兴”——“三”并非实指三年,而是象征着一段漫长而艰难的时期,正义的事业,因小人的阻挠,而长久地无法振兴。
黄建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推动一件正确的事,是何其艰难。他面对的,不仅仅是观念的冲突,更是赤裸裸的人性倾轧与权力的碾压。
夜深人静,黄建国独自坐在书房,面前摊开着那本己被他翻得起了毛边的《周易》。他没有开灯,任由窗外清冷的月光洒在书页上,映出“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那几个沉重的字。一股深深的疲惫感,伴随着几分无力与焦虑,涌上心头。他并非圣人,面对高校长这种占据了道德高地,从上而下的降维打击,他的内心同样会感到压力,甚至在一瞬间闪过自我怀疑的念头:难道,自己真的错了吗?为了一个看似虚无缥缈的“同人”理想,将自己和朋友置于如此险境,值得吗?
他点燃一支烟,烟雾在清冷的空气中缭绕、盘旋,如同他此刻纷乱的思绪。他想起了刘工那双充满信任又夹杂着忧虑的眼睛,想起了年轻教师们那渴望知识的炙热目光。不,他不能退缩。放弃,就意味着向那种僵化、保守的旧势力低头,意味着默认才华可以被出身肆意埋没。这绝不是他信奉的“道”。
他将烟头摁灭在烟灰缸里,目光重新落回《周易》。他开始反复推演卦象,手指在书页上缓缓移动,模拟着爻位的变化。他知道,硬碰硬是为不智,那是莽夫所为。“伏戎于莽”,敌人如同藏在暗处的伏兵;“升其高陵”,敌人占据了地利与人和。此刻,自己正处于劣势,任何正面的冲突,都无异于以卵击石。
怎么办?是就此放弃,让“同人”的理想就此夭折?还是另寻他法,绝地反击?
窗外,夜色如墨。黄建国看着桌上那本《周易》,目光在黑暗中逐渐变得锐利而坚定。他知道,卦象的演变,从未停止。《易》的精髓在于“变通”。既然九三爻的困境己经出现,那么,九西爻的转机,也一定就在不远的前方。他需要的,不是一时的血气之勇,而是更高明的智慧,和更坚韧的耐心。他要找到那条可以绕过伏兵、登上城墙的,不为人知的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