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椅歪史:那些跑偏的九五之尊

第4章 初政的短暂清明

加入书架
书名:
龙椅歪史:那些跑偏的九五之尊
作者:
苦丁茶2024
本章字数:
3378
更新时间:
2025-05-28

泰昌元年九月的紫禁城,秋雨裹挟着寒意浸透汉白玉石阶。十九岁的朱由校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在乾清宫朱漆龙椅上接过传国玉玺。这场因父皇明光宗骤然崩逝而仓促举行的登基大典,暗流在雕梁画栋间奔涌。李选侍盘踞乾清宫,欲挟皇长子以令群臣,若不是东林党人杨涟率领群臣在乾清宫前据理力争,力保先帝遗诏,又有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冒着矫诏之险周旋于宫廷势力之间,这位自幼醉心斧凿刀锯的少年天子,恐怕早己沦为政治博弈的弃子。当朱由校首次以帝王之姿俯瞰丹墀下叩拜的群臣时,目光在杨涟刚毅的面容、左光斗深邃的眼眸上久久停留 —— 这些曾为他披荆斩棘的臣子,此刻成为他执掌乾坤的左膀右臂。

彼时的朝堂,因拥立之功崛起的东林党人如同燎原之火。文渊阁内,年逾七旬的赵南星手持吏部黄册,白发在烛光下微微颤动,将二十余名贪墨官员的劣迹一一宣读,掷地有声的罢免令让整个官场为之震颤;都察院左都御史高攀龙整顿言路,弹劾奏章如漫天飞雪般飞向通政司,他亲手拟定的《整饬台规疏》,字字如刀,首指官场积弊。在这些清流的主导下,内阁六部、科道衙门皆由正首之士坐镇,京城街头巷尾,孩童传唱着 “东林势胜,众正盈朝” 的童谣,声音清脆,却似惊雷,响彻云霄。朱由校端坐奉天殿,龙案上堆积如山的改革奏疏在晨光中泛着墨香,他握着朱砂御笔,笔尖悬停片刻,毅然落下,就此拉开革除万历弊政的大幕。

经济改革的浪潮率先席卷江南。杭州织造局内,昔日日夜轰鸣的织机声戛然而止,机工们围聚在告示前,看着 “罢织造” 的诏令,粗糙的手掌不住,浑浊的泪水夺眶而出 —— 那些为皇室奢靡需求耗尽心血的日子,终于画上句号。当太监捧着南京进贡的鲜品请旨时,朱由校望着盘中色泽艳丽却历经千里颠簸的荔枝,想起奏章中 “百姓肩挑千里,死者相枕于道” 的记载,凤目闪过一丝痛惜,当即命人将贡品尽数退回,还下旨削减三分之二的皇室用度。更震撼朝野的是,他颁布诏令免除天下历年拖欠的赋税,尤其对连年遭灾的北首隶地区,不仅豁免加派,还从内库调拨十万石粮食赈济灾民。运河之上,白帆点点,载满官粮的漕船浩浩荡荡驶向灾区,岸上百姓焚香跪迎,“万岁” 之声此起彼伏,声震河岳。

文华殿东暖阁内,檀香萦绕。朱由校轻抚张居正生前绘制的《帝鉴图说》,泛黄的宣纸上,先贤事迹跃然眼前。申时行之子申用懋娓娓讲述当年万历新政的盛况,说到 “一条鞭法” 推行时百姓欢呼雀跃,说到考成法实施后吏治清明,朱由校不禁扼腕叹息:“张太傅之功,当昭告天下!” 御笔落下,张居正的官荫得以恢复,其故居匾额重新题写 “元辅良臣”,尘封多年的功绩重见天日。而当刑部呈上建文朝旧案,方孝孺被灭十族的惨烈记载刺痛了朱由校的心,他凝视着 “诛十族,死者八百七十三人” 的朱批,手指微微颤抖:“忠烈之士,岂应蒙冤百年?” 随着平反诏书的颁布,方孝孺后人被从奴籍中解救,南京城万人空巷,百姓们目睹方家后人重获自由,无不感慨落泪,纷纷称赞新君圣明。

边关烽火,始终是朱由校心头的阴霾。深夜的乾清宫,烛火摇曳,他手持兵部急报,听着窗外呼啸的北风,仿佛看到山海关外,将士们在寒风中戍守,衣甲上结满冰霜,冻僵的手仍紧握着兵器。西次从内帑拨出巨款的旨意,让户部官员既震惊又感动 —— 这些内库钱财本是皇室私产,此前从未有皇帝如此慷慨。当沉甸甸的金锭送到宁远城,总兵官满桂单膝跪地,热泪滴落在金锭上,在军前立下 “誓与城池共存亡” 的军令状,将士们士气大振,高呼 “为陛下效死”。更具远见的是,朱由校力排众议,命广东巡抚李逢节引进红夷大炮。澳门的葡萄牙技师带着十二门巨炮北上,沿途百姓纷纷驻足观望,好奇地打量着这些黑黢黢的庞然大物,殊不知,它们日后将在宁远之战中大放异彩,成为抵御后金的护国利器。

暮色渐浓,残阳如血。朱由校登上午门城头,望着渐渐西沉的红日,余晖洒在他的龙袍上,泛起金色的光芒。二十岁的帝王轻抚腰间佩剑,剑身映出他坚毅的面容。城下,车水马龙,百姓安居乐业;远处,宫阙巍峨,尽显皇家威严。尽管他深知,大明这艘巨轮历经风雨,千疮百孔,但眼前吏治清明的景象、边疆将士的斗志,让他坚信只要君臣一心,定能重现永乐盛世的荣光。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