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气息,如同那渐渐浓郁的粽香,在贾府的每一处角落里悠悠地弥漫开来。府里的女孩子们啊,早早就开始为这传统的节日忙活开了,而做香囊,成了她们这段时日里最为上心的事儿。
那一个个香囊,可不单单是块缝着香料的精美小物件儿,它既能驱虫辟邪,护着人在这暑气渐盛、蚊虫渐多的时候免受侵扰,又实实在在是女孩子们展示自己心灵手巧的绝佳机会呀。在那幽静的潇湘馆里,黛玉纤细的手指捏着针线,眼神专注地在那锦缎上穿梭着,她精心绣制的香囊,己然有了好几个摆在案几上。
瞧那香囊的样式,精巧得很呢。有做成如意形状的,那如意的头儿弯弯,仿佛带着无尽的美好期许;还有那小巧的菱花模样,花瓣儿的绣纹细腻逼真,仿佛风一吹就能摇曳生姿似的。黛玉的绣工本就是一绝,那细密的针脚,均匀得让人挑不出半点儿瑕疵,每一针每一线里,都好似藏着她的情思。而香囊里头装着的香料,更是黛玉特意调配的,她寻了那晒干的艾叶,又配上了淡雅的茉莉、清幽的薄荷,几种香料按她琢磨出来的比例混合在一起,那香气啊,清幽得如同春日竹林里吹过的微风,带着丝丝缕缕的凉意与雅致,闻着就让人心神安宁。
这日,黛玉挑出了其中最好看的一个香囊,那是个用月白色绸缎做成的圆形香囊,上面绣着几枝淡粉色的梅花,花蕊处还缀着些许银色的丝线,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煞是好看。她将这香囊仔细地包好,便朝着怡红院走去了。
宝玉此时正在屋里,正翻看着一本闲书,听得小丫头来报说林姑娘来了,赶忙起身迎了出去。黛玉进了屋,见宝玉那副急切又欢喜的模样,嘴角微微上扬,却又故作嗔怪道:“瞧你这冒失样儿,我又不是那稀客,值得你这般慌乱。”宝玉笑嘻嘻地说道:“妹妹来了,那可比什么都稀罕呢。”
黛玉也不多言,从袖中取出那包好的香囊,递到宝玉面前,轻声说道:“快端午了,我做了个香囊,你且拿着吧。”宝玉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连忙接过,打开一看,那眼中的喜爱之情更是藏也藏不住,嘴里夸赞着:“哎呀,妹妹这手艺真是越发精湛了,这香囊做得如此好看,怕是天上的仙女见了都要羡慕呢。”说着,便迫不及待地将香囊戴在了身上,还故意在黛玉面前转了个圈,打趣道:“有了妹妹的香囊,定能百邪不侵了,我这往后啊,可就全仗着妹妹的这份心意了。”
黛玉看着宝玉那孩子气的模样,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脸上却还是带着几分羞涩,说道:“你呀,就会贫嘴,不过是个小物件儿,哪有你说得那般神了。”两人正说着笑着,却不知宝钗此时也正往怡红院这边来呢。
宝钗呢,也是个手巧的姑娘,她做的香囊又是另一番风味。那香囊的颜色素净得很,用的是淡青色的锦缎,上面只绣着几缕简约的云纹,样式大气,没有过多繁杂的装饰,却透着一种别样的高雅。她本想着啊,这端午到了,做个香囊送给宝玉,也是一番心意。虽说平日里她总是端庄持重,可对着宝玉,心里那份别样的情愫也是藏不住的呀。
当宝钗走进怡红院,看到宝玉身上己然戴着黛玉送的香囊时,那脚步一下子就顿住了,手中拿着的香囊也下意识地往身后藏了藏。她只觉得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给揪住了,一阵失落涌上心头。她心想,自己这份心意,怎么总是这般难以传达给宝玉呢?那爱情的种子在心底悄悄萌芽,却总是在这样的时刻,被那无形的阻隔给挡了回去。
宝玉瞧见宝钗来了,笑着打招呼道:“宝姐姐来了呀,今儿个可真是热闹呢。”宝钗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回应着:“是呢,快端午了,我便来瞧瞧你这儿可有什么缺的。”说着,目光还是忍不住往宝玉身上的香囊瞟了几眼。
黛玉倒是察觉到了宝钗那细微的异样,心里也明白了几分,可嘴上却还是笑着说道:“宝姐姐的手艺也是极好的,想必也做了不少香囊吧,不知都送与谁了呀?”宝钗微微红了脸,忙说道:“不过是做了几个,分给姐妹们罢了,也没什么特别的。”
几人又闲聊了几句,可宝钗心里总归是有些不是滋味,没坐多久,便找了个借口告辞离开了。宝玉倒没多想,还沉浸在黛玉送他香囊的喜悦之中,而黛玉看着宝钗离去的背影,微微皱了皱眉头,心里也泛起了一丝复杂的情绪。
且说那袭人,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幕,心里也是透亮的。她深知这宝二爷和林姑娘、宝姑娘之间的事儿,虽说她平日里尽心尽力伺候着宝玉,可对于宝玉的感情之事,她也是暗暗盼着能有个好结果的。见宝钗走了,袭人便笑着对宝玉和黛玉说道:“二爷,林姑娘,这端午的香囊啊,可都是满满的心意呢,往后可得好好收着。”宝玉连连点头,说道:“那是自然,妹妹做的,我定当宝贝着。”黛玉却白了宝玉一眼,说道:“就你知道说好听的,也不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了。”
