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你能听到病人在努力锻炼时发出的低吼声或是深吸一口气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大厅中回荡,仿佛是他们与病魔抗争的号角。器械的金属表面在灯光下闪烁着冷光,而那些在器械上努力的人们,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决心和毅力。
物理治疗师陈医生,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他的笑容温和,总是能给人带来一丝安慰。然而,在他的温和笑容背后,是对病人要求极为严格的医者之心。他总是认真地观察每一个病人的动作,确保他们按照正确的姿势和方法进行康复训练。陈医生的指导细致入微,他不仅关注病人的身体状况,更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经常鼓励他们,让他们在康复的道路上不放弃希望。
“今天我们先做踝泵和股西头肌静力收缩。”陈医生指导江屿平躺在治疗床上,伤腿保持伸首,“脚踝用力,像踩油门一样勾脚尖,坚持5秒,再像踩刹车一样绷首脚尖,5秒。重复20次。”
在康复的道路上,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康复动作,对于经历过手术、关节僵硬的患者来说,都是一场艰难的挑战,江屿正面对着这样的挑战。
他坐在康复室的地板上,面对着镜子,专注地进行着康复训练。每一次尝试,他都必须咬紧牙关,忍受着身体的不适和疼痛。
江屿的额头上,细密的汗珠逐渐汇聚成小溪,沿着他的脸颊滑落。他努力地感受着大腿前侧的肌肉——股西头肌的每一次微小的发力。
这个动作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肌肉收缩,而是对意志力和身体极限的考验。他的右腿,肌肉明显萎缩了一圈,失去了往日的和力量。
现在,当他试图让这条腿发力时,肌肉的无力感和细微的颤抖显而易见,这让他每一次的尝试都显得异常艰难。
“感觉怎么样?找到发力点了吗?”陈医生问。
“……有点难。”江屿声音闷闷的。
林霁站在床边,默默递上水杯。目光落在江屿因用力而紧绷的小腿线条上,又移到他紧蹙的眉头。等江屿喝完水,林霁拿起记录本,在“踝泵/股西头肌静力收缩”后面画了个小小的“√”。
术后第5周,训练内容升级。CPM机 像个冰冷的钢铁怪兽,将江屿的伤腿固定在机械臂上,按照预设的角度缓慢地屈曲、伸首。
“角度我们一点点加,目标是尽快达到90度屈膝。”陈医生设定好初始角度,约30度。
机器开始运转,江屿的膝盖被外力强迫弯曲。仅仅30度,关节囊和重建韧带的牵扯感就让他瞬间白了脸,冷汗唰地冒出来。每一次屈曲都像在撕裂粘连的组织,剧痛让他身体瞬间绷紧,手指死死抓住床沿,指节泛白。
“坚持一下,放松,深呼吸。”陈医生鼓励道,但动作并未停止。
林霁站在机器旁,看着江屿痛苦的表情和紧握床沿的手,嘴唇抿成一条线。他拿出手机,打开一个计时器APP,屏幕上跳动着秒数。当江屿实在忍不住痛哼出声时,林霁会低声报时:“还有15秒…10秒…好,这组结束。”他的声音成了江屿在痛苦中唯一可以抓住的刻度。
在紧张的训练间隙,林霁细心地从随身携带的医疗包中取出一个冰袋。他将冰袋包裹在一层柔软的布料中,然后轻轻地放置在江屿那且发烫的膝盖周围。冰袋带来的冰冷触感迅速缓解了江屿膝盖处的灼热疼痛,让他忍不住微微颤抖了一下。
江屿闭着眼睛,努力调整呼吸,尽管如此,他的胸口仍然剧烈地起伏着,显示出他正在承受着不小的痛苦。汗水沿着他的鬓角滑落,浸湿了头发和衣领。林霁用毛巾轻轻帮他擦拭,动作极轻。
为了对抗枯燥和痛苦,林霁带来了窗台上那盆分株的薄荷。他摘下一片叶子,放在江屿掌心。
“一组训练,换一片叶子。”林霁指着床头柜上一个洗干净的小药瓶,“攒满它。”
于是,每一次咬牙完成的股西头肌抬腿,每一次在CPM机上的煎熬屈膝,每一次在平衡垫上努力站稳的单腿支撑,结束时,林霁都会递过一片带着清凉气息的薄荷叶。江屿将它小心地放进小瓶里。
透明的瓶子里,绿色的叶片缓慢累积,像在丈量着痛苦和坚持的刻度。清冽的香气在汗水和药水味中顽强地弥漫,成为复健室里独特的标记。
在那个透明的玻璃瓶中,绿色的叶片似乎在缓缓地、一层层地堆积起来,仿佛它们在默默地记录着每一次痛苦的挣扎和不懈的坚持。这些叶片静静地舒展开来,就像是时间的刻度,标记着康复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
清冽的香气,从叶片中散发出来,它在复健室里弥漫开来,与汗水的咸味和药水的刺鼻气味交织在一起。这股香气,似乎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它顽强地抵抗着周围的异味,成为这个空间里最独特的标记。
每当有人走进这个房间,首先映入鼻腔的便是这股清新而略带苦涩的香气,它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康复的艰辛与希望。
复健室里,各种康复器材整齐地排列着,墙上挂着康复进度的图表,每一条曲线都记录着患者的努力和进步。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每一次深呼吸都充满了意义。
康复师们耐心地指导着患者,他们的声音温和而坚定,鼓励着每一个在痛苦中挣扎的人。
而那些绿色的叶片,就像是无声的见证者,见证了每一个康复故事的开始和每一个坚持到底的瞬间。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这些叶片上,使得它们看起来更加生机勃勃。
当最后一丝对抗阻力的颤抖从股西头肌上褪去,江屿脱力地瘫倒在康复大厅柔软的垫子上,胸膛剧烈起伏,汗水顺着湿透的鬓角滑落,砸进身下的软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