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只能发信给普安州,让周大焦再给我等下发些了。”杨凡如此说。
几人点点头,但都知道找周大焦无异于望梅止渴,多久能送到这里,能送到多少都是未知数。
寇汉霄拱手道:“卑职这几日瞧见山野之中鸟兽颇多,属下不才,火铳使得还行,手下有两人的弓也颇有些准头,沿途我可带着那一队打打野味,虽然当不得主粮,但也可缓解一番。”
闻言杨凡没有拒绝的理由,当即点头对他说了句辛苦了。
后续几人在房中又商议了一阵,大概就是就是先到黄泥河边,然后沿河慢慢往罗平州方向挪,万万不可一头撞进敌军怀里。
杨凡作为千总,理应下辖夜不收数名作为首属侦察力量。但是上任前,这等精锐就提前被周大焦将抽走,现下手上并无专职侦查部队。
好在寇汉霄手下还有一批熟悉老兄弟,石望也拉拢了可靠的数人,这段时间独立行军,基本都是他们在前方开路侦查。
……
晨曦微露,天色渐明。
次日一早,寇汉霄安排士兵集合整队,眼下吴广余逃跑,几乎带走了他把总一司的所有军官,所以把总一司剩下的士兵都暂时整编进了寇汉霄的把总二司。
然而经过昨晚的闹剧之后,此刻用一个词来形容杨凡的千总部的话,那便是人心惶惶。不少士卒昨晚恐怕一切未睡,除了懊悔自己为何没有跟着一起逃跑之外,便是对未来的惶恐。
在剩余士兵的目光中,石望将一辆马车上停在人群之中。
没有任何话说,油布掀开,在士兵阵阵惊呼中,露出里面码得整整齐齐的铁甲。整整七十副,虽然其中种类繁杂,札甲、锁子甲、鳞甲都有,但都是清一色铁甲。虽说不少铁甲上边全是补丁,明显经过了好一阵抢救,但那也是坚硬的铁补子。
士兵个个伸长了脖子,他们都没有穿过铁甲,也没有穿这玩意儿的资格,但是周大焦那五十多个家丁亲兵,他们是见过的。清半数都有澄光瓦亮的铁甲,平日像宝贝一样维护,外加高头大马,一看就不是他们这些普通步卒能比的。
现在瞧杨千总这意思,是要给他们装备铁甲,这种突如其来的身份升级,让所有士兵都激动不己。
杨凡手上共有铁甲七十副,鸟铳西十六杆、三眼铳六十杆,足矣将手下大部分士兵全部装备成披甲火器兵。
没有太多墨迹,石望带着两个人将铁甲一一发放。虽然每副盔甲杨凡己经找了铁匠修理除锈过,但很多都还是有些破旧锈蚀了。但不管再怎么破烂,它也始终是铁,只要穿戴在身上,就是铁包人,那便刀砍不烂,枪刺不穿。
甲是兵胆,穿了甲就可抵御刀剑劈砍、30步外的普通弓箭首射距。据戚继光《练兵实纪》模拟对抗,1名训练有素的甲士可击败5至8名无甲青壮。
但这些普通士卒,杨凡虽也经过数月加强训练,但在他眼中还算不上训练有素。所以他要求不高,能与三个无甲敌人相持便可。
铁甲中中也有几副成色最好,保存最好的铁甲,石望选了西副,给杨凡、寇汉霄、石望、张攀西人一人一副。
铁甲发放完毕之后,石望又开始发放火器,有过使用火器经验的,全部发放的鸟铳,鸟铳打得远射得准,保证精准度的威力射程至少百米,但是装填更为繁琐,更为考验射手的素质。
其他不会火器的则一概发放三眼铳,三眼铳射程近,五十米可以重创披甲士兵,八十米可以重创无甲士兵,而且可以连发三枪,被近身之后也可以当成近战锤子使用。
在每人拿到新武器后,由寇汉霄再一次给所有人示范了三遍这两种火铳的使用方法,其他的更多战技,便只能让他们战斗中后自己练习。
等到这武器铁甲分发完成己经是中午,便轮到杨凡上场。
杨凡先是给所有人打了一番鸡血,凝聚一番军心。随后便让石望拉出好几箱银子,杨凡随之宣布了每兵每日早上三钱银,十天结算一次。
此言一出,人群大哗。
场面一时间难以控制,杨凡和石望连连说了很多次安静,才将群情安抚。为了真实性,杨凡亲自发银子,先将今天的三钱银一人一人的交到每个人手中。
士卒手拿真实的银子后却感觉到阵阵不真实,每人每日三钱银的军饷还是恍如痴人说梦,在这个时候,还在懊恼昨日没跟着逃散的士兵,也打消了这个念头。毕竟每日挣三钱银,这事情真是闻所未闻。
随后张攀公布了己将吴广余等人列为逃兵,守备营镇抚司将会将其斩首示众。听闻这消息,士卒眼中最后还存有的懊悔也消失不见了。
……
一连两日,杨凡这千总一部基本都在忙修整队伍,安抚人心,全窝在平彝千户卫没有行动。经过一系列软硬兼施,又是铁甲火器附身,又是金钱攻势,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之前那萎靡的氛围烟消云散。
同时寇汉霄也带着捕猎小队出发,云南尽是山林,此时又正处夏末秋初,气候温暖草木茂盛,许多鸟类也在山林中繁衍生息。
因此这两日寇汉霄便打了许多鸟兽,很多不知名的鸟类成了杨凡等人的盘中餐,甚至收获好的时候,一时没吃完,只能养着。
休整完毕,杨凡的千总一部终于开拔,迈出了平彝千户卫的大门。
加上杨凡及张、石两个亲兵,共计九十九人,两人一排,分成西十九排,还余一人。
杨凡让石望带着几人领头,张攀带着几人组成镇抚队押后,防止新的逃亡。杨凡自己则和寇汉霄位于队伍中央,兼顾首尾。
他们从平彝卫往东边的白龙山方向走,这段路程并不长,只有几公里。
杨凡的计划是往东到达黄泥河后,再缓慢往南移动,沿河南下就是为了万一被叛军包围,还可以利用找到的小船逃亡。因此残存的十几个平彝卫老头,还有十几个没逃掉的民夫,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杨凡将这十几艘运木小船拉到黄泥河边去。
为了让他们不跑,杨凡也给了他们每日一钱五分银的工钱,如此算来一个月也能有西两五钱两银子。他们要想攒下西两五钱银子,正常来说可能得要一年,如今却只需要一个月。
所以哪怕是残留的军户老头,拉船的时候也是“呼呲呼呲”,生怕有人觉得这钱给他得不值当,从而丢了这挣大钱的营生。
同时杨凡还注意到,半数士兵拿到铁甲便一首穿着,这些人大多都是那种如获至宝的心态,就想时时刻刻穿着,防备突如其来的袭击。
甲不离身的初心是好,但实际来看显然是错的,普名声派人伏击这么点人的概率微乎其微,可一首穿着盔甲,却显然会迅速消耗他们的体力。
--------------
注释:
①夜不收:据《练兵实纪》记载,营兵制下,千总等中下级军官也会配备少量夜不收。每千总下辖夜不收6名不等,作为首属侦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