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天的功夫,燕京的一处地方火了,不是什么明星要去那里拍戏,也不是什么新晋的网红咖啡厅、打卡地,而是位于燕京西四环西五环的一处历史旧址。
蓝靛厂、火器营。
这个地方之所以能火,全然因为一首小曲儿的功劳。
《探清水河》。
这首燕京小曲儿是在一个直播录屏中出现的,一个头戴渔夫帽、戴着墨镜的年轻人怀抱琵琶,边弹边唱,朗朗上口的曲调和引人入胜的歌词,再加上当时远处波光粼粼的湖面,宛如一道绝美的风景,产生的效果丝毫不输一些节目组精心布置的户外综艺。
“桃叶尖上尖,柳叶就遮满了天。”
“在其位这个明阿公,细听我来言呐。”
“此事诶,出在了京西蓝靛厂,蓝靛厂火器营,有一个松老三。”
《探清水河》刚在网上有了热度,就迅速有一些在燕京的人和旅游的游客,来到昆玉河边“探清水河”。
一时间,原本算不上什么热门风景的昆玉河来了不少观赏的游客,连带着游船和出租自划船的生意都好了起来。
那些被《探清水河》吸引而来的人,有的站在沈歌那晚弹琵琶唱歌的桥上,有的沿着河岸散步,一边走着一边播放《探清水河》,试图寻找歌曲中所描绘的故事和韵味。
昆玉河桥上。
“这里就是《探清水河》里的清水河吗?”
“是的,我看直播时那个唱这首小曲儿的小哥哥说了,昆玉河就是清水河。”
“那大莲和六哥哥两人,也太可怜了。”
“诶,时代不一样了,要是在现在,他们也不至于这样。”
两个女生一边拍照一边闲聊着。
“诶,小姑娘,这是出什么事儿了吗?”这时,旁边路过的一位老人纳闷地向两人问道,“从今儿个上午开始,我就看一直有人在这里逛来逛去,不知道在干什么。”
“没啥事。”
女生笑了笑,“就是大家都听了一首歌,所以来这打卡......来这拍照来了。”
想着这位爷爷上了年纪,应该不知道打卡是什么意思。
“小曲儿。”
身边的朋友纠正道。
“哦哦,是一首小曲儿,”女生反应过来,紧接着主动开口问老人,“爷爷,你是本地人吗?”
“是啊。”
老人点点头,“在这里都活了大半辈子了。”
“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你,咱们脚下这条河,以前是叫‘清水河’吗?”
女生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是啊,是叫清水河。”
老人回道。
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女生眼睛一亮,随后又问道:“那这里有没有发生过一对情侣父母不同意他们在一起,两人跳河的事......”
“哎呀,你这么说爷爷怎么能听懂?”
身边的女生补充道:“一个叫大莲,一个叫六哥哥。”
“大莲、六哥哥,”大爷琢磨了几秒钟,反应过来,笑呵呵地说,“敢情你们俩一直说的这个,这不是《探清水河》吗?”
“大爷你也知道这个?”
女生一愣。
“这话应该我问你才对,你们这些小年轻也知道这个?”
老人笑着反问。
“当然知道了。”
女生抬头道:“这里是京西,下面是昆玉河,又叫清水河,旁边还有蓝靛厂......”
说着说着,她还唱了起来,“蓝靛厂、火器营,有一个宋老三——”
“哈哈哈,我倒是好奇,这都是我们老家伙听的东西了,你们是从哪个犄角旮旯翻出来的,”老人爽朗地笑了两声,又道,“不过有个地方我得给你纠正一下,‘蓝靛厂火器营,有一个松老三’,是‘松’,松树的松,不是‘宋’。”
“啊,不是宋吗?我记得是宋啊,还有人姓松的吗?”
女生愣住了。
“要么是你听岔了,要么是你听的那个人唱错了,”老人解释道,“这儿搁以前,火器营是清代八旗驻军的地方,松老三是旗人,开烟馆为生。松是满族姓氏,宋是汉人姓氏,所以应该是‘松’才对。”
“原来是这样......”
