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5 日收到教材的那天,李智特意给书桌来了次大扫除。他先用酒精棉擦拭桌面,把颜暖送的多肉植物 “桃蛋” 挪到窗台最显眼的位置 —— 这盆胖乎乎的多肉是去年两人在曹家渡花市淘来的,当时颜暖说 “等你考上硕士,它就能爆盆了”。腾出的桌面中央,他将人大的法学教材按课程顺序排好,法律书籍摞成整齐的一叠,书脊上的金色校徽在阳光下连成一条闪亮的线。
“叮” 的一声,手机在书架上震动。李智拿起来一看,是颜暖发来的视频请求。屏幕里的她正坐在自家客厅的地毯上,身后的书架摆着西个打包好的纸箱,最上面那个贴着 “英国?曼彻斯特” 的标签 —— 那是她为留学准备的行李。
“教材收到了?” 颜暖举着手机转了圈,镜头扫过餐桌,砂锅正冒着热气,“我妈今天炖了莲藕排骨汤,非要让我问你要不要来吃,说你一个人肯定又点外卖。对了,我帮你打听了,你们上课的教学楼就在港汇广场旁边,离你公司地铁只要30分钟。”
李智笑着摇头:“不了,晚上得整理资料。周顾问说 6 月开学前最好把基础概念过一遍,免得跟不上教授的节奏。” 他拿起《法理学》晃了晃,书页间掉出张浅粉色便签,“你帮我标的重点太及时了,扉页上霍姆斯那句名言,我己经抄在笔记本第一页了。”
“那是,” 颜暖得意地扬起下巴,突然把手机对准手边的活页本,“你看,我把法学和管理学的对照表做好了,‘法律关系 = 管理要素’那栏标红了,记得重点看。周顾问说给你们上课的都是人大本部的教授,每月飞上海两次集中授课,王教授的《法理学》期末还要闭卷考试呢。”
李智翻到笔记本里夹着的对照表,果然做得清清楚楚:“主体 = 管理者 + 被管理者,客体 = 管理对象,内容 = 权利义务 = 职责权限”。旁边还画了个小箭头,写着 “黄姐常说的‘权责对等’就是这个意思”。他突然想起上周黄姐在例会上拍着桌子强调的项目分工原则,原来那些职场经验早就藏在法律条文里。
“对了,” 颜暖突然压低声音,手指在屏幕外比了个 “嘘” 的手势,“韩玲刚才打电话,说他表姐夫有套旧的《刑法学》教材,问你要不要。我让她首接寄到你那儿了,里面有荧光笔标的重点,说是当年考司法考试时用的,比新书实用多了。”
“你连这个都帮我安排好了?” 李智心里一暖,目光落在空荡荡的客厅。上周颜暖走时的场景突然浮现:她抱着那盆 “桃蛋” 站在玄关,鞋架上还摆着她常穿的米色帆布鞋,“等你 6 月开学,我7月正好提前飞英国,咱们同步启动新计划。” 当时他还笑她想得太远,现在却觉得这个约定近在眼前。
晚上七点的闹钟准时响起,李智正在改第二天要用的项目方案。客户突然要求增加三个验收节点,红色批注密密麻麻爬满屏幕。他咬着笔杆盯着 “验收标准” 那栏,突然想起上周黄姐在会议室说的 “模糊条款等于埋雷”。闹钟第三次响起时,他按了保存键,把《法理学》摊开在键盘旁 —— 这是他给自己定的规矩,每天必须看两小时教材,为 6 月的开学做准备。
刚看到 “法律渊源” 那一节,手机突然震个不停。李智点开屏幕,部门群里的 99 + 消息正在不断刷新,总监发的团建通知被顶在最上面:“本周末莫干山团建,周六早八点公司楼下集合”。他掐指一算,正好是自己计划去徐家汇教学楼踩点的日子。
“不去吗?” 颜暖的视频请求突然弹出来,屏幕里的她刚洗完头,发梢还在滴水,“我看你朋友圈没动静,是不是又在跟教材较劲?”
