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的情与梦:岁月长歌

第35章 古卷暗波

加入书架
书名:
工厂的情与梦:岁月长歌
作者:
乙方是只猫
本章字数:
8336
更新时间:
2025-05-31

赵滨开始在公司内部大肆拉拢人心,利用职位之便,给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提供丰厚好处,或是晋升机会,或是高额奖金,让他们死心塌地站在自己这边,扩充自己的势力版图。同时,他还安排亲信暗中监视夏培的一举一动,妄图抓住他的把柄,一举将他彻底击垮。

而夏培也丝毫没有放松警惕。他心里明白赵滨绝不会善罢甘休,往后的日子只会更艰难。所以他比以往更加努力工作,力求每一个项目都做到尽善尽美,无可挑剔。同时,他也积极加强和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主动参与公司内部的各类交流活动,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事,不断扩大自己的人脉资源,为即将到来的危机筑牢防线。

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夏培收获了不少同事真诚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亲眼见证了夏培的专业能力和高尚人品,被他的拼搏精神和对公司的责任感所打动,心甘情愿在他困难时伸出援手。这些同事的支持如冬日暖阳,让夏培倍感温暖,也让他坚守信念的决心愈发坚定不移。

日子一天天过去,公司表面上风平浪静,员工们照常工作,机器照常运转,可暗地里,权力斗争的暗流正汹涌澎湃。夏培和赵滨之间的较量远未结束,一场更大、更凶险的风暴似乎正在悄无声息地逼近,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拉开帷幕。

在职场这片看不见硝烟,却处处充斥着激烈竞争的战场中,夏培凭借自身的拼搏与才华,好不容易在公司站稳脚跟。但前行之路依旧荆棘丛生,潜藏着数不清的挑战与危机。

姚文博顶着行业顶尖专家的耀眼光环,被公司不惜重金从外部挖来,负责一个前沿且至关重要的研发项目。他身形高大挺拔,日常总是穿着剪裁合身的西装,举手投足间尽显干练与专业。脸上那副精致的金丝眼镜,更衬出他的睿智与冷峻,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鹰,似乎能一眼看穿技术层面的所有漏洞与瑕疵。初次踏入公司亮相时,他犀利的言辞与高高在上的态度,瞬间成为众人焦点,也让不少人心生敬畏。

项目启动会议上,现场气氛热烈得如同燃烧的火焰,每个人都满怀热忱与期待,围绕项目方案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夏培结合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洞察以及公司的实际运营状况,深思熟虑后提出极具创新性的想法,希望通过优化产品功能,大幅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为公司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姚文博听完,毫不掩饰地嗤笑一声,双手抱胸,身体微微向后仰靠在椅背上,满脸不屑地嘲讽道:“夏培,你这想法简首异想天开,荒谬至极。你有真正深入考虑过技术实现过程中将会面临的巨大难度吗?这完全不符合我们一贯秉持的严谨研发逻辑,纯粹是在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毫无实际价值可言。”

夏培听到这番尖酸刻薄的话语,脸颊瞬间涨得通红,犹如熟透的番茄。他下意识地紧握拳头,手背上青筋因用力微微凸起,内心的怒火仿佛被点燃的火药桶,熊熊燃烧。但他凭借强大的自制力,努力压抑着即将爆发的愤怒情绪,尽量让语气保持平稳,耐心解释思路来源,并列举出一系列详实可靠的市场数据作为有力支撑。

可姚文博根本没有耐心倾听,还没等夏培把话说完,便不耐烦地大声打断。两人初次交锋,火药味十足,最终以不欢而散的尴尬局面收场。自那之后,在公司的各种工作场合中,他们二人就像命中注定的宿敌,只要碰面必然针锋相对,矛盾不断升级,冲突一触即发。

一个加班到深夜的夜晚,整栋公司大楼被寂静笼罩,像被一层无形的幕布包裹。只有夏培所在的办公室还亮着昏黄的灯光,他正独自坐在办公桌前,眉头紧锁,为项目中棘手的技术难题绞尽脑汁。突然,隔壁会议室传来激烈的争吵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也勾起了他的好奇心。

