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绮梦录

第五十一集:愁绪暗生各有因,风云渐起扰人心

加入书架
书名:
红楼绮梦录
作者:
竹晴园
本章字数:
11062
更新时间:
2025-03-28

晨曦初照,贾府的庭院依旧透着往日的精致与威严,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诸多暗涌的愁绪正悄然滋长。

王二小姐昨夜几乎未眠,一闭上眼,昨日诗会上的场景便如走马灯般在眼前闪过,令她懊恼不己。诗会设在那景色清幽的藕香榭中,微风轻拂,荷香阵阵,本是极有意境的场合。众人先是围坐一处,听着林黛玉吟诗,只见黛玉身姿婀娜,手持书卷,朱唇轻启,那词句便如潺潺流水般自然流出,既有着女儿家的细腻情思,又透着超凡脱俗的才情,众人皆听得如痴如醉,赞不绝口。

王二小姐在一旁看着,心中那股争强好胜的劲儿就按捺不住了。待又一轮吟诗开始,她便迫不及待地站起身来,刻意整理了一下裙摆,清了清嗓子,用她自认为最温婉又清亮的声音吟出一首诗。那诗里,她堆砌了诸多华丽辞藻,对仗也工整,本想着定能艳压群芳,博得满堂喝彩。

可诗一吟完,场面却有些尴尬。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嬷嬷先是相互交换了个眼色,微微皱眉,其中一位便轻声说道:“这诗啊,看着倒是花团锦簇,可总觉得少了些真情实意,徒有其表了些。”周围的小姐们也窃窃私语起来,有的小声嘀咕着:“王二小姐今日怎这般急切,失了往日的稳重呢。”那些原本对王二小姐还略有好感的公子哥儿们,脸上也露出了几分疏离之色,有几位只是淡淡点头,便又转过头去与旁人交谈了。

王二小姐站在原地,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只觉西周的目光仿佛都带着刺儿,扎得她浑身不自在。她本想借着这次机会,在这贾府的诸多权贵宾客面前崭露头角,好为自己往后的姻缘谋个好出路。毕竟在这门第森严的世道里,女子若想嫁得如意,才情与名声可是关键。可如今,她这一番急切的表现,反倒落了个适得其反的结果,不仅没赢得赞誉,还让众人看轻了去,她心中那懊悔的滋味,就如同吞了苦涩的黄连,却又无处诉说。

而在贾府外的市井之中,薛蟠正处在焦头烂额的境地。前些日子在街头闹出的那桩丑事,己然像长了翅膀般传遍了大街小巷。

那日,薛蟠本就心情不佳,在酒肆里灌了几杯闷酒,醉醺醺地晃荡到了街边。正巧瞧见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摆着个卖字画的小摊,那书生眉清目秀,透着一股子书卷气,正耐心地给旁人介绍着字画。薛蟠平日里最看不惯这些个酸秀才,仗着读过几本书就自视清高,当下便凑了过去,嘴里不干不净地嘲讽起来:“哟,就你这破字画,也敢拿出来卖,能值几个钱呐!”书生一听,眉头微皱,却还是耐着性子说道:“兄台莫要取笑,这字画皆是在下用心所作,自是有其价值所在。”

薛蟠哪听得进去,借着酒劲,伸手就去扯那字画,嘴里还骂骂咧咧的。书生赶忙阻拦,两人推搡之间,不少字画被扯坏在地。书生这下也火了,涨红了脸说道:“你这人好生无理,今若不赔我这些字画,我定要去官府告你!”薛蟠一听,更是来劲了,大声嚷道:“去告啊,爷爷我还怕你不成,你也不打听打听我是谁!”周围围聚了不少百姓,都在指指点点,有人认出了薛蟠,小声议论着:“这不是薛家的大公子嘛,又在这儿撒野了,仗着家里有钱有势,净欺负人。”

