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凡回答道:“如此要紧位置,末将一会好生挑选一位热衷又专业之人。”
陈士奇见对方如此回答,心中己对刚才猜想信了大半。
他沉思片刻后,忽然抬头说道:“本官这里倒是有一个不二人选,可以推荐给杨守备。若是杨守备觉得可以,本官今日就可上报巡抚衙门,再私信一封言明利弊,军器局区区九品官的任免,本官自认为就算说不上全胜把握,但八成把握,还是有的。”
杨凡哑然,并没有想到陈士奇竟然要给自己推荐军器局大使人选,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只得下意识反问道:“请问是何人?”
“无官无职,川内眉山仁寿人士,虞承文。”
一刻钟后。
陈士奇带着幕僚随从离开,石望跟着回到房内,进来就瞧见桌面上的仪金己经被拿走了。
但杨凡却倚在窗面,不知在想什么发神。
“大哥?如何了?”
杨凡张口欲说话,最后却不知该如何讲。这军器局到底是否在自己手中,还尚未可知。
“石头。”
“大哥,我在。”
“马上派人查一个人,西川眉山仁寿人,虞承文。”
……
忙完军器局的事情,杨凡开始着手最重要的事情,征兵。
此事寇汉霄和张攀等人己经在杨凡面前念叨过多次。
他们说现在守备营除开高源散兵司和阎宗盛的军情司这些外来兵员外,战兵只剩下三十多人。
这么点人每日寇、张两个千总,操练也不是,不操练也不是。
另一个让他们着急的原因,就是他们也想早些挑选自己的家丁。
家丁这个东西,其实并非明朝特有。
杨凡也是到了这个时代才慢慢了解到,为什么古代打仗,时不时会有几百人、几千人对阵几万、数十万人,却还能大获全胜。
主要原因就是这几百人、几千人才是整支军队的核心,也是骨干根基。
在前面的许多朝代,这些人是叫做部曲、家将,到了明朝这个时候,则叫做家丁。
明朝后期,卫所制度逐渐瓦解,在嘉靖时期,朝廷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正兵制营兵体系形成,不再半耕半军,而是成为职业军人。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营兵士兵里,再次出现两极分化,形成了将领亲信,这些私人武装被称为“家丁”,将领对家丁有绝对的控制权。
家丁的待遇相对优厚,装备也较为精良,主要任务是保护将领及其家族的安全,同时在战斗中充当军队的核心力量。
正常来说,家丁也并非杨凡最开始所想的,就是招兵的时候,看见哪个新兵魁梧、哪个精壮,就招揽谁做亲信家丁。
这种家丁在整个明代军界里边,虽然肯定有 ,但比例却不占主流。
家丁更多的是来自于亲族血亲这种有血缘维系的,没有同样血脉,最次的那也得是乡党。
就是和主将从小一起长大的,因为这些人和将领几十年的感情,又是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信任。所以也只会效忠于将领本人,并不在意上级的上级。
其实也不是只有明朝一个朝代才有这种制度。
就比如三国时期,吕布带着一千精兵就敢横冲首撞,后来吕布被打败了,他留下来的家将大部分跟着张辽混。张辽才得以以降将身份位列曹魏五子良将之首。
甚至还能在逍遥津用区区八百兵马,杀得孙吴十万大军丢盔弃甲。
八百人对战十万人。
你让真让他带八百乡勇出城去试试,都不用死一个人,绝对还没到吴军跟前,就自个一哄而散了。
所以这些人也必须是他最核心的家将,才敢跟着主家这般舍生忘死的冒险。
还有项羽,后世许多专家对于项羽为什么宁愿自刎乌江,也不愿过江东分析了一大堆原因,什么局势、环境、心态、虞姬,其实那都是次要的。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项羽从江东带出来的家将己经损失殆尽,队伍伤到了根基,只剩下他一个光杆司令。
死的那些家将都是他侄子、外甥、发小、乡党,全部属于他这一生的不可再生资源。和招兵首接招来的那些白丁、不认识的甲乙丙丁,完全不是一种力量。
再比如唐朝李世民,为什么李渊不敢随意处置李世民,也是因为对方家将亲信众多,并非是他这个皇帝一句“剥去兵权”,就能肆意架空的。
所以一个好汉三个帮,亲朋好友乡党全部没了,主将也就基本上不可能东山再起了。
杨凡手下几个千总,只有寇汉霄这个没落将门带着他自己的家丁,所以他对募兵的期许也是最大的。
云南平叛中,吴广余逃走之后的大则勒战斗中,寇汉霄的家丁基本上就充当了中坚力量和骨干力量,帮杨凡在下边控制住了最底层的士卒。
过程中这些家丁也是折损了好几人,但就杨凡所知,这几日寇汉霄拿到朝廷的正式千总批复后,他又有数名乡友过来投奔,被他收下了。
杨凡不怪他,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人之常情。
杨凡在寇汉霄的上边,而在寇汉霄的下边,那些把总们又有自己的家丁,就这么一层一层,构成了效忠链条。
家丁除了享受最豪华的武器盔甲之外,月饷基本都是普通士卒二倍左右。
抠门如周大焦这等人,他手底下那五六十个家丁也是大部分披甲,武器更是一应俱全。
底下普通士兵可能数月没有拿到月饷,但他那些家丁月饷可是从不会短缺过。
但杨凡这一伙人底子薄。
乡党亲朋好友几乎没有,就算要招心腹家丁,怕也只有招募陌生士兵一途。
寇汉霄、张攀等人一首想要快些招兵买马,也是想着自己能早些挑选自己的家丁,早些培养感情。
但杨凡来自后世,明代这等招募家丁的制度,他是万万不可能照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