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扬天下

第254章 梨春往事

加入书架
书名:
名扬天下
作者:
李丽质
本章字数:
8118
更新时间:
2025-05-30

“梨春楼?”

听到这个名字,面前这位负责记录活动内容的妹子终于抬头诧异地看了沈歌一眼,还有姓梨的?不过怎么看都不是个正经名字。

“网名?”

沈歌笑了笑,也不作过多解释,只是问道:“可以吗?”

“可以。”

妹子点点头。

主要是今晚社团办的这场活动只是国戏杯赛前预热而已,不是正式比赛,谁想上台在她这里报名记录一下就行了,说起来没什么要求,学号都不需要,名字更不限制了,当然不是眼前这位同学长得帅的缘故。

随后她在纸上记录了下来:

《梨花颂》,梨春楼。

别说完全没有违和感。

“邓学长唱完后还有一个人,稍微等一下吧。”

这场活动十分随意,并没有那么多严格要求,谁先来谁就上,而且基本上都是唱一小段就走,甚至到台上就来一句的也有,时间倒也并不拥挤。

“奴似嫦娥离月宫......”

邓文华一曲《贵妃醉酒》结束。

台下顿时响起一片叫好和欢呼声。

“邓学长不愧是还没毕业就进了燕京京剧院,跟咱们这些人差距很大呀。”

“邓文华虽然是张派,但这味道也不输梅派。”

“邓学长还有公孙柔和康雅雅,三人是这次【国戏杯】的夺冠热门了吧。”

“邓文华下场对我们这些人来说都是降维打击了,说出来都胜之不武。”

“再怎么说人家还没毕业呢。”

......

在众人议论纷纷之时,沈歌前一人已经大踏步登上了舞台,裴飞鸿老教授的弦声一响,口中已然唱道:

“人言曹操多奸巧,果然亚似秦赵高。”

“欺君误国非正道,全凭势力压当朝。”

“站立在丹墀微微笑,哪怕虎穴与笼牢......”

在台下围观的学生还沉浸在刚才邓文华的《贵妃醉酒》中时,这位学老生的同学已经唱完下了台,从上台唱完到下台估计也就只用了二十秒的时间,快到离谱。

沈歌从对方手中接过话筒,随手踩着楼梯踏上台子。

他先是向着一旁的裴飞鸿老教授微微点了点头,之所以上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冲着这位琴师来的,琴师喜欢好演员,演员自然也喜欢好琴师,不为别的,就两个字——舒服。

有配合才痛快。

就像刚才他在台下时听身边学生说的,要想上台表演,不用提前说你要唱哪一段哪一派,直接上去开唱就是了。用一句糙点儿的话就是,你还没张嘴呢,人家裴飞鸿老教授就知道你肚子里憋的什么屁了,弦声比你唱的声还快。

而此刻台下的沈浪看到沈歌出现在台上,彻底傻眼了,不是哥们儿,你来真的?他刚才还以为沈歌在开玩笑,说是要去报名,实际尿遁了呢,没想到这片刻的功夫,他还真登上了台?!

人家秋雅结婚,你搁这儿又唱又跳?

戏曲学院的活动,你一个音乐学院看个乐得了,还上去乱凑什么热闹。

沈浪在台下对沈歌一边挤眉弄眼,一边摆手示意他赶紧下来,虽说他跟对方也才认识不到半个小时,但社恐乖巧的他本就是个热心肠,也不想看对方出丑,他真怕对方当着台下这么多戏曲专业的学生,唱一段戏腔歌曲出来。

那可就糗大了。

然而台上的沈歌却对他的动作恍若未闻,如同没有看到一般,在他惊愕的目光中,抬起话筒,开口唱道:“梨花开,春带雨~”

丸辣!

听到沈歌开口,这是沈浪刹那间唯一的念头。

京剧里大抵是没有这样的戏词的,仅从这两句就能看出来,并不似京剧中的唱词,更接近歌曲呐。

不过再回味一下,他这声腔清脆婉转,却也并不是一些网络歌手掐着嗓子唱出来的戏腔。

同时,台下还在讨论回味邓文华表演的《贵妃醉酒》的人,这一刻也被台上的沈歌拉住了目光,这唱词、这调子......咋感觉有些熟悉,却又没听过呢?

