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帝国的崛起

第51章 苏德贸易

加入书架
书名:
威廉:帝国的崛起
作者:
无量那个天尊
本章字数:
7336
更新时间:
2025-07-07

1925年12月16日,

克里姆林宫地下会议室的铁皮暖气管发出嘶嘶声响, 约瑟夫·斯大林坐在长桌主位,烟斗轻叩着橡木桌面,烟灰簌簌落在铺着绿色台呢的苏联工业分布图上。

第聂伯河沿岸用红铅笔圈出的区域像道未愈合的伤口,旁边标注的水电站计划字样下,缺德国涡轮机技术的批注被墨水反复描深。

“米高扬同志。”斯大林抬起头,格鲁吉亚口音在密闭空间里回荡,烟斗指向地图上的针叶林带,“我记得你说,德国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昨天抵达莫斯科,说德国皇帝想要西白俄罗斯林区35%的年采伐量,交换条件是200台克虏伯轧钢机。”

“是的,书记。”

斯大林吐出口烟圈,烟雾在墙上的列宁画像前缭绕成扭曲的旋涡:“但是托洛茨基同志认为这是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危险媾和。”

外贸人民委员米高扬将一叠油印文件推向前,首页用红墨水标着绝密·重工业委员会亲启。

文件内页夹着克虏伯公司1924年型轧钢机的技术参数表,其中T-28坦克悬挂系统的图纸被红笔划出波浪线:“书记,请看这个,这是T-28坦克所缺的水平螺旋弹簧悬挂的设计图。他们还承诺提供西门子公司的高压输电技术,用于第聂伯河电站的主输电线路。

政治局委员莫洛托夫突然插话:“但是书记,德国人的45号钢热处理工艺仍处于保密状态,这会导致我们的装甲钢板抗拉强度降低至少30%。”

斯大林用烟斗压灭烟灰缸里的烟蒂,瓷质烟灰缸上的镰刀锤子图案被烫出焦痕,眼神锐利如鹰:“1917年十月革命时,我们连莫辛-纳甘步枪的膛线都磨不平整。”

他站起身,皮靴踏在水泥地面上发出沉闷的回响:“现在能和德国交换坦克技术,本身就是无产阶级政权的胜利。我还记得,前几年列宁同志还在世时,我们就与德国开展过合作,用我们的资源换取他们的技术。”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乌克兰煤矿区:“米高扬同志,请你告诉德国人,第聂伯河沿岸的煤矿勘探权可以授予,但每开采1吨无烟煤,必须向苏联国家银行支付100马克的技术特许费。”

在隔壁房间,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工程师们正在进行模拟推演。

冶金专家谢尔盖·古布金用圆规测量克虏伯轧钢机的参数:“克虏伯的2300毫米可逆式轧机,能让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的装甲钢产能提升42%,但需要配套西门子的电控系统。”

坦克设计师尼古拉·巴雷科夫在笔记本上绘制T-28悬挂系统草图:“德德国设计的疲劳寿命为1200小时,是我们现行垂首弹簧结构的3.2倍。但必须需要德国工业大学的热处理工艺”

电力专家伊万·奥帕林计算着输电损耗:“西门子的110千伏电缆技术,能将第聂伯河电站的输电损耗从35%降至8%,但绝缘层材料的配方只能是德国的布纳橡胶。”

三人同时抬头,随后像是想到了什么,相互笑一下,又接着埋头苦算。

当米高扬推门而入时,巴雷科夫突然抬起头,机械铅笔在图纸上戳出破洞:“米高扬同志,德国人的技术参数是否经过篡改?1924年德国陆军部的机密文件,为何会流入我们手中?”

米高扬从公文包掏出一份盖着国家政治保卫局印章的报告:“不,巴雷科夫同志,我们的情报人员在他们工业大学档案室获取了原始技术手册,经过克格勃的技术验证组确认,这些参数与1924年克虏伯工厂的生产日志完全吻合。”

他指着报告末页的照片:“连齿轮加工的刀痕角度都一致。”

PS:这个时候叫内务委员会,而这个名称的由来和用处……怕过不来x,改名叫克格勃……

深夜的政治局会议进入白热化阶段,斯大林突然提出一个尖锐问题:“同志们,我们用木材换坦克技术,这符合世界革命的原则吗?”

老布尔什维克,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回答:“书记,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现在还在用英国机床,革命不是靠意识形态就能成功的,而这些钢铁比任何宣言都更有力量。”

最终投票结果是7票赞成,2票反对。

斯大林在会议记录上签字时,特意在技术转移条款下画了双横线:“告诉米高扬,德国工程师必须在5月前抵达,他们的西年计划如火如荼,而我们的五年计划也没有时间等待。”

1925年12月28日,里宾特洛甫拖着覆盖着霜花的行李箱走进柏林王宫。

威廉三世正在审阅住房申请中的多子女家庭优先条款,笔尖停留在多子女家庭优先分配条款的旁注上,人均居住面积不得低于9.5平方米的字迹被墨水反复描深,形成一道凸起的墨棱。

“陛下。”里宾特洛甫打开铅封的协议箱,樟木内胆中露出用油布包裹的文件,“莫斯科方面同意用乌克兰煤矿的勘探权,交换50台精密车床。”

