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的世界仿佛被一层厚重的灰色纱布蒙住了,处处透着压抑和沉闷。但在黄建国的心里,却始终有一条坦荡荡的大道,光明而开阔。他深谙《易经》履卦九二爻辞的智慧:“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他反复揣摩这八个字,悟出的是一种深刻的生存哲学:走在平坦的大道上,固然安稳;但若身处困顿,能像幽居之人那样,安守正道,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最终也必能获得吉祥。于是,他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幽人”,一个在喧嚣尘世中,心无旁骛,固守着自己一方小小精神天地的隐士。
他的“道场”,就在家里那一方小小的窗台和那张磨得光滑的旧书桌前。战争年代学到的那些生存技能,如今成了这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他找来几个破旧的瓦盆,用心地填满了从墙角挖来的泥土,小心翼翼地种下了几颗葱籽和蒜瓣。在那个连绿色都显得奢侈的年代,窗台上那几抹倔强挺立的绿意,不仅仅是未来餐桌上难得的调剂,更是全家人精神上的巨大慰藉。他会像个经验丰富的老农一样,每日里定时给它们浇水、松土,观察它们的每一个细微变化。看着它们顶破泥土,一点点长高,伸展出嫩绿的叶片,他的心里便充满了踏实而绵长的喜悦。这是一种源于创造和守护的喜悦,足以抵御外界的荒芜。
他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倾注在了家庭和教学这两个核心上。对儿子黄卫国,他不仅仅是提供衣食的父亲,更是精神启蒙的老师。他没有能力给儿子提供丰富的物质,却竭尽所能地给予他精神的食粮。他教他背诵《三字经》,给他讲“苏武牧羊”、“岳母刺字”的历史故事,那些古代先贤的智慧、气节与风骨,像一粒粒的种子,被他亲手播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等待着生根发芽。对妻子林素音,他则用自己沉默而坚定的行动传递着信心。他从不说一句关于时局的丧气话,只是默默地把家里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仿佛外界的风雨都与这个小院无关。他会用最有限的食材,变着法子给家人改善伙食。一碗用野菜和粗粮熬成的粥,在他手里,也能通过火候的精准控制,散发出温暖而妥帖的香气。
这种安守本分的“幽人”姿态,为这个小家庭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有效地隔绝了外界的风雨和喧嚣。当邻居们还在为了一斤粮票、几两布票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反目成仇时,黄建国的家里却总是传出父子俩朗朗的读书声,和着林素音在厨房里忙碌的轻微声响,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卷。这份在特殊年代里难得的平静与安宁,便是“贞吉”二字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
然而,“幽人”并非不问世事、麻木不仁,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黄建国比任何人都清楚,他那些在无数个深夜里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手稿和资料,在这样的年代里,既是承载着家族记忆与民族智慧的珍宝,也是随时可能引来灭顶之灾的根源。他必须为它们找到一个最稳妥、最安全的藏身之所,一个能够穿越风暴的诺亚方舟。
经过反复的思量和观察,他最终选定了那个种着蒜苗的瓦盆。一天深夜,待到家人都己熟睡,万籁俱寂之时,他悄悄地来到窗台前。整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他先是恭敬地净手,然后轻轻地将那些最重要的手稿取出,用一层厚实的油布紧紧包裹起来,油布的接缝处,他用融化的蜡烛仔细封死,确保密不透风。油布外面,他又用坚韧的麻绳纵横交错地缠绕了数圈,打上牢固的绳结,最终形成一个坚固而致密的包裹。做完这一切,他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挖开那个种着蒜苗的瓦盆底部的土,将包裹像安放一件圣物一样,深深地埋了进去。随后,他重新填上土,轻轻压实,再把那几株绿油油的蒜苗一棵棵栽好,浇上一点水。从外面看,这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盆栽,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谁也想不到,在那的泥土之下,隐藏着一个家族的传承,一个潜伏者足以掀起惊涛骇浪的秘密。
他缓缓首起身,目光投向窗外深沉如墨的夜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那口气息,带走了连日来的忧虑与紧张。他知道,最危险的地方,往往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这小小的窗台,既用那几抹绿色孕育着生命的希望,也用它厚实的泥土,承载着一个潜-伏者最沉重的托付。他坦然地走在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内心平静而坚定,因为他知道,他的每一步,都踏在自己所坚守的“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