女生找出《探清水河》的视频,又听了一遍,这才恍然明白,“是唱的‘松’,我听错了。爷爷,你也上网冲浪啊?还有,您还没告诉我大莲和六哥哥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呢。”
“什么划船冲浪的,这首是燕京当地的小曲儿小调,我当然听过了。至于大莲和佟小六这件事是不是真的......”说到这,老人咂咂嘴,“这还真说不清楚,就知道松老三是开烟馆的,那佟小六是唱曲卖艺的,松老三看不上人家.....”
“就是这曲儿嘛,上不了台面,你们两个女娃是从哪儿听的,电视上又让播了?”
老人好奇问道。
两个女生明显一愣。
上不了台面?
电视上又能播了?
这话是什么意思?
这首小曲儿朗朗上口,旋律又那么好听,再加上大莲和六哥哥的故事那么感人,有什么上不了台面的,放到电视上播,那收视率肯定吊打现在的一众偶像剧。
老人张张嘴,想说似乎又不好说什么,最后只得作罢,自顾自地向前走了,边走嘴里边嘀咕,“我说怎么一回事儿呢,原来是这个。敢情是这个调又传开了。可话说回来,现在是放开了,连女娃都听起来这调儿了。”
而两个女生到底也没能明白老人话里的意思,摇摇头继续拍起了照片。
线下如此,网上《探清水河》的讨论度同样居高不下。
【这小哥哥唱歌也太好听了吧,弹琵琶的手法也超厉害,好想知道他是谁啊!】
【这不一眼沈歌么哥们,都实锤了。】
【沈歌,真的假的?他怎么跑燕京去了,不是还在榕城陪甲亢哥么?】
【甲亢哥几把谁啊,他也配。】
【以前从来没觉得传统曲艺好听,今天听了一次,没想到竟然这么好,已经循环一天了,现在满脑子都是“桃叶尖上尖,柳叶儿就遮满了天”。】
【我今天去昆玉河了,去“探清水河”,感受一下曲中人物的悲欢。】
......
“沈歌,你的《探清水河》这下是真火了。”
白灵溪兴奋地给沈歌打开电话。
一天的功夫,原本没什么名气的昆玉河和蓝靛厂、火器营现在已经隐隐有成为网红打卡地的趋势。
“今天爷爷去了燕京戏曲学院,已经在跟学校商量学生给你搭戏的事宜了。”
白灵溪又道。
近几年来,她还从未见过自家爷爷如此兴奋过。
“白老师费心了。”
沈歌由衷地感谢道。
在各大戏曲院校挑人是一方面,但演员的功底和素养方面,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这是一件容不得马虎的事儿,不过此刻他无心思考,在燕京师范学院上完今天的课后,他又打车来到了燕京音乐学院。
“沈歌,好久不见呐。”
在门口,遇到了前来迎他的林为民。
本来林为民的任务是在外寻找其他省份有天分有实力的音乐天才的,不过一趟榕城之行,已然让他完成了目标,沈歌、许棠音、李泽谦三人已经足够了。
“林老师,我们前两天才一起喝了酒。”
“哈哈。”
林为民笑了两声,招呼沈歌进了燕京音乐学院。
燕京音乐学院是华国艺术院校中的翘楚,有作曲系、音乐学系、指挥系、管弦乐系、民乐系......更主要的是这里还有音乐学研究所。
沈歌这次来,是林为民邀请他就关于日寒两国来华进行音乐交流的事而开的一次会议,自从亲眼见了沈歌一曲《百鸟朝凤》后,他有心让沈歌出场给众人来一下强心剂。
七拐八拐走进一间会议室,沈歌看到此刻席间已经有五六人了,刚一进来,便察觉到数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
沈歌泰然自若,环顾四周对着众人微微点头示意,而后坐了下来。
“正式介绍一下,榕城艺术学院,沈歌。”
众人点头,显然对沈歌早就有了了解。
林为民开口道:“今天邀请各位来,是想就日寒音乐交流会进行一个简单的商讨,目前在这边有空的就我们几人,其他朋友未到,我先简单跟各位说一下具体情况。
因为近几年算是开启了无声的文化战争,日寒两国对我国的文化剽窃愈发严重,尤其是寒国,春节、饺子这种明摆着的华国文化他们都敢申遗。
前段时间在一个交流峰会上,日国率先提出要向我国进行音乐交流访问的事情,寒国顺势也加入了进来。这两国的目的,昭然若揭。不论是日国引以为傲的雅乐,还是寒国正乐、俗乐,实际上都来源于我国唐朝时的音乐!”
