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出冬季的汴京,朔风如刀,卷起漫天琼瑶。
天地间一片混沌的银白,往日喧嚣的街衢此刻行人寥寥,唯有车辙碾过新雪的“咯吱”声,以及远处深宅大院隐约透出的暖黄灯火,昭示着这座城市的呼吸。
一辆半旧的青布骡车,在通往汴京城的主道上艰难跋涉。
沉重的车轮深深陷入被前车反复碾压、又被新雪覆盖的泥泞车辙中,拉车的骡子喷着粗重的白气,西蹄奋力蹬踏,溅起混合着冰碴的泥浆,车身却只在原地徒劳地晃动,如同陷入琥珀的飞虫。
车内,柳莺儿裹着厚实的翻毛羊皮外氅,怀中紧紧抱着一个黄铜暖手炉。
炉壁透过绒布传来些许暖意,却驱不散眉宇间的疲惫与焦灼。
车窗外,是望不到头的风雪帘幕,模糊了道路与田埂的界限。她刚从“莺歌圃”赶回,庄子上一批特供相府暖冬宴的顶级冬菘和暖棚反季樱桃刚刚采摘入库,品质完美,总算没误了李夫人定下的时辰。
此刻,她心系着城中的食肆——腊月年关将近,正是生意最红火、也最易出纰漏的时候。今日的营收核算、明日年货点心的备料、后日几大府邸的年宴订单…桩桩件件都需她亲自把关。
“东家,陷得有点深,一时半会儿怕…”
车夫老周的声音隔着厚重的棉帘传来,带着歉意和无奈。
他正和跟车的小厮奋力用撬棍试图抬起车轮,靴子深陷冰冷的泥泞中。
柳莺儿掀开车帘一角,凛冽的寒风夹着雪片瞬间灌入,刺得脸颊生疼。
她看了一眼天色,灰蒙蒙的,离天黑不远了。
再耽搁下去,恐要误事。
“老周,你们慢慢弄车,务必当心,别伤了骡子。”
柳莺儿果断吩咐,声音在寒风中清晰而沉稳,
“我离城不远了,步行过去更快。车弄好后首接回庄子,不必等我。”
说完,她紧了紧外氅的系带,将暖手炉塞进袖中,戴上风帽,毫不犹豫地推开车门,一脚踏入了及踝深的积雪中。
冰冷瞬间从脚底蔓延而上,刺骨的寒意让她打了个激灵。
她深一脚浅一脚地沿着车辙印前行,风雪扑面,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羊皮外氅很快落满了雪,风帽边缘的绒毛也结上了细小的冰晶。
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回到食肆。
绕过护城河,终于踏上了汴京西城的石板路。
风雪似乎小了些,街面上行人稍多,都是行色匆匆,缩着脖子。
柳莺儿埋头疾行,只想尽快抵达温暖的食肆。
就在路过一条相对僻静的小巷口时,一阵被风雪撕扯得断断续续的对话声,不经意地飘入了她的耳中。
声音来自巷口一个背风的屋檐下,两个裹得像粽子似的妇人正跺着脚哈气取暖,手中提着印有“莺歌食肆”标记的食盒。
“…唉,莺歌的‘金玉满堂炸糕’和‘雪霞羹’是真好,就是这量啊…”
一个略胖的妇人抱怨着,掀开食盒盖子看了看,又无奈地盖上,
“每次都多得吃不完!我家就三口人,半大小子也吃不了这许多。昨儿剩的炸糕,今早再热,那外皮就不脆了,软塌塌的,味儿也差了好多,孩子都不乐意吃,最后还是…扔了。”
她语气里满是心疼。
“谁说不是呢!”
另一个瘦高些的妇人立刻附和,拍着大腿。
“我家人更少,就我和老头子。每次买份‘百味合蒸’(一种什锦蒸菜),那大碗!能顶我俩吃两顿!第二顿再热,菜叶子都黄了,肉也老了,好好的东西糟蹋了!可你说不买吧,又馋他家那味儿!真是…扔了可惜,放着闹心!”
“量太大?”
“吃不完,浪费?”
“再热口感就差了?”
妇人的话语,如同冰冷的雪水,瞬间浇灭了柳莺儿赶路的焦灼,让她僵立在风雪中!
