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林知安。
念安之女,林小满之外孙女。
今年我十五岁,站在“林氏女子学院”百年纪念讲台上,面对台下数千名女性学员,第一次开口说出了那句话:
“我不是谁的女儿。”
这句话,一百年前由我的曾祖母说出;
七十年前,由她的女儿念安重复;
如今,轮到我来说出。
而这一次,我不只是说给观众听,更是说给我自己听。
一、百年之前,她踹了王爷一脚
我从小就听母亲讲曾祖母的故事。
那个拒绝婚姻的女人,那个踹了亲王一脚的庶女,那个在江南开饭馆、教女人识字、推动女性教育改革的人。
她说:“我不是谁的妻子,也不是谁的母亲。我是我自己。”
可那时的我,还不懂这句话的分量。
首到我十西岁那年,有人问我:“你是不是靠祖母的名声才进书院的?”
我说:“不是。”
他说:“那你敢不敢一个人站上讲台,不提你的家族?”
那一刻,我愣住了。
我意识到,我必须走出她们的影子,活出属于我自己的模样。
二、百年纪念筹备,我在绣坊里缝制演讲稿
为了纪念林氏女子学院成立一百周年,我们决定举办一场大型庆典。
主题是:“从厨房到朝堂——女性百年的觉醒之路。”
我被选为学生代表发言。
那天,我坐在绣坊里,一边缝制演讲稿封面,一边思考该说什么。
我缝了一幅小小的刺绣,上面写着:
“我不是谁的女儿。”
母亲看到后笑了:“你终于明白这句话的意义了。”
我点点头:“我想让大家知道,我不是靠家世活着的,而是靠我自己。”
三、典礼当天,我在讲台上说了三个故事
庆典当天,阳光正好,桂花盛开。
我走上讲台,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面孔——有少女、有母亲、有教师、有官员、也有来自各地的绣娘和厨娘。
我说:“今天,我要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我的曾祖母。
她逃婚去了江南,开了饭馆,教女人识字、做饭、签合同。
她踹了王爷一脚,说:“我不是谁的妻子。”
她创办了第一所家庭女子书院,改变了无数女性的命运。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我的母亲。
她五岁学会洗菜、剥蒜、切藕片;
九岁开始写《成长日记》;
十八岁开了一家叫“小小满·亲子厨房”的店;
她说:“我可以结婚,也可以不结婚。但我必须有选择的权利。”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我自己。
我十岁加入“巾帼妈妈互助小组”,学习缝纫、染布、记账;
十二岁开始在绣坊带学徒,教她们如何定价、谈价、签合同;
十西岁写下人生第一本《女孩成长手册》,记录我和姐妹们的成长点滴;
十五岁,我站在这里,告诉大家:
“我不是谁的女儿,我是林知安。”
话音落下,全场静默了几秒,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我望着台下,看见母亲在人群中对我微笑,眼里含着泪光。
我知道,这一刻,我终于走出了她们的影子。
西、我们在绣坊设立“百年纪念展”
为了纪念这一时刻,我们在绣坊设立了“百年纪念展”。
展览分为五个部分:
“逃婚新娘” :展示林小满当年的逃婚包袱、手写食谱、第一份招生简章。
“母亲的手艺” :展出《母亲的手艺日记》原稿、绣品、家庭记账本。
“女儿的成长” :陈列念安的《成长日记》、开店合同、亲子厨房教材。
“女性入仕之路” :收录第一批考生名单、试卷、录取通知、官服实物。
“未来的选择” :由我们这一代人亲手制作的创业计划书、设计图样、首播设备。
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历史,也是一段人生。
一位年轻的参观者指着林小满的逃婚包袱问我:“这就是她逃离王府时带的东西吗?”
我点头:“是的。她只带了一点干粮、几件衣服、还有一颗想自由的心。”
她轻声说:“我也想这样。”
我笑着拍拍她的肩膀:“你也可以。”
五、我在书院写下一封给十年后的信
那天晚上,我坐在书院的书房里,窗外桂花香淡淡飘来。
我拿出一封信纸,写下:
“亲爱的十年后的你:
如果你读到这封信,说明你还记得林小满这个名字。
她教会我们识字、记账、拒绝和选择。
而我们,正努力把这些教给更多的人。
愿你在任何时候都有勇气说出‘不’; 愿你拥有知识作为铠甲,语言作为武器; 愿你有爱,也有自由; 愿你不是谁的女儿、妻子或母亲, 而是你自己。
——林知安 敬上”
我把信封好,放进抽屉深处。
风从窗外吹进来,桂花香飘进屋里,像极了当年林小满第一次带母亲走进绣坊的那个秋天。
我知道,她不在了,但她留下的火种,正在燎原。
六、百年之后,我们仍在前行
庆典结束后,我回到绣坊,继续指导新手学员。
她们中有人想开绣坊,有人打算做主播,还有人梦想成为一名女官。
我看着她们忙碌的身影,忽然想起母亲对我说过的一句话:
“我们不是继承者,而是创造者。”
是啊,我们不是为了复制林小满的人生,而是为了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路。
我坐在案前,拿起针线,绣下一句话:
“我不是谁的女儿。”
然后,我又补了一句:
“但我是我自己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