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胜那句沉甸甸的“我信你”,如同投入冷婧心湖的巨石,激荡起的不仅仅是感动的涟漪,更是一股汹涌澎湃、驱散所有阴霾的力量。那二百五十块钱,被冷婧仔细地分成了三份:一份五十元作为绝对不可动用的应急款(用软布包好,藏在旧木盒最底层);一份一百元作为近期家庭开销(米面粮油、阮胜的药膏、孩子的必需品);最后一百元,则被她郑重地贴身放好——这是她的“探宝基金”,是再次出击,寻找那个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的“弹药”。
家庭的氛围,因这笔钱和那份无条件的信任,悄然发生着变化。虽然依旧清贫,虽然出租屋依旧破败,但压在每个人心头的窒息感,被一种沉静而充满韧性的希望所取代。
阮胜的腰伤在持续休养和药物的作用下,恢复速度明显加快。虽然还不能负重,不能久坐久站,但至少能扶着墙,在屋内比较自如地活动了,甚至能帮忙照看一会儿阮娣,或者陪阮骞玩一会儿简单的折纸游戏。看着儿子渐渐从幼儿园事件的阴影中走出(虽然偶尔还会沉默),小脸上重新有了笑容,阮胜心中的阴霾也淡去了许多。
他无法再忍受自己仅仅作为一个被照顾者、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冷婧承担了太多,独自在一条他无法完全理解、充满未知的道路上探索。他迫切地想要做些什么,分担她的压力,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一个难得的、阳光明媚的下午。阮娣吃饱了奶,在小摇篮里睡得香甜。阮骞趴在小木桌边,用彩色的旧糖纸认真地折着小船(冷婧从市场淘回来的便宜货)。冷婧正坐在桌子的另一侧,小心翼翼地翻看着那本《明清民窑瓷器鉴定》,目光专注地落在青花瓷器的章节,指尖在书页上划过,似乎在比对着什么,时而微微蹙眉,时而若有所悟。
阮胜靠坐在床上,腰后垫着叠好的旧棉袄。他没有打扰妻子,目光却一首温柔地追随着她专注的侧影。阳光透过布满灰尘的小窗户,在她身上勾勒出一圈毛茸茸的光晕。看着她时而凝神思索、时而恍然点头的样子,阮胜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心疼,有骄傲,还有一种想要靠近、想要参与的渴望。
他忽然想起什么,挣扎着慢慢挪下床,动作尽量放轻,以免惊动看书入神的妻子和折纸的儿子。他扶着墙壁,极其缓慢地挪到墙角那个堆放杂物的破纸箱旁。在里面翻找了一会儿,他拿出一个用旧报纸随意包裹着的、巴掌大小、薄薄的册子。
那是他前两天在巷口等活(虽然没等到)时,在一个收旧书报的老头那里花一毛钱买的。册子封面花花绿绿,印着《收藏家》三个大字,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民间收藏指南·总第8期”,纸张粗糙,印刷模糊,一看就是那种地摊上常见的、内容混杂、真假难辨的“地摊宝书”。
阮胜当时只是随手一翻,看到里面有讲“古玩捡漏故事”、“市场行情分析”之类的栏目,觉得可能对冷婧有点用,就买了回来。现在,他拿着这本薄薄的、散发着廉价油墨味的册子,如同拿着一件重要的礼物。
他挪回床边坐下,没有立刻打扰冷婧,而是自己先翻看起来。册子里的内容果然很“接地气”,甚至有些粗俗。有吹嘘自己“十块钱捡到元青花”的离奇故事(一看就是编的),有煞有介事分析“今年玉器要大涨”的“专家”预测(毫无依据),也有介绍一些常见赝品特征(如瓷器做旧手法、铜器假锈识别)的实用小贴士(这个看起来还有点价值)。阮胜看得眉头微皱,但依旧看得很认真,努力从中筛选着可能对妻子有用的信息。
时间在安静中流淌。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阮骞折纸的窸窣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
不知过了多久,冷婧终于从书本中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她下意识地看向阮胜,发现他正捧着一本花花绿绿的小册子看得入神,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神情专注得像个备考的学生。
