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史记

第十二集光绪成长

加入书架
书名:
慈禧史记
作者:
竹晴园
本章字数:
6950
更新时间:
2025-03-22

光绪帝在这深宫中,一日日地慢慢长大了。那巍峨的宫墙,虽圈住了他的身躯,却圈不住他那颗日益渴望探寻外界、想要让大清焕发生机的心。

在翁同龢等一众师傅们的悉心教导下,光绪开始系统地学习为君之道。每日清晨,阳光还只是透着朦胧的光晕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光绪便己端坐在书案前,翻开一卷卷古籍,听师傅们讲解那些圣明君主如何治理天下,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从《论语》里的仁政思想,到《资治通鉴》中朝代兴衰更替的缘由,光绪都学得格外认真,小小的眉头时常因为思索而微微皱起,那清澈的眼眸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亲政后能大展宏图的憧憬。

翁同龢师傅是个极为严谨又满怀爱国之心的人,他深知大清如今面临着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所以在教导光绪学问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向光绪透露着外面世界的情况。他会给光绪讲那西方列强靠着先进的枪炮舰船,在海外西处扩张,抢夺他国的土地和财富;也会讲国内百姓因为连年的天灾人祸,日子过得困苦不堪,赋税的沉重让许多人家都难以为继。光绪每每听到这些,心中便如同被一块巨石压着,沉闷又难受,他攥紧了小小的拳头,暗暗发誓,定要改变这大清的现状,让国家富强起来,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有一回,翁师傅在授课结束后,特意留下了一本介绍西方各国风土人情以及一些简单科技知识的册子给光绪。光绪如获至宝,回到寝宫后,便在烛火下细细研读起来。那册子上画着冒着黑烟的蒸汽火车,有着巨大烟囱的工厂,还有那街道上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繁华景象,这一切都让光绪大为震撼。他想着,若是大清也能有这些,那百姓的生活必定会大为改观,国家也能强大起来,不再受那些列强的欺凌。

随着对外面世界和国家困境了解得越多,光绪心中想要改变的想法就越发强烈。终于,在一次和慈禧太后一同用膳的时候,光绪鼓起了勇气,说起了想要仿照西方,开办工厂,发展实业,让大清能有自己的先进器物,增强国力的想法。

慈禧太后原本正雍容地坐在那儿,慢条斯理地用着膳,听到光绪这话,手中的筷子微微一顿,脸上的笑容也瞬间淡了几分。她抬眸看向光绪,眼神里有着不容置疑的权威,缓缓说道:“皇帝啊,咱大清立国以来,靠的就是祖宗的规矩,那些洋人的玩意儿,终究是奇技淫巧,哪能学呢。咱只要把咱老祖宗的东西守好了,自然就能天下太平。”

光绪一听,心中着急,忙说道:“亲爸爸,如今列强环伺,皆因他们有那些厉害的枪炮舰船,若咱们不学着做,只守着老祖宗的东西,怕是难以抵挡他们啊,百姓也会一首受苦。”

慈禧太后的脸色彻底沉了下来,她放下筷子,声音也冷了几分:“皇帝,你还小,这治国理政的事儿,哀家比你懂得多。那些个洋人,只要咱们给点好处,再用些手段,自然能应付过去。莫要再提这些个学洋人的事儿了,免得乱了祖宗的章法。”

光绪满心的热忱像是被一盆冷水浇下,他张了张嘴,还想再争辩几句,可看着慈禧太后那严肃的面容,终究还是把话咽了回去。只是那攥紧的衣角,泄露了他此刻内心的不甘。

自那之后,光绪又陆陆续续提出过一些关于改革的见解,比如选派一些聪慧的学子去西方学习先进的学问,回来为大清效力;又比如改革军队的训练之法,让清军也能像洋人军队那般纪律严明,作战勇猛。可每一次,都被慈禧太后以各种理由驳回了,慈禧太后那不容置疑的权威,就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光绪,让他感觉自己仿佛被困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难以挣脱。

母子二人之间的观念差异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慈禧太后守着祖宗的规矩,秉持着传统的那一套封建统治理念,她更在乎的是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否稳固,对于外面世界的变化虽有耳闻,却觉得只要用老办法,给洋人点好处,就能维持住这表面的安稳。而光绪帝,在师傅们的影响和自己对新知识的学习了解下,看到了大清与西方列强之间巨大的差距,深刻认识到若不做出改变,大清将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所以一心想要革新图强。

矛盾也在悄然滋生着。光绪身边的一些近侍都能感觉到,每次光绪从慈禧太后那儿回来,心情总是格外低落,常常一个人坐在殿中发呆,或是对着那些讲述西方的册子长吁短叹。而慈禧太后那边,也对光绪越来越多的“离经叛道”想法感到不满,觉得光绪这是被那些个洋人和身边的师傅们带偏了,她甚至暗中吩咐了一些人,要多留意光绪的一举一动,看看都是哪些人在给光绪灌输这些“歪理”。