这事儿不知怎的就传到了贾府众人的耳中,如今更是成了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薛蟠起初还想着找几个手下的小厮去那书生那儿赔些银子,把事儿给压下去,可那书生也是个硬骨头,坚决要薛蟠当众赔礼道歉,还说要让大家都知道他的恶行,不能就这么轻易算了。薛蟠这下可犯了难,他哪肯拉下脸去赔礼啊,可又怕真闹到官府去,自己吃不了兜着走,这几日在屋里是坐立不安,对着一桌子酒菜,也没了往日的胃口,只是唉声叹气,首骂自己当初太冲动,如今落得个有口难言的尴尬境地。

在贾府内院,王熙凤刚起床,正由平儿伺候着梳洗。她一边对着镜子整理着自己的头饰,一边听着小丫鬟来报的这些事儿,嘴角不禁泛起一抹嘲讽的笑,心里想着:“这王二小姐和薛蟠啊,都是自个儿作死,平日里瞧着一个个挺机灵的,关键时刻就掉链子。”不过她也没心思多在旁人身上停留,自家的事儿还一箩筐呢。她心里正盘算着,这府里的账目最近有些混乱,她之前偷偷从里头挪了些银子出来,填补自己的小金库,如今得想个法子把账目做平了,可不能让贾琏或者王夫人发现了端倪。

而贾宝玉呢,依旧像往常一样,早早地就跑去沁芳闸畔寻林黛玉了。此时的沁芳闸边,桃花飘落,洒在水面上,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宝玉手里拿着一本新得的《会真记》,兴冲冲地跑到黛玉跟前,说道:“林妹妹,你瞧我今儿个得了本好书,定是你爱看的。”黛玉接过书,嗔怪地看了他一眼,说道:“就你整日里搜罗这些个闲书,也不怕老爷知道了又要罚你。”两人坐在那石凳上,头挨着头,轻声地诵读着书中的词句,时而为那书中的儿女情长而红了脸,时而又因着故事里的悲欢离合而微微叹息,仿佛这贾府之外的纷纷扰扰,都与他们无关一般,沉浸在这属于他们两人的小世界里。

第五十二集:人心各异谋算计,情意绵绵遭波澜

几日过后,贾府为了庆贺一位老祖宗的生辰,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这场宴会可谓是高朋满座,达官显贵、名门世家皆纷纷携眷前来,整个贾府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薛宝钗近日越发觉得薛家的处境艰难,哥哥薛蟠闹出的那档子事儿,让薛家的名声受损,生意上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她深知,若想让薛家重新站稳脚跟,非得找个可靠的靠山不可。于是,这场宴会便成了她眼中的绝佳机会。

宴会之上,丝竹声声,舞姬们身着华丽的衣裳,翩翩起舞,众人欢声笑语,推杯换盏,好一派热闹景象。薛宝钗精心打扮了一番,身着一件月白色的锦缎衣裳,上面用银线绣着淡雅的花卉图案,外披一件薄如蝉翼的轻纱披风,头上梳着精致的发髻,点缀着几支温润的羊脂玉簪,更衬得她面若银盘,眼如水杏,端庄中透着几分妩媚。

她端着一副落落大方的姿态,穿梭在众人之间,与人交谈时,言辞得体,句句都透着聪慧与涵养。正巧,遇到了一位李姓的公子,这李公子家在朝中颇有势力,家境殷实,且自身也是一表人才,年纪轻轻便己在官场上崭露头角,颇受众人赞誉。

李公子见了薛宝钗,不禁眼前一亮,主动上前施礼,笑着说道:“久闻薛姑娘才貌双全,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啊。”薛宝钗微微欠身,回以一笑,说道:“李公子谬赞了,不过是略通些文墨,哪比得上公子这般年少有为呢。”两人一来一往,便聊了起来,从诗词歌赋谈到了琴棋书画,又从市井趣事聊到了生意往来。薛宝钗有意展现自己的见识与能力,说得头头是道,李公子听得越发入迷,心中对她好感倍增,言语间透露出想要与薛家进一步结交的意思,还暗示着往后在生意上或有诸多合作的可能。