“胜哥?看什么呢?” 冷婧好奇地问。
阮胜闻声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个有些不好意思的笑容,扬了扬手中的册子:“喏,地摊上淘的‘秘籍’,《收藏家》。瞎看看。” 他挪了挪身子,给冷婧让出一点位置,示意她过来,“婧婧,你来看看,这里面有些东西,好像…好像还挺有意思的。”
冷婧放下手中的书,走到床边坐下。阮胜立刻将册子翻开到他觉得最有价值的一页,指给冷婧看:“你看这里,讲怎么识别假铜锈的。用醋点上去,真锈不怕,假锈会变色或者起泡…还有这里,说瓷器听声音,老东西声音比较‘闷’,新东西比较‘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他像个发现新大陆的孩子,兴致勃勃地分享着,尽管他自己对这些知识也是一知半解。
冷婧顺着他的指点看去。册子上的内容确实很粗浅,有些说法甚至不够严谨(比如听声音辨别新老,在行家看来很外行)。但阮胜那种认真分享、努力想为她提供帮助的样子,却让她心头一暖。她没有点破册子的粗陋,而是很认真地听着,不时点点头:“嗯,这个识别假锈的方法,我在图书馆的书里也看到过类似的,原理差不多。听声音…虽然不能作为主要依据,但也是个辅助参考。”
得到妻子的肯定,阮胜的眼睛更亮了。他又翻到另一页:“还有这个!你看这个‘捡漏王’的故事,说他在一个乡下老太太的鸡窝里,用一个搪瓷脸盆换了个乾隆官窑的碗!啧啧,这运气…” 他咂咂嘴,虽然觉得故事夸张,但语气里带着一种对“捡漏”可能性的向往。
“故事听听就好,” 冷婧忍不住笑了,笑容里带着一丝无奈和清醒,“真要那么容易捡漏,满大街都是宝贝了。不过…这种故事也说明,机会确实存在,藏在不起眼的地方,就看有没有眼力和运气了。” 她想起了自己捡到的邮票和青花小罐,想起了异能感知的指引。
“对对对!就是这个理儿!” 阮胜连连点头,仿佛找到了知音,“我觉得婧婧,你就有这个眼力!你看邮票,还有那个小罐子,不都是靠你的‘感觉’淘换来的吗?” 他看向冷婧的眼神充满了毫不掩饰的肯定和信任,“我觉得你不是运气好,你是真有这方面的…嗯…天分!” 他努力想找一个合适的词,“天分”这个词从他口中说出来,带着一种朴实的真诚。
冷婧的心被触动了一下。天分?或许吧。但更多的是那无法言说的异能。看着阮胜真诚而充满鼓励的目光,她心中那份因异能秘密而起的孤独感,似乎被冲淡了许多。
“还有还有,” 阮胜像是打开了话匣子,压低声音,带着点神秘兮兮的分享欲,“昨天下午,我在巷口坐着晒太阳(其实是等活),听旁边两个收旧家具的小老板闲聊。他们说最近城西‘博雅’旧货市场那边,好像从乡下收上来一批老家具,里面可能夹着点老东西…还有人说,城南老城墙根底下,凌晨有时候会有‘鬼市’,都是些来路不明的东西,但偶尔也能出点真货,就是风险大…” 他努力回忆着听来的只言片语,尽管信息模糊不清,甚至可能道听途说,但他觉得只要是关于“老东西”、“市场”的信息,都可能对妻子有用。
冷婧认真地听着,将这些信息默默记在心里。博雅市场…鬼市…这些名字她之前也有所耳闻,但从未真正涉足过。阮胜的信息虽然零碎,却为她勾勒出更广阔、也更复杂的“战场”轮廓。
“婧婧,” 阮胜看着妻子沉静思索的侧脸,语气变得格外认真和郑重,“我觉得你这条路,走得对!古董这东西,水深,但机会也多!一旦成了,收益比扛大包强百倍!咱们现在虽然难,但咬咬牙,说不定真能闯出来!” 他眼中燃烧着对未来的希望之火,那是属于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的信念。
他顿了顿,身体微微前倾,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提议:“这样,以后我出去走动,帮你多打听打听消息!不管是市场行情,还是哪里可能有东西流出,我都留心着!图书馆…我也去!咱们一起去!你教我,我帮你查资料!咱们一起学!一起研究!我就不信了,凭咱们俩的脑子,还摸不透这点门道?!”
阮胜的提议,像一道温暖而明亮的光,瞬间照亮了冷婧心中那条原本孤独而充满荆棘的道路!
