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1节:豆腐上种算盘
深夜,陈家破旧的土坯房内,一盏昏黄的油灯在风中摇曳,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母亲周秀莲坐在一张摇摇欲坠的木桌旁,手中紧握着一个陈旧的豆腐模具,眼神中透露出几分疲惫与坚定。模具旁,散落着几包未开封的石膏粉,这是家中为数不多的“奢侈品”,用来制作维持生计的豆腐。
“小海,来,妈再教你一遍,石膏粉的用量得算准了,不然豆腐就凝不成形。”母亲的声音温柔而有力,她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轻轻敲打着模具边缘,仿佛那是她唯一的教鞭。
小海,一个瘦弱的男孩,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他挪了挪屁股,凑近了些,耳朵竖得老高。母亲开始缓缓讲解,每一个数字,每一个比例,都像是她心中的圣经,不容有失。“记住,石膏粉和水的比例是1:5,多了少了都不行,这就像我们做人,得有个度。”
然而,小海的心思早己飞到了九霄云外。他暗自琢磨,如果石膏粉的用量能稍微调整一下,是不是能做出更细腻、更受欢迎的豆腐?想着想着,他的手不自觉地伸向了那包石膏粉,趁母亲不注意,偷偷倒出了一些,换上了自己从河边捡来的细沙——他天真地以为,这样能“改良”配方,让豆腐变得更好。
这一幕,恰好被躲在门后的妹妹冬稻看见了。冬稻,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不解。她误以为哥哥在进行什么伟大的“实验”,心中充满了崇拜与羡慕。于是,她悄悄地走过来,用稚嫩的声音说:“哥哥,你在做什么呀?我帮你保密哦!”小海吓了一跳,但看到妹妹纯真的眼神,他松了一口气,点了点头,两人相视一笑,仿佛共同守护着一个秘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豆腐在模具中慢慢凝结。然而,当母亲揭开模具的那一刻,一股不寻常的苦味扑鼻而来。母亲的脸色微微一变,但她没有立即发作,只是默默地将发苦的豆腐切成小块,端上了餐桌。
餐桌上,气氛异常压抑。父亲陈建国,一个沉默寡言的汉子,此刻正皱着眉头,盯着面前那盘发苦的豆腐。突然,他猛地一拍桌子,碗碟震动,发出清脆的响声。“这豆腐是怎么回事?怎么一股苦味!”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愤怒与不满。
母亲低下头,没有说话。小海和冬稻也吓得不敢出声,他们知道,这场风暴即将来临。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村长那刺耳的催债声:“陈建国,你欠的钱什么时候还?别以为躲着就能赖账!”
父亲的脸色更加阴沉了,他站起身,走到门口,与村长理论起来。屋内,母亲轻轻叹了口气,她拿起一块发苦的豆腐,放入口中,细细咀嚼,仿佛在品味着生活的苦涩。
“妈,这豆腐……”小海终于忍不住开口了,声音里带着几分愧疚。
母亲摇了摇头,打断了他的话:“没事,苦点也能吃。只是,小海啊,有些事情,不是靠‘改良’就能解决的。就像这石膏粉,少了它,豆腐就凝不成形;多了它,豆腐就发苦。生活也是一样,得有个度,得按规矩来。”
冬稻在一旁听得似懂非懂,但她能感受到母亲话语中的沉重与无奈。她突然开口,用稚嫩的声音说:“妈,我觉得石膏是数学的肥料,哥哥在给豆腐施肥呢!”
这话一出,屋内的气氛顿时缓和了许多。母亲笑了,笑得有些苦涩,也有些欣慰。她摸了摸冬稻的头,说:“你这孩子,倒是会说话。不过,记住,无论生活多苦,咱们都得挺首腰板,活出个样来。”
那一夜,陈家的灯光熄灭得很晚。油灯下,母亲继续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为家人缝补衣物,而小海和冬稻,则依偎在母亲身旁,听着那些关于生活、关于坚持的故事。石膏罐上的破损标签,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眼,它仿佛在诉说着底层生活的廉价与妥协,但也在那苦涩之中,闪烁着一丝不屈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