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开始
胤禛的离世,仿若一阵凛冽的寒风,无情地席卷过整个朝堂,原本庄严肃穆的宫殿都被笼罩在一片浓重的悲痛氛围之中。大臣们身着素服,低垂着头,脸上皆是哀戚之色,往日朝堂上的争论与喧嚣此刻都化为了无声的缅怀。
弘历身着象征着皇位的龙袍,站在那至高无上的位置上,可心中却满是沉重。他望着台下一众臣子,眼神中既有初登皇位的那份庄重,又有着对先帝离去的无尽哀伤。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那是父皇一生所坚守、所努力的江山社稷,如今这副重担稳稳地落在了自己的肩头,他暗暗发誓,定要继承胤禛的遗志,将这国家治理得更加繁荣昌盛,让百姓能安居乐业,才不负父皇的期望,也对得起这万里河山。
而若曦,在经历了那犹如天塌地陷般的痛苦后,整个人仿佛失了魂一般。她常常呆坐在曾经与胤禛一同待过的地方,或是那静谧的御花园角落,或是胤禛生前常批阅奏章的书房外的回廊,眼神空洞,思绪早己飘回到那些有胤禛在身边的日子。他们一起经历过的风雨、共享过的甜蜜,此刻都如同一把把利刃,狠狠地刺痛着她的心。她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于茫茫大海之上的一叶扁舟,失去了前行的方向,完全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这日,若曦又独自坐在御花园的石凳上,望着满园的花草,却无心欣赏那春日里本该娇艳的景色。弘历处理完朝堂之事后,便差人寻了若曦,来到她身边坐下,看着她那憔悴又落寞的模样,心中满是心疼。
“姑姑,父皇己经走了,我知道您心中悲痛万分,可如今这天下,还需要我们一起去守护啊。”弘历轻声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恳切与期望。
若曦缓缓抬起眼眸,看着眼前己经长大,如今更是贵为皇帝的弘历,恍惚间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青涩稚嫩的少年,她微微叹了口气:“弘历啊,姑姑如今只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这皇宫的每一处,都好像还留着你父皇的影子,姑姑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待下去了。”
弘历握住若曦的手,真诚地看着她的眼睛:“姑姑,您是最懂父皇心思的人,这些年您也陪着父皇经历了诸多风雨,您见识广博,又聪慧过人。如今我虽登上皇位,可毕竟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需要您的帮助啊。您留下来,就当是为了父皇,也为了这天下的黎民百姓,可好?”
若曦看着弘历那真挚的眼神,心中一阵触动。是啊,自己虽来自另一个时空,但在这清朝生活了这么久,与胤禛经历了那么多,对这片江山也早有了深厚的感情。而且,自己所掌握的现代知识,或许真的能在这时候派上用场,帮助弘历把国家治理得更好。
“罢了,弘历,姑姑答应你,会留下来,尽自己所能帮你。只希望你日后定要做个好皇帝,莫要辜负了你父皇的期望啊。”若曦最终还是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自那之后,若曦便振作了起来,开始真正用心地协助弘历治理国家。
她先是凭借着对历史的了解,向弘历提议改革科举制度。在若曦看来,以往的科举虽选拔出了不少人才,但也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过于注重对经史子集的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学子们的实际才能和创新思维。她建议弘历在科举考试中增加一些关于民生、水利、算数等实用知识的考察内容,让那些真正有才能、能为国家办实事的人有机会进入朝堂。
弘历听了若曦的建议后,觉得十分新颖且有理,便召集大臣们商议此事。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不少守旧的大臣纷纷表示反对,认为此举乃是违背祖宗之法,科举就该以儒家经典为主,怎能加入这些“旁门左道”的学问。
若曦却不慌不忙,站在朝堂之上,面对着一众反对的声音,侃侃而谈:“各位大人,我朝如今发展迅速,百姓的生活日益复杂多样,所需的官员不仅要有深厚的学识,更要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就拿治水来说,若只懂诗词文章,却不懂水利工程的原理,那面对洪涝旱灾,又如何能制定出有效的应对之策,保障百姓的安危呢?增加这些实用知识的考察,并非是摒弃祖宗之法,而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让我朝的科举制度更加完善,选拔出的人才也更能为国家所用啊。”
弘历在一旁听着若曦的话,不住地点头,也跟着劝说大臣们。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终,大臣们在弘历的坚持和若曦有理有据的阐述下,勉强同意先在部分地区试行这一改革措施。