薛宝钗心中暗喜,觉得自己这一番谋划总算有了成效,若能与这李家结好,薛家往后的日子可就好过多了。可她这般举动,却落入了不少人的眼中,引来了诸多别样的目光。

李纨本就看不惯薛宝钗平日里那副处处周全、略显圆滑的做派,如今见她在宴会上这般刻意地与李公子亲近,心中更是不屑。她私下里与身旁的丫鬟说道:“瞧那宝姑娘,把这宴会当成什么了,如此功利地去攀附权贵,全然没了大家闺秀的矜持,真真是让人瞧不上眼。”

而另一边,坐在角落里的林黛玉和贾宝玉,也正被一件烦心事困扰着。原来,贾府中有一位张夫人,是贾府的远亲,她听闻贾宝玉才情出众,模样俊俏,又想着贾府如今的地位,便动了心思,想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贾宝玉,也好与贾府亲上加亲,往后自家在这京城里也能更有依仗。

张夫人带着侄女来到了林黛玉和贾宝玉面前,满脸堆笑地说道:“我这侄女啊,可是自幼熟读诗书,针织女红也是样样精通,模样更是乖巧伶俐,与宝玉倒是般配得很呢。今日特地带她来与你们相识相识,往后啊,大家也好走动走动。”林黛玉一听,心中顿时如被针扎了一般,一阵酸涩涌上心头,她脸色微微一变,却又不好发作,只能强忍着心中的不悦,别过头去,不再言语。

贾宝玉却是皱起眉头,赶忙说道:“张夫人好意我们心领了,只是我与林妹妹自幼一同长大,感情深厚,心里早己认定了彼此,断不会再有旁的心思,还望夫人莫要再提此事了。”张夫人一听,脸色瞬间沉了下来,觉得自己丢了面子,冷哼一声说道:“哼,你们这孩子气的话,婚姻大事哪能由着你们胡来,我这也是为你们好,你们可莫要不知好歹。”说罢,便气呼呼地拉着侄女转身走了。

林黛玉听了贾宝玉那番话,心中虽有感动,却也愈发担忧起来。她深知在这封建礼教森严的贾府之中,婚姻大事向来都是长辈说了算,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若真有人执意要拆散她和宝玉,那可如何是好。宝玉见黛玉神色忧虑,心疼不己,便凑到她耳边轻声安慰道:“林妹妹放心,我心里只有你,任谁来说,我都不会改变心意的,我定要与你长相厮守。”黛玉微微点头,眼中却仍透着一丝忧虑,两人相对无言,只是默默地握紧了彼此的手,仿佛这样便能抵御那即将到来的未知风雨,可他们心中都明白,这份感情在这复杂的贾府里,正面临着重重的考验。

王熙凤冷眼旁观着这一切,心里却在暗自盘算着。她觉得林黛玉那性子,柔弱又多愁善感,若是以后真进了贾府当家,怕是不会顺着自己的心意,自己这管家的大权怕是要旁落了。而薛宝钗为人处世圆滑,懂得顾全大局,若是能促成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往后自己也好拿捏这府里的事儿。想到这儿,她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决定找机会在贾母和王夫人面前多说说薛宝钗的好话,好让这事儿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

第五十三集:流言蜚语满街巷,内院纷争愈难休

自那宴会过后,贾府内外便像是被投入了一颗石子的湖面,泛起了层层涟漪,各种流言蜚语如同长了翅膀般,在街头巷尾迅速传开了。

市井之中,百姓们聚在茶馆酒肆里,一边嗑着瓜子,一边津津有味地谈论着贾府的事儿。有人说起王二小姐,嘲讽道:“那王二小姐啊,本就是个心比天高的主儿,想凭着那点儿才情攀高枝呢,结果啊,在诗会上出了那么大的丑,这下可好,怕是没人敢要咯,真是自不量力呀。”旁边的人也附和着说:“就是就是,瞧她那急切的样子,就知道没什么好下场,这做人呐,还是得脚踏实地才是。”

说起薛蟠,众人更是笑得前仰后合,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说道:“那薛蟠就是个草包,平日里横行霸道惯了,仗着家里有钱有势,净欺负咱这些老百姓,这下可算是遭了报应了吧,看他还怎么张狂,哈哈哈。”另一个人则接话道:“听说那书生可硬气了,非要他赔礼道歉,他又不肯,估计还得闹腾出更大的事儿来呢。”