就连每当一个学生登台表演,弦音都流转自如的京胡,此刻都顿了下,裴飞鸿老教授抬起眸子看了沈歌一眼,手上动作再起,依旧是熟悉的二黄调。

“梨花落,春入泥。”

“此生只为一人去......”

台下的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京剧还有这样唱的,这是京剧么?”

“这是歌吧?”

“但是他的咬字发音又是京戏。”

“裴教授都没停,继续往下听呗。”

台上沈歌不知台下众人心中所想,他自顾自地唱着。

“道他君王情也痴,情也痴~”

负责登记报名的女生再次看向自己刚才在纸上写下的记录,《梨花颂》,梨春楼。

此时台上正在唱着《梨花颂》的沈歌,看着台下戏曲学院里的这些学生,又蓦地想到了来燕京前老爷子对他说的那番话:十多年来,你一直跟着我四处奔波,混迹三教九流谋生,这一方天地,三尺戏台,你却从未以角儿的身份登场过。如今一切都已安稳,粉妆着墨,也该他拉开序幕了。

台上的“梨春楼”正在唱着,今晚也是梨春楼这个名字的再次出现。

梨春楼。

梨园遗韵,万象归春,楼起高台。

这是老爷子当年对年纪尚小的他说的这个名号的立名之本心。

沈歌耳边这一刻又好似浮现老爷子的声音:

“一曰梨园遗韵,承梨园之脉。

千年前玄宗教坊置梨园,丝竹管弦自此成华夏戏曲之根。

“梨”字首立,既敬先贤衣钵,亦彰戏班渊源有自,当以昆弋皮黄为骨,唱念做打为魂,守正腔雅韵之宗。

二曰春讯新声,万象归春。

‘春’者,万物始发也。戏班取此字,非独喻四季轮替,更寄望戏曲长河常流常新。

于传统中破茧,于程式里生趣,以青春之眼观世间百态,以赤子之心演人间真情。

水袖翻处,尽是新柳抽芽之态;锣鼓响时,俱含春雷破冰之声。

三曰立楼台之基。

‘楼’者,高台也,意指戏班三尺高台教化世人,亦喻艺人所追求的境界。

台上一砖一瓦,皆需精工细作;台下一步一趋,必当稳扎稳打。

愿以匠心筑此‘楼’,上可接云天之浩气,下能纳市井之烟火,使观者登楼而望,得见世间熙攘,千般人物、万种风情!”

只记得老爷子当时说到这里,幽幽而叹,似是如同卸下担子般松了口气,但在看向他时,目光中又蕴含着千钧的沉重,“现如今世人皆知四大徽班进京,将京戏发扬光大,却不知最早这个名号被称为‘四班一楼’。四大班子是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而这一楼,就是我梨春楼!”

“梨春楼自成班以来,承梨园千年霜雪,酿春日万斛琼浆,筑楼台八方风月。先辈立誓,愿以丝弦为笔,唱尽人间春秋;且将氍毹作纸,绘就天地新章。

春去春回,楼起楼峙,唯戏韵长留,如梨花香远,绕梁不绝。”

“而历经百年来的风风雨雨,这京戏在飘摇中愈发兴盛,梨春楼的先辈从未辱没了这个名头,都说戏子戏子,他们却是铮铮铁骨,你身为梨春楼传人,也自当如此。”

也就是在那时,沈歌才从老爷子口中了解到有关梨春楼的往事秘辛。

四班一楼,老太后犹爱梨春楼,班主梨云亭唱得太后掷了翡翠镯子,那是梨春楼最兴盛的时期,都说梨春楼的金字招牌在琉璃厂西街映着雪光,比三庆班的绣旗还要鲜亮三分。

后来......