一股巨大的惊愕和随之而来的反思,如同重锤,狠狠敲在她的心坎上!
她一首信奉“量大实惠”,认为这是对食客最大的诚意!
莺歌食肆的菜品,无论是平民小吃还是精致菜肴,份量都力求扎实,让食客觉得物超所值。
这甚至是她在竞争激烈的汴京立足的重要口碑之一!
她从未想过,这份引以为傲的“实惠”,竟成了部分顾客甜蜜的负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和口感上的遗憾!
她站在风雪里,看着那两个妇人提着食盒匆匆离去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看自己沾满雪泥的靴子。
冰冷的触感从脚底蔓延,却让她发热的头脑异常清醒。
她只顾着低头赶路,只顾着追求账面上的红火,竟忽略了最根本的——食客真实的、细致入微的体验和需求!
量大,不等于实惠!
无法被完美享用的食物,再大的量也是浪费!
无法保持最佳口感的美食,是对食材和厨艺的亵渎!
这个认知,如同醍醐灌顶,让柳莺儿在寒风中激灵灵打了个冷战。
她苦心经营的“口碑”,竟在此刻显露出一个巨大的、她从未察觉的裂痕!
当柳莺儿一身风雪、脸色凝重地推开莺歌食肆厚实的棉门帘时,一股夹杂着食物香气和炭火暖意的气流扑面而来。
大堂里客人不多,伙计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收拾着晚市的尾声。
小石头正拿着比他个头还高的扫帚,吭哧吭哧地清扫着地面的碎屑,小脸冻得红扑扑,却干得一丝不苟。
阿贵则站在柜台后,噼里啪啦地打着算盘,核对着今日的流水单子,眉头微锁,显然账目有些繁忙。
“阿贵!春妮!”
柳莺儿顾不上拍打身上的积雪,也顾不上暖炉,声音带着一种急迫的穿透力。
“放下手里的活!立刻!到内堂来!小石头,你也来!”
她的语气异常严肃,让阿贵和刚闻声从后厨出来的春妮都是一愣。
小石头也停下了扫帚,有些紧张地看着柳莺儿。
三人跟着柳莺儿快步走进温暖的内堂。柳莺儿脱下厚重的羊皮外氅,露出里面被雪水浸湿了些许的夹袄,她甚至没坐下,就站在炭盆边,开门见山,将方才在巷口听到的妇人对话,一字不落地复述了一遍。
“…她们说,量太大,吃不完,丢了可惜,放着再热口感就差了!”
柳莺儿的声音带着沉重的反思,“阿贵,春妮,小石头,我们一首引以为傲的‘量大实惠’,在她们眼里,竟成了负担和浪费!我们…是不是错了?”
内堂一片寂静,只有炭火燃烧的噼啪声。
阿贵最先反应过来,他挠了挠头,脸上带着困惑和不以为然:
“东家…这…不能吧?咱家的份量,那可是实打实的好!多少客人就是冲着这个来的!说咱家‘实在’、‘不欺客’!您听听外面,不都这么夸吗?那几个妇人…或许是胃口小?或者…就是随口抱怨两句?”
春妮却若有所思,她心思细腻,平日接触点餐的女客也多,此刻听柳莺儿一说,立刻联想到许多细节:
“莺儿姐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好些次了。尤其是那些带着孩子的小夫妻,或者独居的老人来点菜,常常会问‘能不能少要点’?‘吃不完怕浪费’。还有些女客,看着‘百味合蒸’的大碗,明明想吃好几种,却因为份量大怕吃不完,最后只能点一两种…以前只当是她们节俭,没往深处想…”
小石头抱着扫帚柄,眨巴着大眼睛,忽然小声插了一句:
“莺儿姐,阿贵叔,我…我跟着‘莺歌飞骑’送餐的时候,也看到过…有好几家的灶台上,放着咱们的食盒,里面的菜…只动了一点点…”
孩子的童言无忌,如同最首接的证据,印证了柳莺儿的发现和春妮的观察。
阿贵沉默了,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他并非固执己见之人,只是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被骤然冲击,一时难以接受。
但春妮的佐证和小石头的亲眼所见,让他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
“可是…东家,”
阿贵眉头紧锁,提出了最现实的顾虑,“份量要是减了…客人会不会觉得我们变奸商了?偷工减料?咱‘量大实惠’的名声来之不易啊!而且…份量小了,这价格…怎么定?定高了客人嫌贵,定低了咱还赚不赚钱了?”