他递上加密电报,电报纸上的火漆印尚未完全冷却:“这是斯大林亲自添加的附加条款,要求德国军事顾问团协助培训苏联坦克部队。”

李维希展开T-28悬挂系统的晒蓝图,瞳孔突然收缩,这正是他前世在库宾卡坦克博物馆见过的经典设计。

1:10的比例图上,水平螺旋弹簧的每圈螺距都标注着公差范围。

他的指尖停留在齿轮箱的热处理标记处,前世那些因保密而被磨去的生产批号,此刻正以技术参数的形式重现。

“里宾特洛甫。”他突然将图纸卷成筒状,在橡木桌上磕出声响,“转告克虏伯工厂,提供给苏联的技术要执行日耳曼计划。”

外长的瞳孔微微收缩,这个代号意味着核心技术的选择性阉割。

威廉三世用裁纸刀划过齿轮箱的剖面图:“就说根据《凡尔赛和约》第187条,德国禁止出口军事相关热处理工艺。”

当里宾特洛甫退出书房后,威廉三世走到镶嵌着莱茵石的地图柜前,用黄铜钥匙打开玻璃柜门。

普鲁士蓝的丝绒衬底上,苏联西部的铁路网被红色图钉标记,其中通往第聂伯河的干线被缠上黑色丝线,用红色图钉标记苏联木材产区和德国机床工厂的位置。

“埃伯哈德。”他按响铜铃,“调出1916年陆军部的《东方资源勘探报告》。”

当老管家送来泛黄的文件时,牛皮纸袋上印着1916年东方资源勘探报告·绝密。

威廉三世翻开泛黄的纸页,手指划过乌克兰第聂伯河沿岸的煤层标注,那里用褪色墨水写着预计储量47亿吨,可支撑德军装甲部队三年作战需求。

他走到书桌前,用银质钢笔在协议副本上添加备注:

1. 所有苏联木材运输必须使用克虏伯制造的G12型蒸汽机车

2. 第聂伯河水电站的输电线路必须采用西门子制定的110千伏标准

3. 德国工程师的驻在点半径5公里内必须有铁路货运站

“陛下,这些条款......”埃伯哈德看着地图上铁路线与工业区的重合度。

威廉三世心中默念:未来的巴巴罗萨计划中,铁路线将是德军推进的关键,嘿嘿嘿,希儿,你糊涂啊。

威廉三世将协议用火漆封印时,蜡油在文件上凝固成铁十字的形状:“告诉西门子公司,给苏联的输电电缆要预留20%的过载容量——也许某天,我们的坦克需要用电站的电力发动进攻。”

1926年1月5日清晨,当第一列苏联木材专列驶入柏林站时,威廉三世正在王宫的兵器室里擦拭一把1871年的毛瑟步枪。

枪管上的铭文:威廉一世皇帝陛下,在晨光中闪烁,枪机拉动时发出的金属摩擦声,与远处火车站台的木材装卸声形成诡异的共鸣,让他想起普鲁士的铁血传统。

“陛下。”埃伯哈德递上电报,“苏联外贸人民委员米高扬发来贺电,说木材运输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创造性合作。”

威廉三世将步枪挂回墙上,转身看着窗外的雪景。

“回复米高扬先生。”他的声音带着一丝冷意,“德国的机床不仅能轧钢,还能锻造历史。这是两个被凡尔赛枷锁困住的国家的互相救赎。”

他想起前世课本里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书写的历史,可能比记忆中更加复杂。

“通知克虏伯工厂。”威廉三世补充道,“给苏联的200台轧钢机,要在铭牌上刻上1926年友谊纪念。”

他知道,这些机器未来将轧制出苏联T-34坦克的装甲,而德国的虎式坦克,也将在这些木材搭建的工厂里诞生。

三个月后的苏联乌拉尔山区,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的轧钢车间里,温度高达120摄氏度。当第一块装甲钢板从克虏伯轧机上产出时,仪表显示的抗拉强度达到520兆帕,比苏联自制钢板提高了37%。

总工程师谢尔盖·古布金在日志中写道:“钢水出炉时间从8小时压缩至4小时53分,产能提升43.7%,但淬火油槽的温度控制却存在异常。”

与此同时,克虏伯工厂地下三层的秘密车间里,苏联提供的西伯利亚铁矿正在电熔炉中冶炼。

光谱分析显示,这种铁矿含磷量低于0.02%,是制造潜艇外壳的优质材料。

帝国工程院院士,车间主任奥托·冯·俾斯麦回过头说:“给陛下发电,瑞典的钢材将让我们的陆军穿上铠甲,而苏联的钢材,则是让海军……”

威廉三世收到电报的时候,手指划过电报的纹路:“埃伯哈德,回电,让他们记住,我们卖给苏联的是昨天的技术。今天的技术要用于帝国的军备,而明天的技术......要藏在最深地窖里。”

1926年5月,当德国工程师团队抵达下诺夫哥罗德时,威廉三世正在柏林大学发表演讲。

礼堂里坐满了建筑系学生,他举起第聂伯河水电站的输电线路模型:“技术没有意识形态,就像科学不分国界。”

镁光灯闪烁中,他的军装上别着铁十字徽章,而口袋里装着盖世太保关于克格勃在德国活动的情报摘要。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