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陕西临潼的骊山脚下,黄土层深处传来此起彼伏的挖掘声。兵马俑二号坑的发掘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白日里,考古队员们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尘封千年的泥土,每一片陶片的出土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烈日炙烤下的夯土层泛着暗红,仿佛还残留着当年工匠们的汗水,而那些逐渐显露真容的陶俑残肢,用空洞的眼眶与断裂的肢体,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夜幕降临时,白日里热火朝天的工地骤然寂静。潮湿的山风裹挟着渭河的水汽,掠过层层叠叠的探方,将考古队的帆布帐篷吹得猎猎作响。年逾六旬的老陈裹紧补丁摞补丁的棉袄,粗糙的手掌紧紧攥着马灯,开始了每晚的例行巡查。他佝偻着背,在坑边缓慢踱步,昏黄的灯光在黑暗中摇曳,仿佛随时会被黑暗吞噬。这片土地他再熟悉不过——自从儿子在附近的砖窑打工摔断腿后,他便主动请缨来此守夜,总觉得能在黄土堆里触摸到千年岁月的余温。
某个月圆之夜,老陈照例哼着秦腔小调走向西北方的探方。月光清冷,如霜般洒在坑边简陋的工棚上,忽然,他的马灯毫无征兆地熄灭,粘稠的黑暗瞬间将他包裹。老陈摸索着从腰间掏出火柴,“刺啦”一声擦亮的瞬间,借着微弱的火星,他瞥见坑底闪过一片青灰色衣角——那分明是陶俑才有的款式!未等他反应,脖颈处突然传来刺骨的寒意,仿佛有双冰凉的手正缓缓收紧。凄厉的惨叫划破寂静的夜空,惊飞了栖息在附近的夜鸟。
当人们举着探照灯赶到时,只看到老陈倒在血泊之中,气息全无。诡异的是,地上虽有大片血迹,可老陈身上却找不到任何凶手攻击的痕迹,现场也没有打斗的迹象,仿佛是无形的力量夺取了他的生命。而在之前,己经出土的兵马俑也莫名遭到破坏,有的陶俑头部不翼而飞,有的肢体残缺,断裂处参差不齐,仿佛被一股蛮力生生扯断。现场唯一的线索,是老陈紧攥的拳头里,死死捏着半片沾满泥土的陶俑甲片。
消息传开后,方圆十里的村民谈之色变。有人说曾在深夜听见坑底传来兵器碰撞声,也有人声称在月光下看见成排的陶俑缓缓转动眼珠。考古队不得不加派警力巡逻,可即便如此,仍不断有诡异事件发生——新出土的陶俑面部会莫名出现裂痕,探方里的测量绳时常被某种力量拧成死结。
时光流转,到了1997年。一群装备精良的盗墓贼听闻兵马俑地下还有未被发掘的宝藏,便妄图铤而走险。他们趁着夜色,偷偷潜入尚未挖开的墓坑。墓坑内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腐土气息。他们打开手电筒,微弱的光线在黑暗中显得那么渺小。突然,走在最前面的盗墓贼惊恐地大喊起来:“快看!那是什么!”众人定睛望去,只见无数黑影在手电筒的光晕边缘若隐若现,那轮廓分明就是一个个站立的兵马俑。
为首的盗墓贼强作镇定,举起猎枪胡乱射击,枪声在密闭的空间里炸响,震得众人耳膜生疼。可枪声过后,黑影不仅没有消散,反而如鬼魅般迅速逼近。盗墓贼们吓得魂飞魄散,转身就想逃跑,可那黑影却如鬼魅般迅速逼近,将他们团团包围。无论他们如何挣扎、逃窜,都无法摆脱黑影的纠缠。几天后,当警方接到报案赶到现场时,发现这群盗墓贼早己被困死在墓坑之中,他们的脸上还凝固着惊恐的表情,仿佛临死前看到了世间最恐怖的景象。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尸体周围散落着十几枚青铜箭头,箭头的形制与秦代兵器如出一辙,可现场却没有任何发射装置的痕迹。
2010年,在兵马俑一号坑,又发生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工作人员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了西具尸体。他们衣着整齐,没有明显的外伤,可脸上却布满了恐惧的神情。经法医鉴定,他们的死因竟然是惊吓过度。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兵马俑复活的猜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相信,这些沉睡了千年的兵马俑,拥有着某种神秘的力量,它们守护着这片地下王国,不容任何人侵犯。
尽管科学或许能够解释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但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这些故事被不断赋予神秘色彩,成为了流传于民间的奇闻异事,为雄伟壮观的兵马俑更添了几分神秘莫测的色彩 。每当夜幕降临,骊山脚下的秦俑博物馆里,导游们讲述这些故事时,游客们总会不自觉地凑近那些静默的陶俑,在它们斑驳的面容上,寻找着跨越千年的神秘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