“一起去?” 冷婧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如同被点亮的星辰!巨大的惊喜和暖流席卷了她!她从未想过,阮胜会如此主动地、如此坚定地想要踏入她这个充满未知和风险的领域!他不是被动地接受和信任,而是积极地参与和支持!这意义,远非金钱可比!
“嗯!一起去!” 阮胜用力点头,眼神坚定,笑容爽朗,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那个在篮球场上意气风发的阳光青年,“你负责用你的‘感觉’淘宝,我负责打探消息、保驾护航、学习知识!咱们夫妻同心,还怕搞不定这点老物件?!”
一股巨大的暖流和难以言喻的激动在冷婧胸中激荡!孤独感被彻底驱散!前路的迷雾仿佛被这坚定的承诺劈开!她看着丈夫眼中那份毫无保留的支持和跃跃欲试的斗志,眼眶微微发热。她用力地点点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却无比清晰有力:
“好!胜哥!我们一起学!一起找!一起…闯出条路来!”
她不再是一个人背负着秘密在黑暗中摸索了!她的身边,有了最坚实的依靠,最亲密的战友!吾道不孤!
阮胜立刻付诸行动。第二天上午,他就强忍着腰部的隐痛(坚持不让冷婧扶),牵着阮骞的小手,带着冷婧开出的“书单”(瓷器、玉器、杂项等基础鉴赏书籍),一家三口(阮娣由冷婧用背带背着)来到了市图书馆。
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洒在安静肃穆的旧书区。高大的书架如同沉默的巨人,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特有的、令人心安的墨香。阮骞被安排在儿童阅览区看图画书(有工作人员看管)。冷婧则熟门熟路地穿梭在书架间,寻找着目标书籍。
阮胜跟在妻子身后,看着她在高大的书架间轻盈穿梭、熟练查找的身影,看着她拿到目标书籍时眼中闪过的亮光,心中充满了新奇和一丝敬佩。曾经的豪门大小姐,如今却能在这知识的海洋里如鱼得水,为了家庭如此坚韧地改变着自己。
当冷婧将几本厚厚的、封面古朴的书籍(《中国玉器全集》、《古玩杂项鉴赏》、《历代钱币图说增订本》)递到阮胜手中时,那沉甸甸的重量让他微微咂舌。
“这么多…这么厚?” 阮胜翻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黑白图片,感觉有点头大。这可比他看的《收藏家》复杂深奥多了。
“知识就是力量,胜哥。” 冷婧看着他微微发怵的样子,忍不住莞尔,眼神中带着鼓励,“慢慢来,先看个大概,了解些基本概念。遇到不懂的,我们一起讨论。”
阮胜看着妻子鼓励的眼神,再看看怀中沉甸甸的书籍,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涌了上来。他用力点点头:“好!看!我就不信啃不下来!” 他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将阮娣从冷婧背带里接过来(小家伙好奇地睁大眼睛看着周围),笨拙地用一只手翻开了那本《中国玉器全集》。
冷婧则坐在他旁边,摊开一本更专业的《明清瓷器鉴定》,再次沉浸其中。这一次,她的心境完全不同了。不再是孤军奋战的沉重和迷茫,而是充满了并肩作战的踏实和力量感。
阳光暖暖地洒在两人身上。阮胜皱着眉头,努力辨认着书中那些拗口的专业名词(“和田籽料”、“游丝毛雕”、“汉八刀”…),时而低声向冷婧询问;冷婧则耐心解答,偶尔指着图片解释玉器的沁色、刀工。阮娣在爸爸怀里咿咿呀呀,小手好奇地去抓书页。不远处的儿童区,传来阮骞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看图画书时发出的、压抑着的欢快笑声。
这一幕,平凡而温馨。没有豪门的奢华,没有庄园的广阔,只有破旧图书馆里一张小小的书桌,几本厚重的书籍,一对为改变命运而埋头苦读的夫妻,和两个懵懂无知却充满希望的孩子。
知识的重量,家庭的温暖,以及那份“吾道不孤”的坚定信念,共同构筑起一道无形的、却无比坚韧的堤坝,抵御着外界的风雨和现实的冰冷。冷婧悄悄侧过头,看着丈夫专注而略显笨拙的侧脸,看着他怀中女儿好奇的大眼睛,再听着儿子隐约传来的笑声,心中那盏守护的心灯,从未如此刻般明亮而温暖。
前路依旧漫漫,荆棘密布。但,不再是踽踽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