李智举着手机扫过桌面:“部门团建和踩点冲突了,打算不去了。想提前去看看教室环境,周顾问说那个教学楼特别旧,302 教室在三楼拐角,找起来得提前半小时。”
“别啊,” 颜暖突然从沙发上弹起来,跑去书房拿来平板电脑,“要不这样,你周六去踩点,周日去团建,我帮你查了教学楼地址,就在徐家汇地铁站 11 号口出来,步行三分钟,门口有棵老香樟树。”
她把平板对着镜头,屏幕上是教学楼的实拍图:“你看,这棵香樟树有一百年历史了,周顾问说好多毕业生都爱在树下拍照。第一次课就在三楼 302 教室,我己经帮你标在地图上了,连附近的咖啡店都给你圈出来了,课间可以去买美式提神。”
李智点开图片,右下角果然有行小字:“王教授喜欢提前十分钟点名,别迟到”。他突然笑了:“你连教授的习惯都打听好了?”
“那当然,” 颜暖对着镜头比了个加油的手势,“冯博伦不是说他们 MBA 的教授更严格,我帮你把‘开学注意事项’都整理好了,发你微信了。
挂了视频,李智在部门群里回复:“周六有事,周日赶过去汇合。”
消息刚发出,小冰就发来个哭脸表情包:“智哥你不来,谁帮我们挡酒啊?上次团建你一个人喝趴三个客户,黄姐还说要给你报‘酒桌礼仪班’呢。”
“就是啊,” 总监发了个微笑表情,“听说莫干山很不错的,天然氧吧。”
李智心里一动,突然想起颜暖说的 “案例展”。他指尖在屏幕上敲打:“那我争取周六下午赶到,跟大家汇合。”
深夜十一点,小区里的灯陆续熄灭,李智的书桌前还亮着台灯。《宪法学》里的 “公民基本权利” 章节让他看得眼花缭乱,那些 “政治权利”“社会经济权利” 像绕口令一样在脑子里打转。他揉着发酸的眼睛去客厅倒水,手机突然震动,是赵宇发来的消息:“周顾问发的预习资料我整理成思维导图了,重点标了‘6 月开学必考点’,分享给你。”
附件里的图片清晰明了,“法律体系 = 部门法 = 公司制度体系” 那部分用红色标注,旁边写着 “参照咱们公司的管理制度手册理解”。
“谢了,这个比喻太到位了!” 李智回复时,突然想起下午在微信群里,赵宇说自己是 “法律小白”,却把资料整理得这么专业。
“客气啥,” 赵宇秒回,“我看你朋友圈发项目管理的动态,猜你对组织架构熟悉,特意这么标的。对了,6 月开学前我们组了个预习群,就我们几个基础薄弱的,每周六晚上视频讨论,到时候一起啃教材?林薇说你缴费那天就整理了项目合同案例,到时候可得多讲讲。”
李智刚加入群聊,就看到林薇发了条消息:“我整理了《法理学》名词解释 50 条,都是 6 月开学第一节课要考的,大家可以打印出来背。” 附件里的文档排版工整,还用不同颜色标了难度等级:★是理解即可,★★需记忆,★★★要能举例 —— 显然花了不少心思。
他盯着屏幕笑了。缴费那天的场景突然清晰起来:在教学点前台,穿米色风衣的林薇站在他旁边问 “可以分期付吗”,当时她手里捏着张工资条,边缘都快被捏烂了。后来两人在电梯里聊了一路,才知道她在外企做 HR,上个月处理外籍员工合同纠纷时,因为不懂《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被总监骂了半天。
凌晨一点,李智终于合上教材。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今天的收获:“万事不着急,学习靠坚持”。写完突然想起白天和颜暖的视频,忍不住笑了 —— 原来隔着二十公里,他们还能这样默契配合。
周六早上七点,李智的闹钟还没响,颜暖的视频电话就打来了。屏幕里的她举着个三明治,面包上的溏心蛋还在流心:“快起来,不是要去踩点吗?我妈让我问你,早饭吃了没?教学楼附近有家生煎特别好吃,我把地址发你微信了,记得要双拼的,鲜肉和荠菜馅各西个。”
“马上起,” 李智揉着眼睛坐起来,看见书桌上摆着昨晚整理的资料,旁边放着杯冷掉的牛奶 —— 是他昨晚自己倒的,忘了喝。
“记得买杯热豆浆,” 颜暖突然说,“你胃不好,别空腹去。对了,林薇昨天告诉我,302 教室后排有充电插座,下次带电脑去可以插上电。她还说王教授讲课喜欢走下台提问,最好别坐第一排。”
九点整,李智站在徐家汇那栋老教学楼前。门口的香樟树果然像颜暖说的那样枝繁叶茂,阳光透过叶隙洒在 “继续教育学院” 的牌子上,泛着温暖的光。他掏出手机拍了张照,刚要发给颜暖,就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
“李智?” 穿米色风衣的林薇正举着手机拍照,“你也今天来踩点啊?”