在这宫廷之中,表面上依旧是风平浪静,每日的请安、用膳、祭祀等各种礼仪活动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可在这平静之下,光绪那颗想要改变的心和慈禧太后想要维持固有权力与传统统治的想法,就如同两条朝着不同方向奔腾的暗流,碰撞似乎只是早晚的事儿。

光绪并没有因为慈禧太后的屡次反对就放弃自己的想法,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在又一次被慈禧太后驳回了关于建立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提议后,光绪回到寝宫,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索性起身,点上烛火,在纸上写下了自己心中对于大清未来发展的一些规划,从发展实业、改革军事,到兴办教育、革新政治,一项项写得极为详细。虽然他知道,这些暂时都难以实现,可他想着,只要自己不断地去了解、去完善这些想法,总有一天,能说服慈禧太后,能让大清走上富强之路。

而慈禧太后这边,也在不断地巩固着自己的势力。她召集了朝中的一些守旧大臣,时常在颐和园中议事,这些大臣们自然是顺着慈禧太后的意思,对光绪提出的那些变革之法大肆批判,称其是违背祖宗之法,会让大清陷入混乱。慈禧太后听着这些大臣们的附和,心中越发觉得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对光绪的管束也变得越发严格起来。

有一次,光绪想要召见一位对西方学问颇有研究的年轻官员,想听听他对于大清借鉴西方发展经济的看法。可消息不知怎的就传到了慈禧太后的耳中,慈禧太后当即下令,不许那位官员进宫,还把光绪身边的一个小太监叫去狠狠训斥了一番,怪他没有及时把光绪的这些动向告知自己。那小太监吓得浑身发抖,回来后赶忙把慈禧太后的意思转达给了光绪,光绪气得在殿中来回踱步,却又无可奈何。

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绪越发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坐以待毙,他开始悄悄地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官员暗中通信,这些官员有的是在地方任职,看到了民间疾苦,迫切希望朝廷能做出改变;有的则是在朝中官职虽不高,却有着一腔报国的热血,对西方的先进之处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通过书信往来,互相交流着想法,光绪也从他们那里得到了更多关于大清各地实际情况以及如何具体实施变革的建议,这让他原本有些迷茫的改革之路,似乎又看到了一丝曙光。

然而,光绪的这些举动,终究还是没能逃过慈禧太后的眼睛。慈禧太后暗中派人截获了几封光绪和那些官员的书信,看完之后,她勃然大怒,觉得光绪这是要背着自己搞大动作,是公然在挑战自己的权威。她决定要给光绪一个严厉的警告,让他彻底打消这些不切实际的念头。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王公大臣们都齐聚一堂,气氛原本还算融洽。慈禧太后却突然在众人面前提起了光绪想要变革的事儿,她看似笑着,可话语里却满是嘲讽:“皇帝啊,哀家听闻你近来老是想着学那些洋人,搞些个新花样,你可别忘了,这大清的天下,是咱祖宗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哪能随便就折腾啊。”

光绪的脸瞬间涨得通红,他在这么多臣子面前被慈禧太后如此数落,心中既羞又愤,可当着众人的面,他又不好发作,只能咬着牙说道:“亲爸爸,儿臣也是想着让大清越来越好,如今形势严峻,若不变革,怕是……”

慈禧太后没等光绪说完,便打断了他的话:“哼,越来越好?你那些个想法,不过是些小孩子的胡闹罢了。哀家可告诉你,这大清的事儿,还得按哀家说的办,你就好好学着怎么守好祖宗的基业,莫要再弄这些个幺蛾子了。”

光绪低下头,双手在袖中紧紧握拳,指甲都嵌进了肉里,可他忍住了那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被这一时的挫折打倒,大清的未来,一定要靠自己去改变。

这场宴会就在这样尴尬又压抑的氛围中结束了,光绪回到寝宫后,压抑许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了出来,他把桌上的书册全都扫落在地,眼眶通红,心中满是对慈禧太后的怨愤,也有着对自己目前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可发泄过后,他又默默地把那些书册一本本捡起来,坐在烛光下,继续看着,想着,他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哪怕前方荆棘密布,他也不能放弃,因为他是大清的皇帝,他背负着让这个国家重新崛起的使命。

日子依旧在这看似平静却又暗潮涌动的宫廷中一天天过去,光绪在和慈禧太后的观念冲突与权力博弈中不断成长着,他心中改变大清、让国家富强的那团火焰,也在一次次的打压下,燃烧得越发顽强,只是谁也不知道,这母子之间的矛盾最终会走向何方,而光绪的那些理想,又能否在这风雨飘摇的大清实现呢……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