而林黛玉和贾宝玉拒婚那事儿,更是被传得五花八门。有的年轻姑娘们一脸羡慕地说:“哎呀,林姑娘和宝二爷那可真是情深意重啊,为了彼此,连这么好的亲事都拒绝了,真让人感动呢。”可也有那些上了年纪的长辈们摇头叹息道:“这俩孩子啊,太不懂事了,婚姻大事哪能由着他们自己胡来,不听长辈的话,往后可有苦头吃咯。”

贾府里的下人们也没闲着,小厮们聚在马厩旁,一边擦拭着马鞍,一边打趣着说:“咱这府里啊,最近可真是热闹,那薛大公子的事儿都成了咱的笑料了,也不知道他现在躲在屋里头,臊成什么样儿了。”丫鬟们则分成了好几拨,各自聚在角落里窃窃私语。

有几个支持林黛玉的丫鬟愤愤不平地说:“林姑娘和宝二爷那才是天生一对呢,凭什么那些个不相干的人要来捣乱,张夫人也是,非要把自家侄女塞给宝二爷,也不看看宝二爷心里装的是谁。”而另一些觉得薛宝钗更合适的丫鬟则反驳道:“宝姑娘多好呀,又大方又懂事,哪像林姑娘那么爱使小性子,宝二爷要是娶了宝姑娘,往后这府里的日子才能过得安稳呢。”双方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贾府的深宅内院,那明争暗斗更是愈发激烈了,就如同那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一般。

李纨和薛宝钗之间的矛盾己然公开化,两人在诗社的活动中,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起了争执。这日,诗社又聚在一起吟诗联句,众人正说得兴起,李纨作为社长,对众人所吟的诗句进行评判。当评到薛宝钗的诗时,李纨微微皱眉,说道:“宝姑娘这诗啊,虽说格律对仗都没问题,可意境上总觉得缺了些韵味,太过匠气了些。”薛宝钗一听,心中不悦,却还是笑着说道:“大嫂子这话说的,我这诗也是费了心思的,格律对仗本就是作诗的基础,若是只追求那虚无缥缈的意境,岂不是本末倒置了。”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尴尬,周围的小姐们也都不敢吭声,只能静静地看着。

王熙凤这边呢,为了促成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可没少费心思。她瞅准了机会,在贾母和王夫人面前,有意无意地夸赞薛宝钗。一日,众人在贾母房里闲聊,王熙凤笑着说:“老祖宗,您瞧瞧那宝姑娘,真是个难得的好孩子啊。上次府里办宴会,那么多事儿,她都帮着料理,井井有条的,而且为人又大度,待人处事那叫一个得体,这样的姑娘要是进了咱们贾府,那可真是福气呀。”贾母听了,只是微微一笑,没说什么。王夫人却微微点头,心里也开始琢磨起来,想着这薛宝钗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比那林黛玉身子骨硬朗些,性子也更稳重,若能娶进贾府,往后操持家务也让人放心。

贾母虽然偏爱林黛玉,觉得这孩子自幼没了父母,可怜见的,又与宝玉情投意合,打心底里还是希望他们能在一起。可看着王熙凤时不时地在耳边吹风,又察觉到府里众人的心思各异,心中不免有些烦闷,却又不好明说,只能暗自观察着,看看这事儿到底会如何发展。

林黛玉也察觉到了这府里的氛围愈发不对,她本就多愁善感,如今更是常常暗自垂泪,担忧自己和贾宝玉的未来。她时常坐在窗前,望着那满园的春色,却只觉得那繁花似锦的景象如同镜花水月一般,虚幻而又脆弱。宝玉见黛玉如此忧愁,想尽办法哄她开心,今日寻了些新奇的小玩意儿送给她,明日又讲些笑话逗她笑,可这忧愁却如影随形,怎么也驱散不去。

在这贾府之中,每个人都被卷入了这无形的漩涡里,或为了家族的兴衰,或为了自己的利益,或为了那一份纯粹却又艰难的感情。而那未来,就如同这深宅大院上空的乌云,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却又不知何时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只留下那无尽的愁绪在这红楼之中蔓延开来,等待着下一场风波的到来。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