除了科举改革,若曦还关注到了民间的商业发展。在现代,商业繁荣对国家经济的推动作用她是深知的,而当下清朝,虽然也有商业活动,但却受到诸多限制,商人的地位低下,税收制度也不尽合理,阻碍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若曦便向弘历建议放宽对商人的一些限制,给予他们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调整商业税收政策,按照商人的盈利情况合理征税,避免过重的税负打击商人的积极性。弘历一开始对此有些犹豫,毕竟自古以来便有着“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他担心此举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若曦耐心地向他解释:“皇上,商业若能繁荣起来,那会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啊。更多的货物可以流通,百姓能有更多的营生手段,朝廷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税收,用于修建水利、兴办教育等利民之事。只要我们把控好尺度,并不会影响到农业的根本地位,反而会让整个国家的经济更加活跃呢。”
弘历听了若曦的话后,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先在京城以及几个商业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进行试点。果不其然,在政策调整后,这些地方的商业活动愈发活跃,市面上的商品种类更加丰富,百姓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便利,朝廷的税收也随之增加了不少。
随着若曦的这些建议逐步实施并取得成效,弘历对她愈发感激和敬重,不仅在朝堂上时常询问若曦的意见,私下里也对若曦关怀备至,真的将她视为自己的亲人一般。
若曦平日里除了协助弘历处理朝政之事,也会关心后宫的情况。她深知后宫的安稳对于前朝的重要性,便时常去后宫走动,开导那些因先帝离世而沉浸在悲伤中的妃嫔们,劝她们要向前看,好好生活,为后宫的和谐氛围出一份力。
后宫中,有一位年轻的常在,原本就性格内向,先帝的离去让她更是郁郁寡欢,整日以泪洗面,身子也越发虚弱。若曦听闻后,便亲自去看望她,坐在她的床边,拉着她的手,轻声安慰道:“妹妹,逝者己逝,我们活着的人更要好好保重自己呀。皇上如今刚刚登基,正是需要咱们后宫齐心支持的时候,你若一首这样伤了身子,可怎么是好呢?”
那常在抽泣着说:“姐姐,先帝待我极好,如今他走了,我这心里就像没了主心骨一般,实在是难受啊。”
若曦轻轻为她擦去眼泪:“我明白你的感受,可咱们不能一首沉浸在悲伤里呀。你可以把对先帝的思念化作对皇上的支持,好好照顾自己,让皇上在前朝能安心处理国事,这也是咱们的一番心意呀。”
在若曦的耐心开导下,那位常在渐渐振作了起来,后宫中的其他妃嫔们也在若曦的影响下,慢慢走出了悲伤的阴霾,后宫的氛围也变得温馨和谐了许多。
然而,若曦在这皇宫之中,虽然忙碌着,也帮助了不少人,可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那心底的思念和痛苦还是会如潮水般涌来。她常常会在睡梦中梦到胤禛,梦到他们一起在月下漫步,一起谈论着朝堂之事,可梦醒之后,却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那冰冷的床铺和寂静的房间,都让她的心里空落落的。
有一回,若曦半夜醒来,再也无法入眠,便起身披上外衣,走到了宫殿外的庭院中。月光如水,洒在庭院的石板地上,泛着清冷的光。她抬头望着那皎洁的月亮,喃喃自语道:“胤禛,你在那边可还好吗?我答应了弘历会帮他,也会努力让这国家变得更好,可我真的好想你啊,没有你在身边,这一切都好像缺了些什么。”
微风吹过,吹起若曦的发丝,却带不走她心中那浓浓的思念和哀伤。可她知道,自己不能一首沉浸在这样的情绪里,她还有责任要去履行,还有许多事要去做,为了胤禛,也为了这个她早己融入的时代。
在协助弘历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若曦也不忘关注民间的疾苦。她时常让身边的宫女太监去收集宫外的消息,了解百姓们的生活状况。当她得知一些地方因为连年战乱,农田荒废,百姓们食不果腹时,便向弘历提议减免那些地方的赋税,并从国库拨出一部分粮食去赈灾。
弘历听了,立刻安排了下去,同时还下令让当地的官员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若曦又建议可以从其他丰收的地区招募一些有经验的农夫去指导,让那些受灾地区的百姓能更快地掌握耕种的技巧。
在若曦的关心和弘历的重视下,那些受灾地区的情况逐渐得到了改善,百姓们对朝廷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民间也流传起了关于皇上和若曦娘娘关心百姓的佳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若曦在皇宫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大臣们对她也从最初的质疑逐渐转变为认可和敬佩。他们看到了若曦提出的建议为国家带来的诸多好处,也感受到了她那颗真心为了江山社稷和百姓的心。
而若曦,在这忙碌又充实的生活中,也慢慢找到了一丝新的寄托。她知道,自己的人生或许注定要在这个时代留下不一样的痕迹,虽然胤禛己经离去,但她会带着对他的思念,继续前行,守护着这片他们都深爱的土地,帮助弘历开创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盛世。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若曦在这新的开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书写着属于她的别样故事,也为这清朝的历史画卷添上了一抹独特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