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东棋局,我为祁同伟执牛耳!

第96章 科技城的震撼与郑南义的深思

加入书架
书名:
汉东棋局,我为祁同伟执牛耳!
作者:
爱吃开花白糕的余皇
本章字数:
6686
更新时间:
2025-05-23

汇报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按照既定行程,郑南义带领的中央联合调研组,在省委书记易学习和常务副省长祁同伟的陪同下,前往汉东未来科技城进行实地考察。

汉东未来科技城,是祁同伟和林轩倾力打造的,引领汉东未来发展的核心引擎。这里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创新创业人才,是汉东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的新高地。

当调研组的车队,缓缓驶入科技城的核心区域时,所有人都被眼前景象所震撼。

宽阔整洁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一栋栋设计现代、充满科技感的研发大楼、孵化中心、以及企业总部,拔地而起,错落有致。空中,不时有无人驾驶的飞行器,穿梭往来,运送着小件包裹和实验样本。地面上,智能环卫机器人正在默默地清扫着街道,无人驾驶的接驳巴士,则在各个站点之间,安静而高效地运行。

“郑主任,这里就是我们汉东未来科技城的核心区——‘智慧谷’。”祁同伟指着窗外,自豪地向郑南义介绍道。“目前,己经有超过五百家国内外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科技城。其中包括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前沿领域的领军企业。”

郑南义透过车窗,仔细地观察着科技城内的一景一物,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去过国内外不少高新科技园区,但像汉东未来科技城这样,规划起点之高,建设速度之快,产业聚集度之强,科技应用之广泛的,确实不多见。

他之前听到的那些关于汉东“好大喜功”、“盲目铺摊子”的传闻,在眼前这片生机勃勃、充满未来感的景象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调研组首先来到的是科技城规划展览馆。巨大的沙盘模型,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展示了科技城的总体规划、功能布局、以及未来发展蓝图。讲解员用流利的双语,向调研组详细介绍了科技城在人才引进、政策扶持、金融服务、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创新举措。

郑南义听得很认真,不时地就一些细节问题,向祁同伟和讲解员提问。他的问题,都非常专业,也非常尖锐,显然是做足了功课。

祁同伟和林轩,则从容应对,对答如流。他们不仅清晰地阐述了科技城各项政策的制定初衷和预期效果,更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和成功案例,证明了科技城模式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例如,当郑南义问及科技城如何避免与国内其他高新区同质化竞争时,林轩微笑着回答:“郑主任,我们汉东未来科技城,从规划之初,就明确了差异化发展的战略定位。”

“我们不追求大而全,而是聚焦于几个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前沿领域,比如,我们重点发展的‘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以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都是目前国内相对薄弱,但又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

“我们通过整合全球顶尖的科研资源,搭建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提供最优厚的政策支持,吸引和培育了一批具有颠覆性创新能力的企业和团队,力求在这些‘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形成我们汉东科技城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林轩的这番话,让郑南义和调研组的成员们,都暗暗点头。他们没想到,汉东在科技城的发展上,竟然有如此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如此精准的产业布局。这与他们之前听说的,汉东只是在“堆砌高楼大厦”、“营造虚假繁荣”的说法,截然不同。

接下来,调研组又实地考察了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入驻企业。

在一家从事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的初创企业,郑南义亲身体验了该公司最新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I芯片,在智能驾驶、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强大应用功能。他惊讶地发现,这家成立不到三年的年轻公司,其技术水平,竟然己经达到了国际领先的行列。

公司年轻的创始人,一位从硅谷回国创业的海归博士,激动地向郑南义介绍道:“郑主任,我们之所以选择落户汉东未来科技城,就是因为这里有最好的创业环境,最优的政策支持,还有最懂我们的政府服务。”

“祁副省长和林主任,更是多次亲自到我们公司调研,帮助我们解决融资、人才、市场等各方面的难题。可以说,没有汉东省委省政府的鼎力支持,就没有我们公司的今天!”

这位年轻博士发自肺腑的感谢,让郑南义对祁同伟和林轩,又多了一层新的认识。他开始相信,这两个人,或许真的不是像外界传闻的那样,只是依靠权术和投机,才在汉东站稳脚跟的。他们身上,确实有着一种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担当。

在另一家专注于基因编辑技术研发的生物医药企业,调研组的成员们,更是被该公司在攻克癌症、罕见病等医学难题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所深深震撼。

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利用汉东未来科技城提供的世界一流的P3实验室和基因测序平台,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基因编辑工具,其编辑效率和精准度,都远超现有的国际主流技术。目前,该技术己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一旦成功,将为全球数百万相关疾病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

“郑主任,我们汉东,不仅要发展经济,更要造福人类!”祁同伟站在实验室外,看着那些身穿白色科研服,紧张忙碌的科学家们,眼神坚定地说道。“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我们汉东未来科技城,就是要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让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都能够在这里,自由地探索未知,挑战极限,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汉东的智慧和力量!”

祁同伟的这番话,掷地有声,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激情和家国情怀的担当,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郑南义的内心,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他原本以为,汉东的改革,更多的是一种地方政绩工程,或者是个别领导人沽名钓誉的手段。但今天在科技城的所见所闻,却让他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判断,是否过于片面和武断。

他看到,汉东的改革,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和文件上,而是真正落实到了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的每一个具体环节。

他看到,汉东的干部,也并非都是像传闻中那样,只知道溜须拍马,投机钻营。像祁同伟、林轩这样的年轻干部,他们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更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他更看到,汉东的人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那些在科技城工作的年轻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创业者们,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是他许久未曾见到过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对事业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一天的考察下来,郑南义虽然依旧保持着京官特有的审慎和矜持,但他内心的天平,却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向着汉东,向着祁同伟和林轩,发生了微妙的倾斜。

他开始意识到,汉东的这潭水,或许比他想象的,要清澈得多,也深邃得多。而祁同伟和林轩这两个人,也绝非等闲之辈,他们很可能,真的是在做一件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事业。

晚上回到招待所,郑南义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将白天在科技城的所见所闻,以及祁同伟和林轩的言谈举止,在脑海中,反复回放,仔细品味。

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也曾怀揣着改革的梦想,也曾在基层摸爬滚打,也曾为了推动一项政策的出台,而西处奔走,据理力争。但随着地位的升迁,年龄的增长,以及官场现实的磨砺,他似乎渐渐地,将那些最初的激情和理想,遗忘在了岁月的角落。

今天,在汉东,在祁同伟和林轩的身上,他仿佛又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那种久违的,为了理想而燃烧的激情,再次在他的心中,悄然复苏。

他开始反思,自己这次来汉东,究竟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完成宋老交代的任务,敲打敲打祁同伟,给汉东的改革,挑挑刺,找找茬吗?

不!他想,或许,他还可以做得更多。

他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力,将汉东改革的真实情况,客观公正地反映给中央,为汉东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他甚至可以,借鉴汉东的成功经验,为国家更高层面的改革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此行汉东,才不算辜负了自己作为一名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职责和使命。

郑南义的心中,渐渐有了一个新的决定。他知道,这个决定,可能会让他得罪一些人,甚至会给自己的仕途,带来一些不确定的风险。

但他更清楚,作为一个有着良知和担当的党员干部,他必须坚持自己内心的选择,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汉东的夜,静谧而深邃。一场无形的较量,正在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悄然发生着转变。而林轩和祁同伟,用他们的智慧、胆略、和对改革事业的执着追求,正在一步步地,赢得更多人的理解、尊重,甚至是敬佩。

他们坚信,只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民利益的一边,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