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扬天下

第284章 试戏招生

加入书架
书名:
名扬天下
作者:
李丽质
本章字数:
8248
更新时间:
2025-06-30

在梨园行有个说法叫“跌份儿”,这个词如果是用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常用来说是丢了面子、或者有失身份,叫“跌份儿”或“丢份儿”,但在戏曲界,它的意思跟戏班演员的工资有关。

相文社的班主郭德刚也曾在说相声时提到过,搁以前跑江湖卖艺的三教九流,类似于戏班子这种模式,并不是按照固定工资来分钱的。

而是把总收入分成份儿,按实际的演出情况、演员的行当和身份来分的。

角儿,自然是先拿大份儿!

其他人,则根据各自身份来拿钱。

本事大能耐大的人,可以拿到多份,而本事小的,就只能拿一份儿甚至半份儿。

因此,便有了一种说法。

能够拿到足份儿工资叫“够份儿”,拿不满工资,只能拿半份儿的叫“不够份儿”。而一个戏班子里演员众多,相同的行当也会有人拿的工资“够份儿”,有人“不够份儿”。

所以能拿工资的多少间接代表了这个人的身份地位,如果工资涨了,便称为“拔份儿”,如果工资降了,那就称之为“跌份儿”。

沈歌说的能耐越大薪资越高就是这个意思,现在他并没有给这些人定下固定的死工资,而是要在看过这些人的本事过后,进入戏班根据各自的能耐来分配。

想吃饱饭、想挣钱那就拿出本事来。

进了剧团有了编,就可以安安稳稳地混日子那种想法不能有。

做什么事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剧团的国家补贴赠票演出,观众包容度高,但要是在戏班子里,混吃摆烂观众可不会买账。

“本事越大,工资越高,有意思。”

有个人开口问道:“那是不是意思就是说没有底薪咯?”

“有底薪。”

沈歌回道。

要求再严格他的公司都是正规的,底薪肯定是会有的,也是对戏班成员的保障。不过进了戏班后,但凡有点心气儿、有点儿目标的人都不会满足于那点底薪。况且还是在消费较高的京城,一点儿底薪是绝对改善不了生活的。

“本事越大工资越高,实际上很好理解啊,和其他正常的公司差不多,有个基础不高的底薪,然后如果你想赚更多的钱,那就只能通过提成来拿大头。就跟销售一样,谁本事大,谁销售额高,谁拿的工资就越高呗。”

有人解释道。

沈歌点点头,“道理差不多。”

虽然在沈歌试戏招生的桌子前已经围观了很多人,包括也听到了很多人要来他这里试试,但此时此刻还真没有人主动上前来报名,也不知是在众目睽睽下羞涩,还是不敢轻易尝试。

“可有人试戏?”

沈歌再次问了一声,折扇轻摇,一副淡然从容的姿态。

“我来!”

这时,一个短发女生忽然走上前来。

沈歌微微一笑,只见短发女生干脆利落地在报名登记表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杨滢。

“杨同学,你学的是......”

“程派。”

杨滢答道。

紧接着问沈歌,“试戏有什么规则或者要求?还是任选一段,随意发挥?”

见杨滢这落落大方的样子和周围人的眼神,似乎她在燕京戏曲学院中也小有名气,沈歌对她道:“杨同学任选一段,自由发挥。”

“好!”

杨滢点点头,声音中带着一丝骄傲,“《锁麟囊·春秋亭》。”

沈歌眼神示意对方可以开始了。

随后,一旁主动过来观看沈歌招生的裴飞鸿拉动琴弦。

“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

“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度鹊桥......”

生书熟戏,这一段也是戏曲演员最常唱的一段了。

在杨滢唱时,沈歌将折扇收起,手指着扇骨,仿佛在认真地倾听。

很快,一段结束。

杨滢看着沈歌,似乎在询问他自己唱得怎么样,通没通过试戏要求。

沈歌却并没有立刻对她唱的这段《锁麟囊·春秋亭》做出评价,而是忽然问道:“杨同学,你学的不是程派吧?”

