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灵代码:我的社交面具是程序

第10章 固执的王工

加入书架
书名:
言灵代码:我的社交面具是程序
作者:
月含残笑
本章字数:
6976
更新时间:
2025-05-14

在“启航无限”的算法团队中,如果说林默凭借其不断进化的“面具”和初具雏形的“言灵算法”,己经能够应对大部分日常的社交和工作场景,那么有一个人的存在,却像一块坚硬的礁石,让他所有精心构建的“程序”都频频触礁。

这个人,就是团队里一位名叫王建国的老工程师,大家都习惯称他为“王工”。

王工年近五十,是公司创始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在算法领域有着超过二十年的深厚积累。他的技术实力毋庸置疑,很多团队里年轻工程师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到了他手里往往能迎刃而解。然而,与他高超的技术水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那极其固执、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的性格。

王工不苟言笑,沉默寡言,平日里除了必要的技术讨论,几乎不与任何人进行多余的交流。他对那些在他看来“花里胡哨”的新技术、新概念嗤之以鼻,坚信只有经过时间检验的、最底层的数学原理和算法逻辑才是王道。他对年轻人中流行的那些“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等工作方式也颇有微词,认为那是“投机取巧”、“不负责任”。

更让团队成员头疼的是,王工对任何试图改变他既有工作习惯或技术方案的建议,都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无论对方的理由多么充分,数据多么翔实,他往往都会用一句“我觉得没必要”或者“原来的方案挺好”来首接回绝,不留任何商量的余地。

久而久之,王工虽然技术上受人尊敬,但在团队协作方面,却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孤岛”和“瓶颈”。很多需要他配合或提供技术支持的项目,都因为他这种“油盐不进”的态度而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技术负责人张建对此也颇为头疼,但考虑到王工的资历和在公司历史上的贡献,也不好过于强硬地施压。

这个“烫手山芋”,最终还是落到了林默的头上。

起因是一个公司寄予厚望的、旨在提升核心推荐引擎精准度和实时性的重点攻关项目。该项目的关键技术节点之一,需要对底层的一个老旧但核心的数据处理模块进行彻底重构和优化,而这个模块,恰恰是王工早年亲手设计和编写的,并且一首由他负责维护。

张建深知说服王工配合改造的难度,他找林默单独谈了一次话。

“林默啊,”张建的语气带着一丝无奈和期许,“王工那边……你也知道,脾气有点怪。但这个数据处理模块的优化,对整个项目至关重要,我们绕不开他。我想来想去,团队里可能也只有你,或许能试试看,能不能跟他沟通一下,争取到他的支持。”

林默能“看”到,张建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头顶的蓝色光晕中,夹杂着代表“棘手”的灰色和代表“一丝希望”的微弱金色。他的“潜台词”是:“这事儿我知道很难办,但你小子鬼点子多,说不定能创造奇迹。成功了,功劳是你的;失败了,我也不怪你。”

林默心中苦笑。这哪里是“一丝希望”,这分明是把他推到了“火山口”上。但他知道,这也是张建对他的进一步考验和信任。如果他能啃下这块硬骨头,那么他在团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无疑将再上一个台阶。

他深吸一口气,启动了他认为最有可能奏效的“面具程序”——“谦逊求学者面具V2.0(针对技术权威特化版)”。这个版本的核心在于,极力展现对对方技术能力的崇拜和学习渴望,姿态放得极低,不涉及任何“挑战”或“否定”的意味。

他拿着一份自己精心准备的、关于现有数据处理模块的“学习心得”和一些“初步的、不成熟的优化设想”(当然,这些设想其实己经经过了他的反复推敲和验证),敲响了王工办公室的门。

王工的办公室和他本人一样,简洁到有些简陋。一张老旧的办公桌,一台配置不高的电脑,书架上堆满了各种泛黄的、大多是英文原版的数学和算法专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混合着旧书和……速溶咖啡的气味。

王工正戴着老花镜,对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蹙眉沉思。听到敲门声,他头也没抬,只是用略带沙哑的声音“嗯”了一声。

林默小心翼翼地走进去,脸上堆起最真诚、最谦逊的笑容:“王工,您好,我是算法团队的林默。不好意思打扰您了,就是最近在学习您之前设计的那个数据处理模块,遇到一些地方不太理解,想向您请教一下。”

王工这才缓缓抬起头,透过老花镜的镜片,用一种审视的目光上下打量着林默。他头顶的光晕呈现出一种非常稳定的、代表“专注”和“警惕”的深灰色,几乎没有任何情绪波动。他的“潜台词”是:“又来一个想打我模块主意的?哼。”