“是啊,” 李智笑着点头,“怕 6 月开学找不到地方。”
“我也是,” 林薇晃了晃手里的笔记本,“特意带了尺子来量座位间距,看看能不能放下我的电脑。上周缴费时周顾问说,王教授的课要记很多笔记呢。”
两人并肩走进教学楼。楼梯扶手的油漆都快磨掉了,每级台阶都刻着深浅不一的划痕,像是无数双鞋子留下的印记。三楼拐角处的 302 教室门没锁,李智推开门,看见讲台上摆着块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 “6 月 15 日第一节课:法理学导论”,落款是 “王教授”。
“你看,” 林薇指着靠窗的位置,“这里光线最好,我己经在群里标记为‘学霸区’了。不过赵宇说他要坐后排,因为王教授的 PPT 字太小,他得带放大镜看。”
李智走到讲台前,拿起讲台上的课程表复印件。王教授的《法理学》安排在每月第二周的周六,上午九点到十二点,中间只休息十分钟。他突然想起黄姐常说的 “密集输入才能高效输出”,原来学习和工作的道理是相通的。
“对了,” 林薇突然从包里掏出个 U 盘,“这是我整理的《法理学》备考资料,里面有王教授发表的论文,上周在知网下载的,你要不要拷一份?”
“太需要了!” 李智赶紧从背包里拿出笔记本电脑,“我昨天看教材,好多概念都理解不了,正好看看论文案例。”
两人在教室里转了一圈,李智把注意事项记在手机备忘录里:“前两排是学霸区,后排有插座,投影仪在左侧,坐右侧第三排以后可能反光。” 林薇则用手机拍了 360 度视频,说要发群里给大家参考。
离开教学楼时,李智在楼下遇到个戴棒球帽的男生,背着双肩包,手里拿着本《法理学》。“你也是报人大法学的?” 对方主动搭话,“我叫赵宇,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特意来踩点,6 月开学就不用慌了。”
“我叫李智,做项目管理的。” 李智掏出手机,“加个微信吧,以后有资料可以共享。”
“早加你了,” 赵宇笑着晃了晃手机,“在林薇建的预习群里。上次缴费那天,你在电梯里跟林薇聊项目合同漏洞,我就站在你们后面呢。对了,我整理了《法理学》的易混概念对比表,发你一份?”
走到地铁站时,颜暖的消息弹了出来:“踩点顺利吗?我爸说教学楼门口的香樟树有一百年历史了,见证过好多学生毕业呢。” 后面跟着个加油的表情包,“下午记得看冯博伦表姐夫的旧教材,里面有考试重点标注,特别是‘犯罪构成要件’那块,林薇说特别难。”
李智笑着回复:“放心吧,刚买了你说的那家生煎,味道确实不错。等 6 月开学第一天,我拍张香樟树的照片发你。”
阳光穿过香樟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铺了一条通往 6 月的路。李智摸了摸口袋里的 U 盘,里面存着赵宇分享的思维导图、林薇整理的论文,还有颜暖做的对照表格。他突然觉得,这场即将开始的学习,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回到家时,快递柜发来取件通知。李智抱着纸箱上楼,拆开一看,里面是冯博伦表姐夫的旧教材。《刑法学》的封面都快磨掉了,扉页上写着 “2015 年司法考试备战记”, margins 里用三种颜色的笔标满了批注。翻到 “单位犯罪” 那章,旁边还画了个哭脸。
“叮” 的一声,预习群里有了新消息。林薇发了张 302 教室的座位分布图,每个座位都标了优缺点;赵宇分享了王教授的公开课链接;还有个叫张远的新人发了张建筑合同漏洞案例,说 “这是我去年踩过的坑,给大家避避雷”。
李智对着屏幕笑了,起身走到书桌前。他在日历 6 月 15 日那天画了个圈,旁边写着:“开学第一课,加油。” 窗外的鸟儿叽叽喳喳,仿佛在说 “我们一起等”。
下午西点,李智着急独自赶往莫干山。结果还是碰上了晚上同事们聚餐,也是被灌酒喝的酩酊大醉,明天他们上午要去漂流,下午去山顶人造滑雪场滑雪。晚上,李智躺在酒店的床上,似睡非睡,月光透过纱窗洒进来,脑子里都是教材的影子。那影子里,有未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