“为什么这么问?”杨滢先是反问,随后又道,“我学的是程派。”

“嗯。”

沈歌应了声,对这个问题不置可否,转而对刚才她唱的《春秋亭》评价道:“杨同学刚才气口用得太僵,程派讲究‘提沉’,你却都把气锁在了喉咙里。”

说完,他认真地对杨滢道:“你在唱时是因为心里想着,‘我唱的是程派,我要模仿程砚秋’,而不是‘我是薛湘灵’。不知道我这么解释你能不能听懂。

现在很多程派的演员在唱时,大都太注重表象的模仿,一味地去注重暗沉的音色,闷哑的感觉,这是不对了。建议杨同学再认真思考一下这里面的内在,及时改正,为时未晚。”

听完沈歌这番话后,杨滢原本冷淡的脸色变成了愕然。其实如沈歌刚才所问,她确实学的不是程派,只是对其有一点了解而已。之所以诓骗沈歌说自己学的是程派,原因无他,就是为了试探沈歌的虚实而已。

面前挂着的招贴上写着试戏招生,但同样的,她也想试试沈歌的能耐如何。这个人看起来和他们差不多大,甚至可能还要小一点,就能代表戏班来招聘他们了?

如果对方没点儿真本事的话,那又如何能判断出他们的实力怎么样?

所以既然是来试戏招生,那也得拿出实力来让他们这些人信服。

尤其是他还一身长衫,一把折扇,一副高人模样,让同龄人不免觉得有些装......

不过在对方这番话讲完后,杨滢就知道为什么刚才人家有此一问了,显然对方通过她的表演,看出了她从没学过程派,到最后甚至还认真地一一指出了她在程派唱法上的缺点。

“那......”

杨滢没说话,眼神中带着询问。

这表情意思明显在询问沈歌,自己算不算试戏成功了。

“嗯。”

沈歌不咸不淡地应了声。

反倒是让一旁负责助理工作的白灵溪有些不解了,过就是过,不过就是不过,这个轻声的“嗯”具体是什么含义呢。有点像网友吐槽的老板,问他“yes or no”,他给你来个“or”。

不过此时此刻的当事人杨滢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沈歌的态度,她点点头,说了声谢谢后,转身离开了。

旁边围观的人看得一愣一愣的,他们觉得杨滢这一段《锁麟囊·春秋亭》唱得还挺不错的,但没想到最终却被对方挑出了这么多毛病来,那这梨春楼的招聘还挺严格的。

不过听过沈歌《梨花颂》的人都知道他的实力不俗,或许能比得上他们学院的梅派青衣邓文华,被他挑出刺来,也正常吧。就是不知道这么严格的话,他们还有没有机会。

有了杨滢打头,在对方走后,陆续有学生走上前来报名了,一方面是冲着戏班子新鲜,一方面有人是冲着沈歌的颜值来的。

对前来报名的选手,沈歌并非单纯试戏。

未学做艺,先学做人。

本事重要,人品更重要。

一个工老生的男生唱完《红鬃烈马》的一小段后,沈歌忽然开口问道:“薛平贵自己在西凉娶了代战公主,却在武家坡前怀疑独守寒窑十八年,只能以野菜充饥的王宝钏不忠,你对薛平贵这个行为怎么看?”

男生明显怔了怔,没想到沈歌不仅试戏,还有此一问,“这......这是戏文里的安排,戏里就是这么写的。”

他老老实实地回道。

“那如果你是薛平贵,心里是什么想法,该怎么选择?”

沈歌又问道。

男生有些尴尬地挠挠后颈,“戏里这么演才有冲突嘛,再说了,薛平贵离开十八年也是怕被戴绿帽子。我有个表哥,才当海员一年,表嫂就......”

这男生也是老实,一五一十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顿时引来周围一阵窃笑声。

沈歌面色如常,转而看向旁边的一位小生选手,“这位同学,你觉得呢?”

