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驶入曲水县,岁岁掀开帘子的一角,看着路边的街景。
“好看!娘!好看!”
姜瑜也望向窗外。
曲水县坐落在曲江河畔,曲江河自曲水县中穿过,分南岸与北岸,大大小小不的桥连接两岸,路旁种了许多柳树,和京城是不一样的风光。
“岁岁喜不喜欢这里呀”瞧见岁岁点头,姜瑜继续道
“以后我们都要生活在这里了噢”
“那车车呢?”
姜瑜明白了她的意思,这是不喜欢坐马车呢。
“以后都不会再坐那么久的马车了”
“我们就要安定下来了”
姜瑜说着,好似心也安定了下来。
卢妈妈也笑了。
姜瑜寻了间客栈住下,找了个牙行开始看房子。
这日看的是县衙附近甜水巷里的一个小院,大门开在院子的右边,进了门,左手边边第一间是柴房,再过去是厨房,厨房倒是挺大,厨房外面还有一口井。
正对着大门的是两间临水的东厢房,厨房和东厢房中间有三间主屋,一间也是临水的,厨房侧边还有个小门到通向后院。
后院虽小,但茅房猪圈鸡圈都是有的。
姜瑜仔细看过,很是满意。
曲水县民风淳朴,这个小院地理位置不错,一个寡妇带一个女儿住还算安全,附近住的多是县衙的人,或是官学学子的家属。
姜瑜讲价后用西十八两银子买下了院子。
请了牙行的人收拾,又置办了些东西,终于是顺利住进来了。
姜瑜带着岁岁住临水的那间主屋,东厢房让卢妈妈自己选一间住,倒把卢妈妈感动得不轻。
姜瑜倒是不在乎这些,虽然卢妈妈是买来的仆妇,但那个柴房小小的还临街,采光也不行,而且自己也住不了那么多间屋子,岁岁又还小。
晚上岁岁在床上补觉,姜瑜在数银子。
当时自己从府里出来,身上一共是二百五十七两,离京时姑娘拿了五百两的银票,这钱就留着给岁岁。
这两年在京城花销较大,花了近八十两,路上零零碎碎的,雇镖车的,一共是花了十五两,县衙打点落户籍又花了十两,置办东西又花了五六两的银子出去,现在就剩不到一百两银子了。
姜瑜想做点小生意,起码把几人的生活费挣出来,不过暂时还没想好做什么。
到时候上街寻摸寻摸。
熄了灯,姜瑜躺上床搂着岁岁。
借着月光看她。
岁岁和姑娘长得很像,自己刚入府时,姑娘也没比现在的岁岁大多少。
在京都时身不由己,自己没把姑娘养好,现在姑娘还陷在那泥潭。
可岁岁不同,岁岁一定会一辈子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长大。
姜瑜想着,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卢妈妈出去买菜,姜瑜起得早,在厨房做早食,岁岁还在睡觉。
她打算做个鸡蛋煎饼,简单快手,免得岁岁醒了看不见自己会哭。
三勺白面,打两个蛋,加盐调味,倒入与白面等比例的水,搅和至没有疙瘩的面糊,锅底加入少量猪油融化,一勺面糊舀进去,两分钟,一张鸡蛋饼就烙好了。
六个鸡蛋饼烙完,小锅里的羊奶也煮好了。
采买东西时看到县里有人专门送羊奶的,岁岁还在长身体,姜瑜自己也爱喝,就订了隔一日送一竹筒的羊奶。
今天的早饭就是鸡蛋饼和羊奶了。
姜瑜把热水舀到盆里,端到了房间,岁岁还没醒。
这孩子,怎么老喜欢趴着睡呢。
岁岁侧趴着,一手放在枕头上,肉乎乎的小脸蛋挤在一块,也不知道是梦到了什么好吃的,枕巾上还粘着亮晶晶的口水。
姜瑜没忍住亲了一口,轻轻拍了拍她的小屁股。
“岁岁,起床啦,今天有宝宝爱吃的鸡蛋饼噢”
听到鸡蛋饼呼唤,岁岁睁开眼睛,娘亲正笑意盈盈的看着她。
“娘”
说着就伸手去抱姜瑜。
姜瑜这段时间忙,岁岁就和卢妈妈在客栈,自打生出来,岁岁就没和姜瑜分开过,所以就有些黏人。
姜瑜今天给岁岁换好衣服洗好脸,卢妈妈也买菜回来了。
三人坐下吃早餐。
岁岁自己捧着鸡蛋饼啃,一口鸡蛋饼一口羊奶,都不用自家娘亲喂。
姜瑜时不时看一眼她,见她乖乖吃着,就和卢妈妈聊天。
“昨日岁姐儿说想吃排骨,就买了两斤,娘子让我找的鲈鱼今日没见着卖的,倒是河虾挺新鲜的,是乡下一个小子抬来的,没多少,就一兜子,我就全买了。”
每说一样,卢妈妈就细细把价格报给她,姜瑜知道她老实,但也没阻止就是了。
姜瑜看了眼篮子,卢妈妈还买了一些时蔬。
“那中午做个红烧排骨吧,再拿豆腐白菜煮个汤。”
岁岁一听到排骨,马上放下鸡蛋饼喊娘。
“娘,岁岁吃排骨!”
姜瑜不由得有些好笑,这个小馋虫。
“先把饼饼吃了,中午才做排骨,吃不完饼,娘亲就不给岁岁做排骨吃了。”
岁岁闻言,立马咬了一大口鸡蛋饼。
卢妈妈看向岁岁满脸慈爱,自己也有个女儿,生的时候伤了身子,孩子也没养住没几个月就夭折了,丈夫沾上了赌,又把她卖了。
她命不好,一开始被卖到大户人家做厨娘,没过几年好日子,主人家犯了事,又被卖了,后来又辗转呆过好几户人家,都不长久。
如今她己经西十了,姜娘子好相处,只求以后能安稳下来。
中午做的排骨岁岁果然吃了不少,睡了午觉,姜瑜拿上礼物,就带着岁岁和卢妈妈去拜访邻居。
先去敲了前院挨着的那户人家的门,没人应答,应该是不在家。
又去拜访了右边的邻居,姜瑜家右边住着的是官学学子,刚好今天休沐两人都在家。
学子姓吴,吴家院子没有姜瑜家大,除了厨房堂屋只有两间屋子。
吴学子打了个招呼就回书房了,吴家娘子很是热情,端了茶请姜瑜坐,还拿糖给岁岁吃。
二人刚新婚,她们是镇上的,家境富裕,吴学子考入官学后吴家娘子来陪读,也是想早日生个孩子,所以吴家娘子看了岁岁很是眼热。
拜别吴家,姜瑜又拜访了其他邻居,对门住的是一家五口,姓王, 家里有一位老母亲并夫妻二人和一对儿女,男人在县衙当捕快。
又拜访了几位邻居,可把姜瑜累坏了,回到家就立马爬上床补觉。
这下巷子里都知道来了个姜娘子,是个小寡妇,带着个女儿独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