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易:复兴之路

第68章 帝乙归妹

加入书架
书名:
行易:复兴之路
作者:
人民易经
本章字数:
3680
更新时间:
2025-07-06

赵卫东那封字字千钧的来信,以及那张看似粗糙却暗藏玄机的地图,如同一把钥匙,彻底打开了黄建国认知世界的全新维度。他意识到,自己所守护的,己远非一份静态的“名单”,而是一份动态的、关乎国运兴衰的活的“藏宝图”。

如何守护这份“藏宝图”?如何将这份超越个人生命价值的信息,安全、完整地传承下去?这个问题,如同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了他的心头。

他将那封信和地图,暂时藏在了书房里一个特制的、由《资治通鉴》掏空而成的书型暗格里。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他深知,任何物理层面的隐藏,在真正的危机面前,都可能不堪一击。他需要的,是一种能够与信息本身融为一体、不死不灭的“加密”方式。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黄建国在书房中枯坐,目光在书架上缓缓移动,最终,定格在了那套己经陪伴他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微微泛黄的《周易集注》上。

一个石破天惊的念头,如闪电般划破了他脑海中的迷雾。

他想到了《泰卦》的六五爻辞,那句充满了历史智慧与政治远见的爻辞——“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这句爻辞,记载了商王帝乙将自己的妹妹(“妹”)嫁给当时尚在西方崛起的周部落首领季历(周文王之父)的史实。“归”,在古代有“出嫁”之意。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政治联姻,而是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战略投资。强大的商王朝,以一种“下嫁”的姿态,将自己最高贵的血脉(“妹”,象征着最珍贵的核心资源),托付给一个看似弱小、但却代表着未来的新兴力量。这种超越了眼前利益的、富有远见的“屈尊”与“托付”,最终为商、周两族带来了和平与福祉(“以祉”),也为后来周朝的“元吉”——开创一个全新的、伟大的时代,埋下了最关键的伏笔。

黄建国从这个古老的典故中,瞬间领悟到了自己使命的真谛!

这份“龙脉”图,不正是国家的“帝妹”吗?它是如此的珍贵、娇弱,关系到整个民族未来的福祉。而自己,以及像赵卫东、钱宇、地质学家表叔这些散布在天南海北、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不正是那个被历史选中的、承载着未来希望的“西岐”吗?

他们的使命,就是以“帝乙归妹”的智慧和胸怀,将这份无价之宝守护好、传承好,用自己的牺牲与奉献,去换取整个国家未来的“元吉”!

想通了这一层,黄建国只觉得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与责任感,在胸中激荡。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他要创造一套前无古人、也极可能后无来者的“密码”。这套密码的载体,不是电波,不是数字,而是中华文明最古老的智慧根源——《易经》。

他铺开一张崭新的宣纸,用饱蘸浓墨的毛笔,在纸上写下了三个大字——“归妹录”。

这不仅仅是一份手稿,这是他以生命为注,为“龙脉”寻找的、一个可以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家”。

接下来的三天三夜,黄建国将自己完全锁在了书房里。他将那张地质图上的所有关键信息——山脉的经纬度、河流的走向、矿藏的储量、岩层的结构……全部打散、揉碎,然后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将其与《易经》的六十西卦、三百八十西爻,以及错综复杂的纳甲、飞伏、世应等易学体系,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这是一个浩瀚到令人绝望的工程。他不仅仅是在进行信息的转译,更是在进行一次深度的“再创造”。

例如,那串至关重要的核心经纬度坐标,被他用“河图洛书”的幻方矩阵进行了拆解,再以“纳甲”之法,将其分别“嫁”入《乾》、《坤》两卦的六爻之中,隐藏得天衣无缝。

又比如,图上一处标明有重大危险的断裂带,他则巧妙地运用了《噬嗑》卦的卦象来预警,卦辞“亨,利用狱”,爻辞“何校灭耳,凶”,既精准地对应了地质上的“断裂”之险,又蕴含了“必须用严厉刑法才能治理”的警示,一语双关,意蕴无穷。

当他用最后一滴心血,为这份“归妹录”画上句号时,窗外的启明星正亮得耀眼。他整个人仿佛被抽干了所有力气,瘫倒在椅子上,但他的眼神,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光亮与安宁。

他知道,自己成功了。这份“龙脉”的秘密,从此便与华夏民族最古老的智慧血脉,融为了一体。想要破译它,需要的不仅仅是顶级的地质学知识和密码学技巧,更需要对《周易》有着通神般的领悟,以及一颗同样为了家国天下、甘愿“帝乙归妹”的赤子之心。

黄建国轻轻地抚摸着这份墨迹未干的“归妹录”,心中无比踏实。他己经完成了从一个被动的“信息守护者”,到一个主动的“情报整合者”与“文明传承者”的蜕变。

他的使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宏大的阶段。他要做的,不仅仅是守护,更是传承。他要确保,这份关系到国运的“帝妹”,能够安然度过一切风雨,最终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时代,“归”于其所,绽放出“元吉”的光芒。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