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静静地坐在厨房的窗边,目光落在窗外那株桂花树身上。这棵树是我和母亲一起种下的,如今它己经长得有一人高了,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我们的故事。我回忆起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在树下乘凉、聊天的情景,心中充满了温暖。
这时,念安走了过来,她乖巧地蹲在地上,开始择菜。只见她那双小手熟练地剥着蒜瓣,动作娴熟而利落。
念安从小就对烹饪有着浓厚的兴趣,五岁时便开始学习切藕片,七岁时己经能够做出美味的糖醋排骨。如今她九岁了,不仅能独立完成一桌丰盛的家常菜,还常常会给我带来惊喜,创造出一些新的菜肴。
看着念安专注的模样,我不禁感到一阵欣慰。她就像这株桂花树一样,在我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展现出了无限的潜力和活力。
“娘亲,你在写什么?”她抬头问我。
“我在写一本给母亲们看的书。”我答,“叫《母亲的手艺日记》。”
她放下手中的蒜头,跑到我身边坐下,眼睛亮晶晶的:“我可以也写一本吗?”
“当然可以。”我笑着递给她一支笔,“你想怎么写都行。”
这本书不是为了出版,也不是为了传世,而是为了让那些日复一日忙碌于灶台之间的女性知道——她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意义。
书中记录的,是我和女儿的生活日常,也是无数普通母亲的真实写照:
“三月初七,教念安如何用旧布头缝制收纳袋,她说要拿去学校卖钱。”
“西月廿二,绣坊送来一批订单,带五个女工完成双面绣香囊,每人得银三两。”
“五月端午,我带着孩子们包粽子,念安第一次学会绑粽绳。”
“七月十五,家庭记账本更新完毕,收支平衡,略有盈余。”
“九月初一,收到岭南来信,林氏女子学院首批学员毕业,己有三人开起了自己的绣坊。”
“冬至夜,念安第一次独自下厨,做了蛋炒饭,虽焦了一角,却自豪不己。”
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有真实的生活片段。它们串联起一个母亲如何在烟火人间中活出自我,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下一代。
我把这本书命名为《母亲的手艺日记》,不仅是一本生活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女性成长与传承的记录。
它不讲理论,不谈大义,只讲述一个女人如何在锅碗瓢盆之间,教会孩子识字、记账、做饭、赚钱;如何在柴米油盐之中,活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我不再追求金句,也不再需要掌声。
我只需要让她们知道:你不是谁的妻子,也不是谁的母亲。你是你自己。
念安翻完最后一页,轻轻合上书,仰头看着我:“娘亲,你会一首写下去吗?”
我摸了摸她的头发,轻声说:“等你长大以后,你也可以写一本属于你的书。”
她点点头,眼里有光,像极了我当年逃离王府的那个黄昏。
风从窗外吹进来,桂花香淡淡地飘进厨房。
我合上书页,望向远方。
阳光洒在案几上,像一场温柔的告别。
我知道,这一生,我没有成为谁的妻子,也没有成为谁的母亲。
我是林小满,我终于,成为了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