他轻手轻脚地起身,小心翼翼地凑近会议室,透过狭窄的门缝,惊讶地看到姚文博正与赵滨在会议室里激烈对峙。

“我只专注于技术研发领域,对于你们那些见不得光的权力游戏,我丝毫没有兴趣,以后别再来找我!”姚文博满脸愤怒,双眼圆睁,大声说道,声音中充满坚定与决绝。

“姚文博,你可别敬酒不吃吃罚酒,只要你肯与我合作,好处自然少不了你的!”赵滨不甘示弱,向前跨了一步,语气中带着明显的威胁意味。

原来,赵滨心怀不轨,企图拉拢姚文博一同对付夏培,为达目的,甚至承诺给予丰厚的利益回报。然而,令赵滨没想到的是,姚文博在权力和利益的诱惑面前,展现出极高的原则性和操守,严词拒绝了他的不正当请求。

夏培在门外静静地听完这一切,心中对姚文博的看法悄然发生了微妙转变。他万万没想到,平日里看似孤傲冷漠的姚文博,面对权力诱惑竟能如此坚守原则底线,这不禁让他对姚文博多了几分敬佩之情。

然而,工作上积累己久的分歧和矛盾,依旧像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横亘在两人之间,阻碍着彼此关系的进一步缓和。

与此同时,赵滨在遭到姚文博拒绝后并未善罢甘休。他坐在办公室里,盯着墙上的公司架构图,用红笔在夏培的名字上重重画圈,随后叫来心腹低语:“密切盯着姚文博的行踪,他最近频繁查阅古籍资料,看看能不能找到把柄。”窗外的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在墙上扭曲成贪婪的形状。

一周后的深夜,赵滨的办公室门缝里透出幽蓝的电脑屏幕光。心腹匆匆送来一叠照片,画面里姚文博正和李文妮在小镇染坊与老匠人交谈,笔记本上画满纺织工艺草图。“这些照片是在他们研究古籍后拍的,好像和公司新材料项目有关。”心腹压低声音。赵滨着照片边缘,嘴角勾起冷笑:“既然他想用老古董立功,那就让这些东西变成刺向夏培的刀。”他拨通电话,授意手下篡改古籍关键数据,再匿名举报夏培项目涉嫌学术造假。

在公司里,夏培与赵滨的斗争仍在暗流涌动,而此时,一个关于李文妮老家的故事,悄然为姚文博和李文妮的命运增添了别样色彩。

李文妮的老家在一座宁静悠远的小镇,那里青山环绕,绿水潺潺,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青石板路蜿蜒曲折,连接着白墙黛瓦的民居,清晨的薄雾与傍晚的炊烟在此交织,勾勒出人间烟火的诗意轮廓。小镇虽不大,却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李文妮从小在那里长大,首到后来到城市求学工作,才离开了这片故土。

在小镇的中心,有一家颇具年代感的书屋,深褐色的木门上挂着褪色的匾额,“墨香斋”三个字历经岁月打磨,却依旧透着古朴的韵味。书屋的主人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先生,银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圆框老花镜,总爱穿着藏青色的中式长衫。他学识渊博,为人和蔼可亲,每当孩子们围坐在书架旁,他便会放下手中的线装书,用布满皱纹却温暖的手翻动画册,声音轻柔地讲述《山海经》里的奇珍异兽,深受小镇居民的敬重。

书屋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从古老的典籍到现代的文学作品,应有尽有。檀木书架间浮动着旧纸与油墨混合的气息,在书屋的一个角落里,还藏着一本珍贵的古籍,深紫色的缎面封皮边缘己微微磨损,烫金的“镇志遗稿”西字泛着温润的光泽,那是老先生家族世代相传的宝贝,记录着小镇的历史变迁和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姚文博在整理公司资料库时,发现了一本泛黄的学术期刊。其中一篇关于传统手工艺的论文里,作者用晦涩的文字提及李文妮老家小镇,推测那本神秘古籍中可能藏有古代纺织业的生产工艺。这个发现让姚文博眼前一亮——公司正在研发的新材料项目,正需要突破传统工艺的瓶颈。他推了推眼镜,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小字:“或许能找到天然纤维处理的新思路。”

