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明

第138章 纤夫

加入书架
书名:
阀明
作者:
一凡石
本章字数:
4692
更新时间:
2025-07-01

他曾理性分析过,私募家丁,好处是有的。

一是军队机动性,相较于庞大的军队,家丁在调动和行动上更加迅速,能够快速响应各种军事任务,增强了军队的机动性和应急能力。

二是最重要的,就是兵为将领所有,不管将领被调到何处,家丁都是与将领深深绑定。这也是为什么周大焦这些将领克扣军饷喝兵血,也要优先供养自己的家丁队。

用朝廷发下来的银子,养自己的私人武装,想想就爽。

但凡事有得必有失,与之相对的坏处则是加剧了军队内部矛盾,家丁与普通士兵待遇差距大,久而久之,普通士兵自然不满嫉妒。

军队内部矛盾激化,整体根本无法团结协作。

自然也别指望普通士兵会拼死作战,他们跟着打打顺风战还行,要是遇见势头不对,自然马上扭头就跑。

毕竟主将平时吃肉都没叫他,轮到送死就让他去,人家自然是不肯的。

二是将领将资源集中在家丁身上,普通士兵训练和装备自然不足,其实换算下来,整体军事实力肯定还是下降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杨凡走马上任后并没有火急火燎的开始募兵。

他细细捋了一下,为了杜绝底下私募家丁的陋习,杨凡召开了小会,在自己核心管理会议中委婉地表达了几个点。

首当其冲的是统一编制和训练,在军中成立中军部,中军部下辖招兵办,对军队进行统一编制,按照标准和规则,将士兵编入不同的营伍。

就算有亲友联络将领士官,想要投奔军队,也不可首接安排,必须统一经过招兵办考核通过后,再由中军部酌情分配。

而中军部则由石望首领,受命于杨凡。这一步主要目的是从源头控制军队,如此才能统一组织训练,确保训练方法和作战技能的一致性,增强军队整体战斗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除此之外,第二点就是中军部下属中军官,负责堪定士兵战果,记录赏罚,得出晋升清单及处罚清单,但旗队长一级以上都需要杨凡过目,方能实施。

这一步是为了控制军中未来,将升降抓在主将手里,防止底下扎堆举荐,各自形成利益团体。

但是这一步眼下还无法实现,因为并无战役。所以下到伍长、上到百总,只能让千总及一系列下官举荐。因此杨凡并未说的太清楚,只有等军队架子搭好再做规范化。

做完前面两步,杨凡己经从士卒来源、士兵官职升降两个方面杜绝了士兵被私募成家丁,应该有了现代军队的雏形。

但还有最为要紧的,那就是利益。

杨凡强硬表示,从今天起所有士兵一视同仁,每月中旬,都由中军部校场发饷,以杨凡名义发饷银。

而不是以往那般逐级下发,避免军官层层贪墨。从利益上避免军官拥有分配权。

让所有士兵都知道,养他们、给他们军饷的,不是别人,而是两江守备营的守备杨凡。

当杨凡将自己的新军想法全盘托出之后,石望并未任何反应。张攀、高源、阎宗盛也都能接受,张攀、高源本就没有什么想法,阎宗盛也只要有银子喝酒吃肉就好。

负面情绪最大的是寇汉霄,他好歹出身世代将门,自然清楚明白杨凡三项新政之后,底下千总、百总、把总一级,基本就成了纯粹职能武官。

但他没有办法,他也知道如此一来,对军队肯定是更好。而且在罗平州的时候,他己经做出了选择,现在不管如何都只能跟着杨凡一条路走到黑。

见寇汉霄也表示接受后,杨凡并没有更多逼迫他。他清楚知道对方对收纳的家丁己有二十多个。

杨凡并没有强行让他将这些家丁打散补充到部队里,因为他明白,只要对方不愿意将这些家丁散进军队里,那就得自行出军饷养着他的家丁。

就算寇汉霄真愿意养着手下家丁,杨凡觉得那些家丁也并不一定坐的住。

因为杨凡决定抛出一个重磅炸弹,那就是两江守备营的月饷。

“普通士兵月饷二两,伍长二两五钱,旗队长三两五钱,百总五两,把总八两,千总月饷十两。并且新招募士兵,无论好坏,一经招募,一次性先发放二两安家银子。”

会议中,杨凡话音落下,在会者尽是惊讶得合不拢嘴。

如此一来若是两江守备营满编,光是月饷这一个项,就得支出白银七八千两。这银子还没含武器装备、营地开销、士卒吃饭睡觉。

如此算来,光是一月开销就得超过一万两。这些钱光靠朝廷下发的军饷是铁定不够的,朝廷给两江守备营的核定军饷是每兵六钱,就算按三千二百的军饷朝廷都如实准时发放,也才刚刚两千两。

更何况朝廷根本不会按时按量发饷。

也就是说,为了养军,杨凡至少每个月要从私人腰包里摸出八千多两银子。

众人齐齐吸了一口冷气。

而且要知道明朝历来“重边轻内”,这个时期的明军最精锐的是北地边军,边军军饷也比内地军队多。

但就算是边军步卒月饷,通常也仅为一两五钱,骑兵多些,也才为二两白银。内地营兵饷银低于边军,内地步兵月饷多为一两白银左右。

骑兵略高,是一两二钱至一两五钱。到了西南等内省,像是两江守备营这等不要紧的营伍,折银后更是只有区区六钱银子。

就这么一丁点银子,朝廷还时常拖欠不下发。

所以当杨凡说出普兵月饷二两之后,己经将两江守备营的月饷架高到了边军之上。

最兴奋的莫过于高源和阎宗盛,两人本来还以为只有出征打仗,才能多挣一笔银子。却没料到杨凡如此慷慨,平日军饷都如此之高。

在众人热烈的庆祝下,石望正式成立中军部。与此同时,杨凡用三天的长江时报将募兵信息弄到重庆人尽可知。

但杨凡最想要的兵源里,并非在街头小巷,而是在码头、江边。

重庆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川江航运的咽喉之位,承担着西南地区物资运输的核心功能。往来的川江船只数量庞大,每年数千艘木船经过,航运规模可见一斑。

但因多峡谷险滩,水流湍急,船舶逆流上行必须依靠纤夫拉纤。

纤夫多为贫困流民或破产农民,拉纤虽极其辛苦,还有风险,但如今社会动荡,这一群体还是越来越多。

明代文人诗歌中亦是多次描绘峡江纤夫的艰辛,如高启的“鱼复浦上石累累,恰似侬心无转回。船归莫道上滩恶,自牵百丈取郎归”。

而对于杨凡来说,纤夫和矿工一样,属于最顶级的兵源。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