在场众人都微微点头,虽然日寒两国在此事上一直在极力撇清关系,但就这两国的音乐都传自华国是不争的事实。
大唐盛世造就了极为繁荣的音乐盛景,诞生了千古名曲《霓裳羽衣曲》、《破阵乐》、《春莺咐》......
而如今,《兰陵王入阵曲》、《秦王破阵乐》这些著名的曲子,却成了日国雅乐,被奉为正统。甚至日国奈良大学雅乐团还专程不远万里来到冀北省兰陵王墓前,演奏他们正宗的《兰陵王入阵曲》,这无异于是对着华国音乐界贴脸开大。
还有寒国的国乐,虽然近些年他们一直在努力跟任何与华国有关的字眼撇清关系。但不能否认的是,最早,他们的音乐叫“唐乐”,唐朝的“唐”。
这时,旁边一人得到了林为民的眼神示意,他点点头坐正身子开口说道:“一直以来,日国音乐界都自诩日国雅乐是唐朝正统雅乐,但实际上这是越缺什么越强调什么的一种心理。
日国雅乐是日国歌舞音乐的统称,他们口口声声说什么音乐界的先辈习得了正统的唐乐,不过是自吹自擂。”
正在说话的这个人是燕京音乐学院音乐学教授,同时也是众人所在的这座音乐学研究所的所长,张乾。
他继续对众人讲道:
“在唐代时并没有完善的记谱法,更别说现代社会的录像机了。根据记载,日国遣唐使在唐朝待的时间不长,他们的学习方法只能是口传心授。
在这种情况下,是绝对不可能把唐代燕乐那样的大型歌舞表演给全部学会的。更别说再把他们匆忙学习的内容,再原封不动地传给日国了。”
意思很明显了,日国雅乐并非真正的唐乐,也不是真正的华国音乐。
张乾打开投影仪,众人都看了过去。
上面播放的是一段乐舞,七个日国人身穿宽大袍服,在舞台上盘膝坐成一排,口中吹着一段长长的调子,这声音吹起来有种破音的沙哑凄厉之感,此起彼伏间有点像是农村办丧事时吹的哀乐。
不过哀乐也成曲调,这乐曲的声音听起来却给人一种,在听指甲划过黑板时的惊悚感觉。
张乾开口说道:“这就是日国雅乐《兰陵王入阵曲》。”
“咦——”
沈歌旁边一个看起来和他差不多大的年轻人快速摸了摸自己的胳膊,一副恶寒的表情。
“你要说这是正宗的《兰陵王入阵曲》我是一万个不信的。”
张乾说道:“或许古时的乐曲并不符合我们现代人的音乐审美理念,但也绝对不是这种阴森的调子。第一,兰陵王的鬼面在现在日国雅乐中已经变成了日系风格的假面,且多种多样;第二,日国的这段《兰陵王入阵曲》都与祈雨、祭祀宗教活动有关,这本就与《兰陵王入阵曲》的产生相悖......”
沈歌盯着投影中还在播放的日国雅乐,心中和张乾一样的想法。
北齐书记载:
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战,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单看这段文字记载,已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危急和兰陵王高长恭的英姿,现在你这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日国人说这段接地气儿的音乐是正宗的《兰陵王入阵曲》,谁信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