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是比劳作更考验人耐性的东西。
日子一天天过去,初春的暖意渐渐被初夏的燥热取代。黄建国带着儿子去郊外“写生”的频率更高了,他的速写本里,多了几张看似随意的风景画,画里藏着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标记——一条可以快速穿过居民区的窄巷,一个废弃的防空洞入口,一处靠近铁路的、被茂密植被掩盖的洼地。他心中的那根弦,始终紧绷着,如同在无垠的沙滩上等待着远方的潮水,不知它何时会来,以何种方式到来。这种悬而未决的焦虑,细细密密地噬咬着他的内心。
学校里的气氛,也如同这逐渐升温的天气,愈发让人烦闷。关于他“不积极”、“思想落后”的流言蜚语,如同沙地里的飞尘,再次悄然弥漫开来。
源头,还是那位在“蒙卦”篇章里出现过的年轻女老师,她叫孙慧。自从上次试图给黄建国扣上“包庇落后学生”的帽子失败后,她似乎并未善罢甘休,反而将黄建国当成了一个必须攻克的堡垒。她总是在办公室里,用不大不小,却足以让每个人都听清的音量,发表着各种激昂的言论。
“有些人啊,就是温吞水,对新事物一点热情都没有。”一天下午,当黄建国正低头批改作业时,孙慧的声音又响了起来,像一根尖锐的刺,扎向办公室里看似平静的空气,“大家都在积极学习,热烈讨论,他倒好,整天不是摆弄那些旧书,就是往城外跑,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要学古代的隐士呢!”
几个年轻的老师立刻附和起来,他们围绕在孙慧周围,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进步”圈子,而黄建国,则被清晰地隔绝在外。他没有抬头,甚至连握笔的姿势都没有改变,只是平静地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用红笔画上一个工整的“阅”。
他的沉默,在孙慧看来,是另一种形式的挑衅。她嘴角的讥讽更深了:“当然了,人家是历史老师嘛,研究的都是故纸堆里的东西,自然对火热的现实生活提不起兴趣。不过,这思想认识要是不跟上,迟早要被时代淘汰的。”
黄建国依旧置若罔闻。他知道,任何形式的辩解在此刻都是无力的,甚至会成为对方攻击的更好靶子。他选择“不争”,不是懦弱,而是一种策略。流言蜚语,最怕的就是失去攻击的目标,你越是与之缠斗,它就越是兴奋。他要做的,就是守好自己的“正”,专心教学,让时间来证明一切。
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上。他的历史课,总能旁征博引,将枯燥的知识点讲得生动有趣,学生们都爱听。他还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几个学习吃力的学生补课,分文不取。他的“不争”,让那些流言如同打在棉花上,软弱无力,渐渐失去了市场。
《易经·需卦》九二爻辞有云:“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其意为:等待的时期比预想的要长,内心难免焦虑,如同在沙滩上等待不知何时会来的潮水。其间虽有小的非议和流言,但只要坚守正道,最终会得到吉祥的结果。
转机,出现在一次全校教职工大会上。
会议的主题是“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会议进行到一半,那位军人出身、对黄建国颇为赏识的郑校长,忽然放下了手中的稿子,目光如炬地扫视了一圈台下的老师们。
“最近,我听到一些不太好的风气。”郑校长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有的人,自己工作还没做出什么名堂,却总喜欢对别人评头论足,捕风捉影,乱扣帽子!今天说这个思想落后,明天说那个态度消极。我想问问,你的本职工作做好了吗?你的课,学生爱听吗?你的教学质量,过关了吗?”
一番话,让台下瞬间安静下来,许多人都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孙慧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双手紧紧地攥着衣角。
郑校长顿了顿,语气稍缓,但目光却似乎不经意地落在了黄建国这边:“我们学校,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老师?是那些夸夸其谈、专做表面文章的人吗?不是!我们需要的是基石,是那些能够沉下心来,专心教学,不尚空谈,真正为学生负责的老师!”
他最后总结道:“我希望大家能把精力都用在正途上,搞好教学,提高自己。至于那些闲言碎语,可以休矣!”
整个过程中,郑校长没有点任何人的名,甚至没有看孙慧一眼。但所有人都听懂了。散会后,再也没有人敢在办公室里公开议论黄建国的是非。那些曾经围绕在孙慧身边的年轻老师,也开始刻意与她保持距离。一场由“小有言”掀起的风波,就这样“终吉”,归于平息。
黄建国回到家中,林素音己经做好了晚饭。妻子担忧地问起学校大会的内容,显然,那些风言风语也传到了她的耳中。
黄建国只是笑了笑,给妻子夹了一筷子菜,轻描淡写地说道:“没事了,校长说了几句公道话。”
他没有告诉妻子,当郑校长讲话时,他清晰地捕捉到了孙慧投向他的那道怨毒的目光。那目光里,不再是简单的嫉妒或意气之争,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
黄建国心中雪亮。这位新来的女老师,绝不是因为性格或观点不合才针对自己。她的每一次试探,都带着明确的目的性。这次“小有言”的失败,只会让她采取更隐蔽、更激烈的手段。
他几乎可以断定,孙慧,就是冲着他来的。她就是那只在暗中窥探的眼睛,正在用尽一切方式,试图撕开他的伪装,找到他深藏的“破绽”。
窗外的夜色,愈发深沉。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这看似平静的“终吉”之下,悄然酝酿。黄建国知道,自己必须更加小心,因为真正的“寇”,或许很快就要被“致”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