对方想了想后,开口回道:“刚才有句话说对了,薛平贵怀疑试探王宝钏,才有戏剧冲突,才有了经典的《武家坡》这一段。

不过薛平贵的做法以现在的角度来看,肯定是错的。如果薛平贵真信王宝钏,就该直接相认。试探,对苦守寒窑十八载靠挖野菜充饥的王宝钏本身就是一种伤害。尤其这个前提还是,王宝钏为了薛平贵,与父亲断绝了关系,才落到这样的地步。”

除了这个问题之外,还有诸如关于薛湘灵赠锁麟囊、还有《凤还巢》、《赵氏孤儿》相关的内容......

从他们对这些戏剧的看法,来考察他们的品性如何。

七行七科。

沈歌这次招的不仅只是演员,同样也有七科的工作人员,而且人数要比演员还要多些,对于他们的要求,相对来说简单一点。

三个小时的时间,已经差不多了。

沈歌看着面前名单,张学文。

这位模仿关正明老师的同学也来了?

他对其挺感兴趣的,再往下看,许听寒,器乐演奏。

一个戏曲演员、一个是琴师,都是他要求比较严格的职位,沈歌有了主意,让许听寒同学拉弦,张学文来唱,一举两得。

裴飞鸿笑眯眯地将手中的京胡递了出去。

周围看热闹的人都有些同情地看着许听寒,本来器乐演奏只要音准对,把握好节奏,演员一般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

但摊上张学文这个人......

只能自认倒霉了。

张学文说道:“那我唱段《三家店》吧。”

许听寒点点头。

“好似鳌鱼吞了~钩。”

“将身儿来在,大街口。”

“尊一声列位宾朋听从头。”

张学文开口第一句,便初见端倪,流水板节奏明快,调子来回反复,实际上演员与琴师配合起来是很轻松的,但放在这里嘛......

“妈呀,心疼这位同学一秒。”

“这哪里是西皮流水,这是西皮胶水吧。”

“这断断续续的,听得我憋得慌,说好的流水板都是很痛快流畅的呢!”

沈歌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笑容来,让这位器乐演奏的同学来给对方伴弦,确实是上强度了。不过现在看来这位同学的水平也不低,虽然不知道张学文口中的唱腔会突然在哪里断一下,但她的弦也是托住了对方。

“都只为锏打杨林,结仇~扣~”

“因此上发配,到登~额~州。”

“舍、不、得,太爷恩宽厚......”

“叫一声解、差,你~把店投!”

一曲结束。

这一刻,别说是与他伴弦的许听寒了,就连周围看热闹的人都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

“终于结束了,我这一口气可算是出来了。”

“再慢点儿我怕是能憋死。”

“救心丸,我需要救心丸!”

“今天连续听了他的《空城计》跟《三家店》,晚上回去我得看看顾正秋老师的录像解解毒。”

“俗话说得好,三步之内必有解药。关正明老师跟顾正秋老师这两位正字科的同学,真是一正一反。一个是西皮胶水,黏黏糊糊;一个是西皮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周围人看完张学文的表演后,忍不住议论道。

沈歌转头看向许听寒,赞许道:“许同学,你的器乐演奏功底很扎实,在这种情况下还能稳稳托住弦,很不容易。”

“谢沈老师。”

许听寒感谢道。

“张学文同学,上午我看了你的《空城计》,很不错,”沈歌对他说道,“关正明老师的唱腔很独特,他的精髓就在于刚柔并济。比起其他,在模仿关正明老师时,更应该入戏!通过入戏来把握人物的不同唱法。

像他最经典的《桑园会》里的行腔,高低起伏好像溪流婉转叮咚......”

沈歌一一作出评价。

两人过后,前来报名的人都已经试戏完了,像在比赛时沈歌比较看好的老旦童鸿才、还有公孙柔、康雅雅几人都没见踪迹。

不过这也正常,他们几人都是燕京戏曲学院中的翘楚,首要目标肯定是省级剧院、国家级剧院,他一个无名无姓的戏班不会在人家的考虑范围之内。

但能争取的话,他还是想尽量争取一下。

想到这里,沈歌心中生出一个念头。

怎么有种拉人上梁山的感觉?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