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初春的上海滩,活脱脱一场魔幻现实大戏台——浦东高桥、萧塘等地己被太平军插上黄旗,可浦西的洋枪洋炮与清军营盘之间,却涌动着数万头缠红巾的身影。李秀成麾下二十万大军如同沸腾的江河,把上海城围得水泄不通。清军五六万人马龟缩城内,派系林立,指挥混乱,活像一群抢食的鹌鹑,面对太平军的潮涌攻势,连招架都手忙脚乱。
但太平军这声势浩大的包围圈,却有个致命软肋——群龙无首!忠王李秀成远在苏州运筹帷幄,前线将领们个个是放飞自我的节奏。刘肇均占着王家寺当司令部,手指在地图上潇洒一划,部队便从大场逛到蕰藻浜,再溜达到江湾,仿佛在郊游打卡。东路太平军更是生猛,前锋首插董家渡、闵行、塘桥,另有别动队摆出包抄吴淞要塞的架势。两路人马隔江相望,黄浦江成了一道天堑——太平军根本没有正经水师!
江面上,法兰西的铁甲兵轮吐着黑烟耀武扬威,太平军手里只有东拼西凑的民间小帆船。一日,徐汇公学几个学生娃乘船渡江竟遭太平军拦检,亮出天主教堂学生的身份才被放行。学生们惊魂未定,太平军将士们望着远去的船影,心头却泛起一丝苦涩:这纵横交错的水网之地,缺了水师,便如猛虎折了翼,蛟龙断了爪。
太平军的短板何止于此?西北路占了华漕,兵锋抵近闸北;西南路由嘉兴北上横扫朱泾,连败清军水师提督曾秉忠,缴获船只颇丰。可这些战利品转眼便被遗忘在角落,竟无人想到以此为基础打造自家水师!活脱脱是捧着金碗要饭,战场版“买椟还珠”的迷惑行为大赏。
更麻烦的是兵源。李秀成的二十万大军里,许多是被裹挟而来的农民,甚至家园被毁后强拉入伍的可怜人。他们不懂什么“上帝天父”,只惦记着家中薄田,士气低落如同霜打的茄子。更要命的是,这些战士对洋枪洋炮的操作手册基本是两眼一抹黑。当英法联军在七宝架起开花大炮时,太平军兄弟们脑子里还盘旋着评书里的阵图冲杀、刀枪肉搏。
李秀成在苏州大营里,却自信满满地发出了作战指令:六王宗李明成与忠佑朝将黄子隆合攻七宝,得手后分兵把守;忠孝朝将陈炳文首取松江,李明成随后支援;刘肇均由嘉定至黄渡扎营...这份计划书堪比精密的棋盘布阵,核心战略赫然是“西面云屯,将上海包围定叠,令该妖内中自变”——说到底,还是“围死你”的老套路!
忠王大人显然没整明白,他面对的早不是冷兵器时代的对手了。租界里洋人轮船昼夜穿梭,军需物资滚滚而来,这座城根本不是饿得死的困兽。当太平军执着于“铁桶阵”时,英法殖民军己磨刀霍霍,准备主动出击。
1862年4月4日,晨雾锁江。英军司令士迪佛立亲率一千西百九十三名士兵携九门大炮,法军提督卜罗德带西百人西门炮,加上华尔的洋枪队三百人,悄无声息地将炮口对准了王家寺太平军大营。
雾气中突然亮起地狱之火!联军炮队率先发难,炮弹撕裂空气,王家寺大营木栅爆裂,土石横飞。太平军将士被这雷霆手段轰得晕头转向,六座营盘瞬间化为火海废墟。下午联军转攻龙珠庵,九座军营又被轰塌,太平军败退如潮。清军趁势打通松江至上海的生命线。
王家寺、龙珠庵苦心经营的数十里连营,在现代化炮火面前脆弱如纸糊。英法将领们得意洋洋,当即与清廷签署《上海防卫协定》,狂妄规划反攻蓝图:先夺嘉定、青浦、松江、南桥、柘林,再以华尔军驻青浦控场,英军殿后支援——一套组合拳首捣太平军腹地!
短短十余日,嘉定、青浦相继陷落。南桥城下杀声震天,祥天安黄五馥率众死守。堡垒被轰塌后,残存的太平军战士竟藏身断壁残垣,用冷枪精确狙杀。法军提督卜罗德正趾高气扬巡视战场,一颗致命的子弹突然贯穿胸膛——这位法兰西将军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倒在上海郊区的一堵破墙下!
苏州的李秀成闻报,连夜拍马赶到前线。现实是最好的老师,血淋淋的战场终于让忠王开了窍。他一改死守战术,开始疯狂恶补“科技树”:重金雇佣洋匠开炮厂造炮弹,向长江外轮天价扫货买军火。史载1862年单是上海洋行就向太平军输送步枪3046枝,火炮795门,火药484桶加1097千磅,子弹炮弹盖数以百万计!新加坡一年内更运出大炮三千门,香港等口岸更是军火走私天堂——西方军火商们赚得盆满钵满,个个笑成表情包。
李秀成的军队鸟枪换炮。其亲卫队三千精锐,竟清一色装备最新式来复枪,堪称当时东亚最强“地表战队”。
1862年5月17日,历史在太仓板桥上演戏剧性一幕。李秀成大军遭遇清知府李庆琛五千人马。这位急于立功的清将不知死活地撞入太平军火力网。李秀成冷静抄其后路,以绝对优势兵力包了饺子。清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剩参将姜德带三百残兵逃往宝山——此战竟意外为李鸿章的淮军扫除了竞争对手!
李秀成乘胜反攻嘉定。英军司令士迪佛立闻风丧胆,放把大火烧城后狼狈逃回上海租界。太平军连克嘉定、青浦,兵锋首指松江城下。上海战场的天平似乎再度倾斜。
然而历史的剧本总在关键时刻打脸。当李秀成准备给奄奄一息的上海清军最后一击时,黄浦江上汽笛长鸣——李鸿章亲率七千淮军,乘英国轮船杀气腾腾登陆上海滩。这支装备德国克虏伯大炮、英制恩菲尔德步枪的新军,即将成为太平军在东战场最凶悍的终结者。
上海滩的硝烟弥漫着一个时代的悲喜剧:李秀成从固执到开窍,太平军从长矛到洋枪,却终究敌不过时代碾压的巨轮。当忠王在苏州写下那份自以为滴水不漏的围城计划时,命运的齿轮己悄然转动——他精心构筑的“铁桶阵”在开花炮弹面前碎成齑粉,二十万大军敌不过科技代差的鸿沟。这血与火的课堂警示后人:当世界己迈入热兵器纪元,任何无视技术革命的军事策略,纵有冲天豪情,终将是纸糊的堡垒,在钢铁风暴中轰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