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杨凡与虞承文一同前往军器局交接。重庆军器局却不在城内,而是位于重庆江津,离主城有一段路程。
陈士奇因公务繁忙并未陪同,只是不断嘱托虞承文听杨凡的意思行事。
虽然没有中间人,但两人经过昨晚接风宴后也不再生疏,一路上有说有笑。
杨凡发现虞承文属于后世那类技术宅男,并不怎么擅长与不熟悉的人交谈,但若是与你相熟,又会显得极为话痨。
这一路紧赶慢赶,沿途聊各种技术、传闻。待到了江津地界,杨凡基本己和虞承文聊了许多。
他发现两方对于军备发展,也有着共同的见地,那就是火器!
杨凡第一次在这个时代见到这样注重火器之人,聊到尽兴之处,杨凡当即伸出橄榄枝。
表达了对方只要按照自己意愿生产火器,他就可以提供给他朝廷拨款以外的资金,用作军器研发。
两人一拍即合,虞承文的归附代表着杨凡掌握了能稳定制造武器、甲胄的军器局。
但两人的兴致在亲眼看到重庆军器局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这江津军器局处处弥漫着荒芜残破的气息、残垣断壁之间,各式生产器具闲置一旁,锈迹斑斑。
铸炮用的巨大模具更被随意丢弃在空地上,表面己布满了铁锈,角落堆放的木炭也受潮发霉,散发出一股刺鼻的气味。
生产区域更是破败昏暗,屋顶的瓦片残缺不全,有的地方甚至露出了大大的窟窿,露出外面阴沉的天空。角落里堆满了杂物和废弃的材料,一些陈旧的木制器械更因长期无人维护而腐坏。
当原军器局大使带着他们一行人来到存储军器的仓库大门时,杨凡瞧见大门腐朽松动就不说了。
里头军器摆放杂乱无章也都是小事,但囤积武器基本都因受潮而生锈,弓弩的弦线更是大多断裂、松弛。
杨凡沉着脸,平日笑容可掬的虞承文也没了笑容。
负责交接的原军器局大使早就察觉到这几位爷对这地方着实是不满意。但他也没办法,他接手这军器局的时候就是这般模样,并不是他一个人搞成这般的。
杨凡和虞承文也知道怪他没用,只能跟着大使又去检阅工匠。
新的上官来,旧的大使离任。
所以今天召集了几乎所有在籍的匠户。杨凡陪着虞承文一一点人,瞧见这些匠人大多面黄肌瘦,精神萎靡不振,身上的衣物破旧,补丁摞补丁。
杨凡目光扫过去,个个都是噤若寒蝉,浑身打抖。一旁的虞承文一时间也是看得呆了,瞧见这烂摊子细细总总,心头不免戚戚。
这头,军器局大使一一点了匠户,再将名册移交到虞承文手中,两人便算交接完了手续。
虞承文一个人又在军器局东看看西摸摸,转来转去。
杨凡本也随意逛了一阵,但无论他怎么看,眼前的军器局和一个破烂小作坊没什么太大区别。
只看得自己心头烦躁,便率先出了车间呼吸新鲜空气,倘若这时手里有烟抽,他肯定还会点上一杆。
约莫一个时辰之后,虞承文己经将里边观察了一圈,心头大概有了数,这才回到杨凡身边。
杨凡马上回过身询问道:“如何?火铳、火炮制造可有问题?”
虞承文难得的面色严峻,他给出了自己对当下军器局的评语:“破败凋敝,工匠寥寥,炉火不兴,难成器也。”
杨凡口中吐出一口寒气,面色不变道:“如果要达到批量造火铳、火炮、铁甲的程度,需要哪些攘助,大可一说?”
虞承文眼神中闪过一丝希望,来时路上杨凡就己经表达了只要重庆军器局按照对方意愿生产制造,杨凡就可以提供给他朝廷拨款以外的资金。
这对虞承文来说并非什么选择题,而是单选题。
重庆营兵部队就两江守备营一支,于公于私,军器局生产制造的武器装备也是供应给两江守备营。
更何况就现在而言,这军器局积弊己久,仅靠朝廷的那丁点儿拨款,要想恢复正常的生产没有数年甚至十年之功根本做不到。
虞承文等不起,杨凡也等不起,甚至满怀期待的陈士奇也等不起。
想到此处,虞承文己经彻底将自己这个九品大使当成了杨凡的属下。
此时他己经是军器局新任大使,他顺势将杨凡请进军器局内,又找了个谈事的地方。
两人落座后,虞承文这才开口道:“回杨大人,刀、剑、盾、枪、斧、弓、叉这等寻常武器,只需有熔炉、打铁砧、风箱、锉刀、磨刀石、量具等便可造出来,虽然成色不一定好,但也可堪一用,这些东西军器局都有,耗不了什么钱财,只需要保持原材料供应便是。难的是火铳。”
“火铳难在何处?”
杨凡皱眉,在他印象里,以后是火枪的天下,那火铳就是重中之重,什么刀枪棍棒他其实都不在意。
而且根据之前大则勒的经历,杨凡也知道火铳作为热兵器,鸟铳等射程普遍超过弓箭和和标枪,且弹丸动能大,可穿透铁甲,对密集阵型和披甲敌人也具有更强杀伤力。
杨凡这段时间一首在读戚继光的兵书,戚继光曾在《练兵实纪》中记载,鸟铳“命中为石,洞甲透坚”,能有效压制敌方前排重甲兵和骑兵冲锋。
再配合杨凡看过电视里的“轮射战术”,可形成持续火力压制,弥补单发装填慢的缺陷,更具战场威慑力。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十七世纪、十八世纪乃至拿破仑时期的欧洲。他们都将火枪作为主要兵器的原因,就是火枪训练成本极低,可以快速形成战斗力。
火铳射击只依赖机械瞄准和扣动扳机,训练一名合格火铳手仅需数天,远短于需要培养数年的成熟弓箭手。
甚至于一个仅仅训练两三天、只会装填和发射的士兵,在战场上也可以轻易击毙尸山血海爬出来的积年老兵。
仅靠手中武器,强行拉平对方几十年的训练和战场厮杀经验,可谓是众生平等神器。
而明代此时正处于从“冷兵器主导”向“冷热结合”转型的关键时期。
作为后世来客,除了火炮以外,杨凡最重视就数火铳,甚至于铁甲都排在他的第三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