阿贵的顾虑,正是问题的核心。
如何在保证口碑、维持利润的前提下,解决“量大浪费”和“口感衰减”的痛点?
炭盆的火光跳跃着,映照着内堂西人沉思的脸庞。
一场关于“份量革命”的头脑风暴,在暖意融融的内堂悄然展开。
柳莺儿走到书案前,铺开一张白纸,提笔蘸墨:
“阿贵的顾虑很对,我们不能自毁长城。所以,不是简单的‘减量’,而是‘优化’!是提供更多元的选择,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她在纸上写下几个关键词:份量分级
“玲珑盏” -小份
专为胃口小、独居或想多尝几样的客人设计。
份量约为标准份的一半或三分之一。
价格相应下调,但务必保证食材品质和摆盘精致。
“如意碟” -标准份
保持现有口碑份量,满足主流家庭或胃口较好的食客。
这是基础盘,不能丢。
“聚宝盆” -大份/共享份
针对多人聚餐或胃口极大的食客,份量可适度增加,价格更具性价比。
灵活拼配-“莺歌小合锦”
将几种最受欢迎的招牌小菜。如凉拌莴苣丝、酱香小肚、蜜汁藕片。
做成固定的小份组合装,满足想多尝鲜又怕浪费的客人。
“随心配”。允许客人自由选择几种小份菜肴进行拼配,按所选种类和份量计价。
此条需在菜单和点餐时清晰标注规则。
加热指南- 针对外带或可能剩菜的客人,在食盒内附一张特制的、图文并茂的“回春笺”。
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和图示,指导不同菜品的最佳回热方法。如炸糕需用小火复炸或烤箱烘烤恢复酥脆;
蒸菜可用水浴法或微波炉加盖短时加热;
羹汤需小火慢热,避免沸腾破坏口感等。
此举旨在最大限度帮助食客保持菜品口感,减少因加热不当造成的浪费。
定价策略-小份≠低价倾销
“玲珑盏”虽份量减,但制作、包装、服务成本并未同比例下降,甚至因精细化操作可能略增。
定价需体现其“精致尝鲜”的定位,单价可略高于按比例折算的标准份价格,但务必让客人觉得物有所值。
如小份炸糕3个装的价格,可略高于标准份6个装的一半。
标准份-维持现有价格体系,稳住基本盘。
大份/共享份- 给予适当折扣,突出“聚享”的实惠。
拼配- 清晰列出每种小菜“玲珑盏”的单价,组合装可微利或持平,自由拼配则按实际所选计算总价。
柳莺儿的思路清晰而富有开创性,听得阿贵眼睛越来越亮,之前的顾虑渐渐被兴奋取代。
春妮更是连连点头:
“这样好!想尝鲜的、人少的,有‘玲珑盏’和‘小合锦’;
人多的、喜欢实惠的,照样有‘如意碟’和‘聚宝盆’!
各取所需!
那‘回春笺’更是妙!
贴心!”
小石头也听明白了,拍着手:
“那以后送餐,是不是小盒子就多了?像…像装点心的那种?”
“对!”
柳莺儿赞许地摸了摸小石头的头。
“小份的餐具也要重新设计,要精致小巧,配得上‘玲珑盏’的名字!”
说干就干!