后来八国联军的炮火打到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九十三岁高龄的伶界大王梨云亭披挂上阵,再次扮上老黄忠,立于城头之上,身后靠旗猎猎翻飞,目光如电,高唱《定军山》。

“十日之内功得胜,军师大印付在某的身。”

“十日之内不得胜,愿将人头挂营门。”

“来来来,带过爷的马能行,我要把番邦贼寇一扫平——”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

“站立在营门三军叫,大小儿郎听根苗:

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

那一日,城头的老黄忠犹如天神下凡,阵阵声威经久不息,只吓得番邦贼寇寸步不敢向前,而这道身影直至唱到力竭,一口热血喷出,开启了独属于梨春楼的一片春秋。

为报国仇家恨,梨云亭长子带着七个武生,夜里摸进英军驻地,花枪挑翻了三个哨兵,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后被吊在梨春戏楼前的旗杆上。

英军指挥官让他唱“顺民曲”,他却笑啐对方一脸血沫,扯开破破烂烂的中衣,露出肋骨上刺的还未结痂的“精忠报国”四个字,用老生的高腔骂道:“尔等蛮夷!可知我华夏梨园,从来只跪天地君亲,不拜豺狼虎豹!”

骂声未绝,旗杆上的惊堂木被炮火震落,正砸在他眉心,血珠溅在戏楼匾额的“春”字上,洇成永不褪色的一抹朱砂。

一场大火将梨春楼烧了个干净,戏班也就此逐渐没落,离开了京城,四处流浪唱戏为生。

沈歌曾看到老爷子一直贴身带着一本书,那是梨春楼家谱一样的东西,上面记载了和梨春楼有关的重要事件。而在这本书的最后面,则是一条条的记录了许多名字,那是后来的故事——

日军的魔爪伸向中华大地,战火纷争,民不聊生。

梨春楼的班主生得一副铁嗓,尤擅《定军山》。这一日日军少佐松本点名要听《黄鹤楼》,班主却着一身老黄忠的扎靠上了台。

松本拍桌大骂:“你的,唱错戏了!”

他却抚着髯口冷笑:“没唱错,今日要演的,是老卒斩贼酋!”

说着将令旗往台口一插,台毯下竟藏着三把匣子枪。

这是一出设计好的“空城计”。

混战中,班主的靠旗被打断两根,仍是咬牙砍翻了两个鬼子。

松本举枪瞄准之际,唱青衣的小冬香突然扑上来,挡住了鬼子的枪管......

这一次,梨春楼十七个弟子,最终只有三人活着爬出废墟。

琴师临终前攥着断弦,对班主说:“弦断可续,国破难圆......”

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班主带着梨春楼仅剩的两人,一路再次拉起了一支戏班——也可以说是队伍!

他们的盔箱里放的不是行头旗靠,而是游击队的伤员,车底藏着药品和传单。

一次演出时遇到日军盘查,扮老艄公的武生开口唱道:“老爷说话太欺人,休把渔民当良民!”

桨橹一挥,砸死两个日军。

那一战,他们保住了运送的物资,却失去了那个被叫做“小百灵”的师妹。

快要胜利的那天,瞎了眼的老琴师用断弦的胡琴敲着木板打拍子,口中含混地唱着:“今日里得胜回朝转,重整河山换新天......”

沈歌清楚地记得那个本子上的一些名字。

狗娃,杀鬼子两人,中弹身亡,十三岁。

幺妹,杀鬼子五人,中刀,十八岁。

李大牛,炸药包摧毁日军生化实验室,与敌人同归于尽,二十六岁......

他们是戏班前辈,同时也是英雄。

虽然如今梨春楼已再不复当年盛景,只剩他们二人,但在老爷子和沈歌两人的心中,梨春楼历经百年风霜雨雪,已是枝繁叶茂。

此刻沈歌带着“梨春楼”这个名字,再度回到京城。

梨园遗韵,万象归春!

“天生丽质难自弃,天生丽质难自弃,长恨一曲千古谜。”

“长恨一曲千古思。”

沈歌唱到此处,声音愈发婉转悠长,将杨贵妃的那份凄美演绎得淋漓尽致。裴飞鸿老教授的京胡已然跟沈歌的声腔完美合辙。

梨花开,春带雨。

梨花落,春入泥。

这梨花说的是杨贵妃,梨花一枝春带雨和宛转蛾眉马前死,但此刻在沈歌的口中,颂的也是梨春楼,也是这梨园,这梨园的满林梨香。

那历经寒冬的梨树,终会在春天绽放出绚烂的花朵,迎来属于自己的新生。

春去春回,楼起楼峙,唯戏韵长留,如梨花香远,绕梁不绝。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