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8章 设甘肃布政使司
“陛下,臣请舆图一用。”
李邦华说到这里插了一句。
朱由检转头对方正化使了个眼色。
后者会意,一挥手,暖阁内伺候的两名内侍赶紧推过来一个屏风,屏风上挂着一张西北的舆图。
李邦华对朱由检一拱手,走到舆图前,指着舆图上陕西行都司的位置,继续道:“陛下请看,我大明沿河西走廊陈兵,只能呈一字型,而这就有被蒙古人或者是藏人拦腰斩断之风险。”
“一旦甘州、肃州等地有失,藏蒙就可以连成一片,届时我大明西北将永无宁日。”
“孝宗皇帝曾言,我大明边境惟甘肃最重。”
“为了保住甘肃,防备南北,朝廷只能在河西走廊布置重兵。”
“然,甘肃毕竟远离中原,陈兵过重,恐有藩镇之虞,太祖高皇帝高瞻远瞩,将甘、肃划入陕西管辖。”
“在靠近陕西的东部,我大明施行军政分离, 其西部则划为陕西行都司, 管理当地军政之事。”
“为的就是以陕西控制甘、肃,如此一来,我大明也可以放心在西北布置重兵,而不用担心边将割据。”
“刚才臣闻陛下,欲要设甘肃布政使司,臣以为不妥。”
李邦华洋洋洒洒说了半晌,为的就是最后这句话。
朱由检听后,先是缓缓点了点头,旋即又道:“李卿所言,朕听明白了。”
“但朕之前说得可不只是甘州、肃州等地,还有朵干和亦力把里呢。”
“如朝廷将朵干置于治下,在亦力把里设置都指挥使司,震慑当地蒙人和藏人,那甘肃的压力就会骤减。”
“没有了西域和南边的压力,甘肃自然就可以设立布政使司,军政分而治之。”
听朱由检如此说,李邦华以及暖阁内众人,皆是认真的思索起来。
定国公徐希臯开口道:“臣赞同陛下之策。”
辽国公孙继浚也开口道:“陛下,如朝廷不再施行羁縻,是否就需要遣边将前往镇守之?”
朱由检点头道:“不错,对各地官员的人选,朕想听听诸卿的意见。”
“首先就是甘肃布政使司的布政使、按察使、指挥使的人选。”
“其次则是朵干、亦力把里,两地都指挥使司的都指挥使人选。”
吏部尚书周应秋闻言,起身道:“陛下,甘肃布政使和按察使,皆三品以上重臣,当廷推方可确定人选。”
周应秋的话音未落,徐希臯和孙继浚两人就同时站了起来。
“陛下。”
“陛下。”
两人同时出声,互相看了看后,孙继浚道:“定国公,你先请。”
徐希臯也没推辞,拱手道:“陛下,两地都指挥使,及各级将校当由五府推举。”
“人选需交兵部审核。”
李邦华赶紧开口插了一句。
温体仁也站了出来道:“陛下,都指挥使乃正二品武官,主官一地军政,不可由五府自决。”
“首辅,按太祖祖制,各级武官人选理应由我……”
不等孙继浚说完,朱由检就抬手打断道:“此事就按李卿和首辅所说,由五府推举人选,交由兵部审核后任命。”
“另,每五年,都察院要遣员巡视,考核当地军政,造册缴部。”
众人躬身道:“臣等遵旨。”
目光在众人身上扫过,朱由检笑道:“看来诸卿是认同朕所提之策了?”
一众文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郭允厚率先起身道:“臣以为,将朵干和关西置于朝廷治下,有利于我大明对西北的掌控。”
朱由检的目光看向温体仁。
温体仁也没让他失望,起身道:“臣附议。”
有了温体仁这位内阁首辅表态,其余人等也尽皆起身,齐齐拱手道:“臣等附议。”
“好,那诸卿回去后,就此事给朕上一个条陈。”
“臣等遵旨。”
等诸臣告退后,唯有周应秋留了下来。
朱由检有些奇怪的问道:“周卿可是有事?”
“陛下,甘肃设立布政使司,各级官员的缺口……?”
“朕记得在崇祯二年的时候,朕就下过旨意,恢复胥吏升迁之旧制吧?”
“这些人的升迁不就是你吏部在管理吗?”
“从中遴选部分人员,派遣到西北。”
“另外,还可以从军中遴选部分有功将士, 担任各级佐官。”
周应秋进士出身,自是看不上这些胥吏,但朱由检都这么说了,他也只得答应下来。
就在周应秋想要告退离开的时候,朱由检忽的又开口道:“周卿,各级官员要异地任命,当地人不要在当地为官,要全部外调。”
县城婆罗门这样的事,朱由检自是要尽力的避免。
一个县上上下下都是你们一家人,那这个县是朕这个皇帝的,还是你的?
其实,大明一直就有不可官本省的规矩,朱由检这番话,其实说得是那些,从胥吏升迁而来的低阶官员们。
除了不可官本省之外,大明官场还有个规矩,松苏江浙籍官员,不可官计曹,意思就是这几个地方的官员,不可在户部为官。
言归正传,周应秋身为吏部尚书,自然知道这里面的门道,闻言应道:“臣明白。”
“另外,愿意前往西北荒僻之地任职的官员,俸禄酌情增加一些,此事就由吏部和户部商议吧。”
听朱由检这么说,刚才还苦着脸的周应秋,神色忽然轻松了不少。
俗话说,千里当官只为财,如果可以,谁愿意去西北那样的地方?
如果能够在俸禄上给点补偿的话,他吏部的差事倒是能好办不少。
“臣遵旨。”
周应秋离开乾寝宫后,第一时间就回到文华殿,找到了户部尚书郭允厚。
待听完周应秋的话后,郭允厚倒是没有反对,认真思索半晌后,对周应秋问道:“大冢宰打算增加多少俸禄?”
“五成如何?”
“三成,不能再多了,之前国朝从未有此先例,这次也是陛下金口玉言,郭某才敢答应。”
“好,三成就三成。”
周应秋原本也没打算真的要五成,能够有三成就算不错了。
商议完西北官员的俸禄后,周应秋看了眼左右,见没人注意到自己两人这里,这才压低了声音道:“郭部堂,对甘肃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人选,你老兄可有举荐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