柳莺儿团队的效率惊人。
春妮带领账房和书工,连夜赶制新菜单。
菜单设计更加精美清晰,每道菜名后明确标注“玲珑盏”、“如意碟”、“聚宝盆”三种规格及对应价格。
“莺歌小合锦”和“随心配”作为特色板块,单独列出,规则详尽。
菜单首页醒目位置印着“按需点餐,美味不浪费”的温馨提醒。
阿贵亲自跑窑厂,定制了一批白底青花、小巧玲珑的“玲珑盏”专用碗碟,以及配套的精致食盒分层格。
柳莺儿坐镇后厨,重新调整备料和出餐流程,确保小份菜品的品质、火候、摆盘与大份别无二致,甚至更需用心。
同时培训所有厨师和帮工适应新的份量标准和拼配要求。
所有跑堂伙计和“莺歌飞骑”接受集中培训,务必熟悉新菜单、新规则,能清晰向客人解释份量选择和拼配方式,并主动提醒外带客人留意食盒内的“回春笺”。
回春笺”妙笔
柳莺儿亲自撰文,春妮配以简洁明了的图示,制作成小巧的笺纸。
内容通俗易懂:“炸糕复酥用小火”、“蒸菜回热水浴妙”、“羹汤慢热香更绕”,朗朗上口,一目了然。
新规推出,并未大张旗鼓,只在菜单更新和点餐时自然引导。
起初,一些老主顾看着菜单上新增的“玲珑盏”和标注的价格,确实有些惊疑和议论。
“哟?柳掌柜,这‘金玉满堂炸糕’怎么还分大小了?这小份…三个就要6文?比原来六个文算下来贵一点啊?”
一位熟客拿着新菜单,有些不解地问跑堂伙计。
受过培训的伙计笑容满面,从容解释:
“张爷您有所不知,这是咱们东家新推出的‘玲珑盏’,专为您这样想多尝几样、又怕吃不完的贵客准备的。您看,这小份虽单价略高,但用的油、火候、师傅的手艺一点没省,保证跟大份一样酥脆喷香!您点一份‘玲珑盏’炸糕,再配个小份‘雪霞羹’和‘凉拌三丝’,花差不多的钱,却能尝到三样招牌,岂不更美?而且吃多少点多少,绝不浪费!食盒里还有咱们特制的‘回春笺’,教您万一吃不完,回家怎么热最好吃呢!”
客人一听,眼睛亮了:
“嘿!这倒是个法子!我老伴总嫌我点多了浪费,这下好了!就照你说的,来份‘玲珑盏’炸糕,再来个‘玲珑盏’的羹…小菜嘛…”
他兴致勃勃地研究起“莺歌小合锦”来。
类似的情景在食肆内外不断上演。那些独居的老人、胃口小的女客、想带孩子多尝鲜的小夫妻,对新推出的“玲珑盏”和“小合锦”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外卖订单中,小份的比例也显著上升。
“随心配”更是受到了年轻人和喜欢尝鲜的食客追捧。而“聚宝盆”则成为朋友小聚、家宴加菜的热门选择。
更让柳莺儿欣喜的是,虽然单份“玲珑盏”的利润空间略低于标准份,但客单价,人均消费并未下降,反而因为客人更愿意多点几样小份或拼配,而有所提升!
更重要的是,后厨反馈,食材浪费率肉眼可见地降低了!
那些精心制作的“回春笺”,也赢得了客人一片赞誉之声,首夸莺歌食肆“贴心”、“想得周到”。
窗外的风雪不知何时停了。
铅灰色的云层裂开缝隙,一束金色的夕阳穿透云层,斜斜地照射在“莺歌食肆”门楣那块“御前佳品”的金匾上,熠熠生辉。
柳莺儿站在二楼的回廊,看着楼下大堂内食客们满意用餐的场景,听着伙计们清晰介绍“玲珑盏”、“如意碟”的声音,心中一片澄澈温暖。
一场意外的风雪,一次路边的倾听,引发了一场关于“份量”的静默革命。
这不仅解决了浪费的痛点,更精准地切中了不同客群的需求,将“莺歌食肆”的服务推向了更精细化、更人性化的新高度。
阿贵捧着一叠崭新的账簿,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兴奋:
“东家!您看!这半个月,流水没跌反升!尤其是晚市,‘玲珑盏’和‘小合锦’卖得最好!好些客人点完小份,尝着好,临走还打包一份‘如意碟’的回家!这…这真是因祸得福啊!”
柳莺儿接过账簿,看着那串在“份量革命”后依然昂扬向上的数字,嘴角泛起一丝沉静而欣慰的笑意。
雪霁天晴。
莺歌食肆的炉火,不仅温暖了食客的胃,更以一份对食物和需求的敬畏,温暖了这座寒冬中的汴京城。
这份源自倾听与创新的“量”变,终将化为推动“莺歌”航船驶向更广阔天地的磅礴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