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乃大唐第一帝

第181章 老马也学会了讨价还价

加入书架
书名:
朕乃大唐第一帝
作者:
楼顶望远
本章字数:
4390
更新时间:
2025-07-06

大锅饭固然问题多多,但只要用的好,便是一种快速稳定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

国有资产如何经营是他李宽一个藩王该考虑的事情吗?

他不过是算计着江南的人口和资源罢了。

以江南道现在的局势,只要他能提供安定的生活环境,就会有无数人接受他的安排。

信服他的人多了,他才有足够的人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李宽也想过首接在袁州搞几个大型的官营农场。

官营农场的雇工不必考虑自家粮食和税赋的问题,李宽可以在农场里适当的试验一下高产作物的小范围推广,也可以批量种植一些自己很快就要大量用到的经济作物。

例如甘蔗、剑麻、棉花等作物。

制造武器、造风帆船只、绳索、做纺织品、扩大海外贸易等可少不了这些作物提供原料。

特别是风帆使用的帆布材料,没有这东西,只靠本土的那些个土帆布制作船帆,可是跑不了远洋航线的。

那些高产作物只在别院的试验田里种,不走出来去适应各地的环境,永远无法真正融入大唐的农业生产体系当中,它们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王府现在需要大面积的试种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积累更多的经验。

只是之前他并不想私自吞下袁州,也不想跟属下官员把关系闹得太僵,才没有提这茬。

有岳州和潭州的三个农场暂时也够用了。

不过马周既然主动提出来了,他完全没理由拒绝。

“马周,想做成这件事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不用本王提醒你吧?”

马周摇头道,“殿下,臣立刻去与都督府的其他人商议,尽量说服他们。”

他明白楚王的意思。

为了管理好现在的三个官营农场,占用了两州近五百个官府雇员,各县的官员己经有人提意见了。

在袁州建立新的官营农场,势必需要更多的雇员,或从各县调集,或是从新招募一批新的雇员。

不管是哪一种,都会涉及到两州预算的问题。

还有就是新的农场需要置办一大批的农具、牲口、种子、房屋、仓库等生产资料和场地建设。

人工和固定投入可不是一笔小钱。

既然是官营农场,这些钱势必要从两州官府来出的。

楚王把两州的预算卡的那么紧,想从各县和州府预算中抠钱粮出来,难度可想而知。

李宽摆摆手,“别费劲了,本王给两州的预算最多可以挤出不到西千贯,就这点活钱两个州分,你就算把嘴皮子磨穿了也没用。”

“殿下,这钱您出……”马周试探着问道。

年前,整车整船的财务钱粮运进了楚王府别院,谁不知道楚王殿下现在富得流油?

李宽道,“一码归一码,农场不是冶监,本王没义务自己掏钱贴补官营产业。”

马周道,“不知道殿下是如何安排冶监的?两州的三处农场的钱粮又是谁出的?”

“简单,老头子把潭州冶监和萍乡冶监的经营权抵押给了本王,本王出钱,升级冶监的采矿和冶炼技术,五年内,两处冶监归王府经营,利润五五分账。”

“两州的农场投资也差不多是这个套路,本王出钱,州府以资产商行和外贸商行的利润做抵押。”

李宽笑道,“怎么,你也想照着两州的模式来,让本王给袁州的官营农场投资?”

“还是说你想按照冶监的经营方式让袁州州府跟本王签订合作协议?”

马周想了想,说道,“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这两种模式乍一听似乎都没有问题。

可两州官营农场的模式并不适用于袁州。

袁州是物理意义上的穷的叮当响,州县唯一可以抵押的资产就是大量的抛荒田地和收缴的豪族土地。

可要是把地都抵押给了楚王府,袁州还办什么官营农场啊?

整个袁州就全成楚王的私产了。

他要是敢提用土地做抵押,不用说皇帝了,就是他那个还在路上的老乡都敢掐死他!

可是按照冶监的模式抵押经营权,似乎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没有,除非扬州或者荆州大都督府愿意投钱,朝廷你就不要想了,都等着夏税赶紧到账呢!”

李宽一盆冷水浇下来,马周妥协了。

“那臣这便去写奏疏,请陛下定夺。”

“呵呵,一来一回至少二十多天,农时可就过了。”

“殿下,您一定还有别的法子,还请殿下教臣!”

“你马宾王身上那个黜陟大使的名头还是挺值钱的,不多,用印的空白文书给本王来上二十张,就当是抵押了。”

“殿下,您看臣是傻子吗?”

“十八张!”

“最多两张!”

“十张,不行你就赶紧走,本王不留你吃饭。”

“三张,不能再多了!”

“五张,干不干?不干!”

“成交!”

李宽和马周讨价还价的时候,苏定方带着一千五百府兵,紧赶慢赶的,终于在规定期限内赶到了长安。

其实他们可以提前至少五天到的,奈何春雨贵如油这话用在进入了大暖期的初唐时期并不太适用。

苏定方他们一到襄州地界,老天爷就开始下雨,整个襄南盆地变得跟洞庭湖似的,等了七天水都没退,不得不绕路,结果一路上又是两天晴两天雨的,大队人马赶路本来就慢,磨磨唧唧走了二十多天才到河南府。

然后黄河妈妈就给了苏定方他们一个迎头暴击,让他们体会到完整的人生。

黄河、洛水一起涨水,把他们必经之路上的两处渡口全给冲没了,不到一百里的路,愣是又耽误了好几天才到潼关。

进了关中,老天爷的生理期终于过去了,才没让老苏享受到军法的照顾。

在兵部忙活完府兵入编的事情,他立刻马不停蹄的去了汤泉宫求见皇帝。

李世民也终于第一次看到了自家二小子捣鼓出来的新兵器。

不过在看过实弹射击的效果后,李世民扭头就回了行宫,留下苏定方一脸的懵逼。

这火器不是挺好的吗?

皇帝就算不满意,也得听我转述一下楚王的话吧?

李世民一回到行宫就开始摔那些次品瓷器。

边摔还边骂李宽是个不孝子!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