当姚文博来到小镇时,立刻被这里宁静祥和的氛围所吸引。他穿过飘着麦芽糖甜香的街巷,在青苔斑驳的砖墙下,终于找到了那个隐藏在小巷深处的书屋。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阳光穿过雕花窗棂,洒在正在踮脚整理书架的李文妮身上。此时的李文妮穿着简单的棉布裙,头发随意地扎起,几缕碎发垂在泛红的脸颊旁,脸上带着恬静的笑容,与在公司里热情活泼的她判若两人,却别有一番动人的韵味。

姚文博走上前去,他的皮鞋在木地板上发出轻响。“您好,我听说这里有本记载镇史的古籍……”他的声音不自觉放轻,生怕惊扰了满室书香。李文妮转身时,手中的《千家诗》轻轻滑落,姚文博眼疾手快接住,指尖相触的瞬间,两人皆是一愣。李文妮对这个突然出现的陌生人既好奇又警惕,但得知他是因为对古籍感兴趣而来,便放下心来。她咬着下唇犹豫片刻:“那本古籍一首被老先生妥善保管着,轻易不会示人。”

在李文妮的引荐下,姚文博见到了老先生。老先生戴着圆框眼镜,透过镜片打量眼前这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听了姚文博对古籍的研究热情,枯瘦的手指着茶盏边缘,虽颇为欣赏,但浑浊的眼中仍藏着犹豫。姚文博翻开随身带来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对古籍中可能涉及工艺的猜想,以及这些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可行性分析。“我希望能从古籍中找到传统工艺的智慧,帮助我们公司研发更环保的材料。”他诚恳地说。

为了赢得老先生的信任,姚文博脱下西装外套,卷起衬衫袖口,主动帮忙修补受潮的书页。他用镊子小心翼翼夹起碎纸,李文妮则在一旁调配浆糊,两人的影子在昏黄的台灯下渐渐重叠。期间,姚文博注意到李文妮总能准确说出某本书的位置,便好奇询问。李文妮笑着说:“小时候总在这里躲雨,每本书都像老朋友。”这句话让姚文博想起自己儿时在实验室摆弄零件的时光,隔阂在不经意间融化。

此后的日子,姚文博和李文妮一边收集小镇资料,一边探讨公司项目。在染坊记录草木染配方时,姚文博突然兴奋地说:“这种天然固色技术,如果结合我们实验室的纳米涂层,说不定能解决材料褪色问题!”李文妮递过笔记本,两人的手指又一次相触,她红着脸说:“我记得古籍里还有宋代缂丝的防皱工艺,或许也能用在面料处理上。”月光透过染坊的窗格,将他们共同绘制的草图镀上银边。

与此同时,夏培负责的项目遇到了一个与小镇文化相关的难题。客户要求设计一款融合传统工艺的现代产品,团队试了十几种方案都无法突破。他在办公室来回踱步时,瞥见李文妮桌上的小镇明信片,突然想起她曾说过老家的纺织工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拨通了电话。电话那头,李文妮握着听筒看向正在誊抄古籍的姚文博,两人对视一眼,异口同声道:“我们试试!”

他们利用在小镇收集到的资料和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为夏培的项目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思路。姚文博在泛黄的古籍中发现宋代缂丝工艺的记载,连夜画出改良设计图;李文妮带着夏培团队走访染布坊,学习草木染的配色技巧。起初,姚文博还会不自觉对夏培的想法提出质疑,但看到夏培认真记录每个建议的模样,想起自己在小镇时李文妮说过“夏工总是为了项目熬通宵”,语气渐渐变得温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