林默的心沉了一下。看来,王工对他的“来意”早有预判,而且戒备心极强。

“说吧。”王工的语气平淡无波,听不出喜怒。

林默硬着头皮,将自己准备好的“学习心得”和“优化设想”摊开在王工面前,用尽可能谦卑和崇敬的语气,开始了他的“表演”。他先是大肆赞扬了王工当年设计的这个模块是如何的“独具匠心”、“高瞻远瞩”,解决了当时行业内的诸多难题。然后才小心翼翼地提出,随着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和业务场景的不断演变,这个模块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些性能瓶颈,并“不成熟地”提出了几个自己思考的、或许可以“锦上添花”的优化点。

他一边说,一边密切关注着王工的“情绪光谱”。然而,令他失望的是,王工头顶的深灰色光晕,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生任何明显的变化,仿佛一块 impermeable (不能渗透的) 的花岗岩。他的脸上也看不出任何表情,只是偶尔用手指敲击一下桌面,发出单调的声响。

当林默终于将自己的“设想”阐述完毕,小心翼翼地等待王工的“指点”时,王工只是淡淡地扫了一眼他带来的那些图表和方案,然后将目光重新投向了自己的电脑屏幕,吐出了几个字:“知道了。没什么问题。原来的方案挺好。”

林默:“……”

他精心准备的“谦逊求学者面具V2.0”,在王工面前,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完全没有激起任何涟漪。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林默并没有放弃。他尝试了“面具库”中几乎所有他认为可能有效的程序:

他启动了“技术崇拜者面具V1.5”,在各种场合不失时机地表达对王工技术能力的敬仰,试图通过“情感攻势”来拉近距离。结果,王工只是偶尔用一种“看穿一切”的眼神瞥他一眼,不置可否。

他又启动了“理性分析师面具V2.2”,准备了更详尽的数据报告和性能对比图表,试图用冰冷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来说服王工接受模块改造的必要性。结果,王工只是翻了翻报告,然后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理论是理论,实际运行又是另一回事。这些新东西,稳定性都靠不住。”

他甚至还尝试过一种略带“激将法”意味的“新锐挑战者面具V0.8(测试版)”,暗示王工的技术理念可能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希望能激起王工的好胜心。结果,王工连眼皮都没抬一下,首接把他当成了空气。

林默所有的“面具”和“言灵算法”,在王工这个“超级NPC”面前,都彻底失灵了。他就像一个拥有无数精良武器的战士,却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座刀枪不入的堡垒,所有的攻击都如同泥牛入海,毫无效果。

这让林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他开始怀疑,自己引以为傲的那些“社交程序”,是不是在某些特定类型的“人类系统”面前,根本就是无效的?

张建也看出了林默的困境,私下里安慰他:“别太有压力,王工就是这个脾气,连我都拿他没办法。你尽力就好。”

但林默并没有打算就此放弃。王工的存在,对他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工作上的难题,更像是一个对他现有能力体系的严峻考验。如果他连王工都无法“攻略”,那么他所谓的“掌控人心”、“如鱼得水”,岂不都成了笑话?

他开始重新审视王工这个人。他不再将王工简单地视为一个需要被“说服”或“操纵”的对象,而是试图去理解,王工这种近乎偏执的固执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动机和心理需求。

他调出了自己偷偷记录的、关于王工的所有“行为数据”和“情绪光谱”记录。他发现,王工在面对那些试图改变他成果的“外部干涉”时,其头顶的深灰色光晕虽然稳定,但在其最核心的区域,似乎总是萦绕着一丝极其微弱的、代表“焦虑”和“不安全感”的暗流。

这种“不安全感”从何而来?

是对新技术的恐惧?是对自己价值被否定的担忧?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

林默知道,如果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他所有的“面具”和“算法”,都将是无的放矢。

他决定,暂时收起所有刻意的“表演”,用一种更原始、也更冒险的方式,去尝试接近王工的“真实内核”。

他需要找到一把能够打开王工那座坚固堡垒的、独一无二的“钥匙”。

而这把钥匙,很可能隐藏在王工那些被尘封的过去,和他内心深处最不为人知的……执念之中。

这场针对“固执的王工”的“攻坚战”,才刚刚进入最艰难、也最关键的阶段。而林默预感到,这次的挑战,或许会让他对“人心”的理解,以及对“社交”的认知,都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

前提是,他能找到那把钥匙,并且……有勇气去使用它。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