这日过后,府里的丫头们私下里也悄悄议论起了这香囊的事儿。那晴雯和麝月在屋里做着活计,晴雯一边纳着鞋底,一边撇着嘴说道:“你们瞧见没,林姑娘送二爷的香囊那可真是精致,二爷宝贝得跟什么似的,一戴上就不舍得摘下来了。”麝月笑着接话道:“那是自然,林姑娘的心意都在里头呢,二爷能不看重嘛。不过呀,我瞧着宝姑娘今儿个好像也拿着香囊来着,只是没送出去,估计也是觉得不太合适了吧。”
晴雯哼了一声,说道:“宝姑娘总是那般端庄持重的样子,可这感情的事儿,哪是靠端庄就能成的呀,我看二爷心里啊,还是和林姑娘更亲近些呢。”麝月忙拉了拉晴雯的衣角,小声说道:“你可小声些,这话要是传出去了,可不好呢。”晴雯这才住了嘴,可心里还是觉得自己说的是实情。
而在另一边,宝钗回到自己的蘅芜苑,坐在窗前,手里拿着那没送出去的香囊,呆呆地看着,心里满是惆怅。莺儿进来瞧见自家姑娘这副模样,心里也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便轻声劝道:“姑娘,您别太伤神了,这事儿啊,急不得,说不定哪天二爷就能明白您的心意了呢。”宝钗轻轻叹了口气,说道:“我又何尝不知这感情强求不得,只是每每见他与林妹妹那般亲近,心里总归是不好受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端午的氛围越发浓烈了。府里各处都挂起了菖蒲、艾叶,那雄黄也被洒在了各个角落,丫鬟小厮们都换上了应节的新衣,一片热闹喜庆的景象。
可宝钗的心思却还是萦绕在那香囊上,那没送出去的香囊,仿佛成了她心底的一个结。她想着,自己平日里处处周全,事事得体,可为何在这感情之事上,却总是这般怯懦呢。她又忆起往日里和宝玉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一起谈诗论画、听戏赏花的时光,虽说宝玉待她也是极好的,可那眼神里,却总是和看向黛玉的时候不太一样呀。
而黛玉这边呢,看着宝玉整日戴着她送的香囊,心里自然是欢喜的,可偶尔也会泛起一丝担忧。她怕这府里的人说三道西,怕自己这份心意被旁人曲解了去,毕竟在这深宅大院里,一言一行可都是被众人盯着的呀。她时常对着那窗外的翠竹,默默想着自己和宝玉的事儿,想着两人的未来,却又觉得迷茫得很,这前路到底会如何,她心里实在没个底儿。
宝玉呢,倒是没那么多的愁绪,他只觉得有林妹妹的关心,有宝姐姐和其他姐妹的陪伴,这日子过得也算快活。那香囊就戴在身上,仿佛是黛玉时刻在身边陪着他一般,让他心里踏实又满足。
到了端午那日,府里摆起了宴席,众人齐聚一堂,欢声笑语不断。贾母坐在上首,看着底下这些年轻的孩子们,也是满脸的慈爱,说道:“今儿个是端午,是个好日子,大家都开开心心的,也尝尝这新做的粽子,还有那雄黄酒,都沾沾这节日的喜气。”
众人应和着,纷纷动起了筷子。宝玉坐在席间,那身上的香囊露在外面,十分显眼。王熙凤眼尖,瞧见了便打趣道:“哟,宝玉这香囊可真是好看呀,怕是哪位妹妹的心意吧,快说说,是哪位心灵手巧的姑娘做的呀?”宝玉一听,脸微微一红,却还是笑着说道:“是林妹妹做的,我瞧着好看,就戴上了。”
众人一听,便都笑了起来,李纨笑着说道:“林妹妹的手艺那是大家都知晓的,这做出来的香囊自然是精美无比了,宝玉你可得好好珍惜着呀。”黛玉被众人说得有些不好意思,低下头去,轻声说道:“二嫂子就会拿我打趣,不过是个小玩意儿罢了。”
宝钗坐在一旁,看着这场景,心里五味杂陈,那脸上还得强撑着笑容,跟着附和了几句。她暗暗想着,自己这份心意,终究是没能像黛玉那般首白地呈现在宝玉面前呀,可又能如何呢,这感情的事儿,终究是不能强求的。
宴席过后,众人又去园子里逛了逛,那湖边的荷花开了几朵,粉嫩的,在绿叶的映衬下格外娇艳。宝玉拉着黛玉,跑到湖边去看那荷花,嘴里还念叨着:“妹妹,你瞧这荷花,开得多好,就跟你一样好看呢。”黛玉红了脸,嗔怪道:“又没个正经样子了,尽说些胡话。”
宝钗看着他们二人的背影,心里一阵酸涩,转身朝着另一个方向走去了。她知道,此刻的自己,终究是个局外人,那没送出去的香囊,就当作是自己心底一段隐秘的心事吧,只能默默地藏起来,随着岁月的流逝,或许慢慢也就淡忘了。
可这爱情呀,哪是那么容易就能淡去的呢,它就像那香囊里的香气,一旦萦绕在心头,便久久不散,哪怕只能深埋在心底,也依旧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泛起丝丝缕缕的涟漪,让人徒增惆怅与无奈呀。
府里的端午,就在这香囊带来的种种故事与情绪中,缓缓地度过了,而那些藏在心底的感情,却还在继续滋长着,等待着未知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