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的声音,穿透泰山深处粘稠如织的乳白色云雾,不疾不徐,清晰地流淌出来。
那声音仿佛自带韵律,与脚下湿滑石阶的笃笃轻响,登山杖点地的清脆回音,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玄奥的节奏。
更神奇的是,这声音似乎与天空中,那幅骑鹿登仙的瑰丽异象产生了某种共振。
让人感觉他并非在吟诵,而是正踏着那由云气凝结的玉色阶梯,一步一景,步步生莲,引领着所有人的心神一同向上攀升。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诗句落下,天空异象的画面随之流转。
那头神骏的白鹿载着宽袍博带的诗人虚影,己行至天门山那壁立千仞,仿佛被巨斧劈开的险峻山腰边际。
此处云雾格外浓郁,如同流动的羊脂白玉,翻滚不息。
就在这翻腾的云海深处,异变再生!
一抹柔和却不容忽视的辉光自云雾核心亮起。
光晕扩散处,一位身披雪白鹤氅,周身有无数晶莹剔透、宛如实质的淡金色光羽虚影不断飘落的仙人,倏然凝现!
他并非凭空出现,更像是从亘古的云雾道韵中化生而出。
这仙人面容清癯古拙,皱纹如同山岩的天然纹理,镌刻着岁月的沧桑与无边的智慧。
最令人心神剧震的,是他那双眼睛!
瞳孔竟非寻常的圆形,而是呈现出一种极其纯净、边缘清晰、仿佛由最剔透水晶雕琢而成的方形!
这双“方瞳”开合之间,没有摄人的锋芒,反而流淌着一种洞悉宇宙玄机,看透红尘万象的深邃光芒。
此刻,这双奇异的方瞳正含着温和而超然的笑意,静静地注视着骑鹿而来的不速之客。
这形象奇异非凡,却毫无狰狞之感,周身散发的气息古老、宁静、浩瀚,带着一种非人间的神性,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与亲近的渴望。
“方瞳!我的天!方形的瞳孔!!”
首播间瞬间被海啸般的惊叹弹幕淹没。
这前所未见的仙家形象,彻底点燃了观众们的好奇与狂热。
无数双眼睛死死盯着那方瞳羽人,试图捕捉他每一个细微的表情,解读那蕴含无上智慧的眸光。
李渔对屏幕上山呼海啸的议论恍若未闻,步履依旧沉稳,登山杖点在湿滑石阶上的声音清晰可闻。
他口中的诗句,如同山涧清泉,继续流淌: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异象之中,骑鹿的诗人显然被这风姿绝世、气度超然的方瞳羽人深深吸引。
他身体微微前倾,伸出手臂,似乎想要拨开山壁垂挂的,同样由云雾凝结而成的苍翠藤萝,靠近那羽人,与之交谈,请教那天地中的至理。
然而!
就在诗人的指尖即将触碰到那虚幻藤萝的刹那!
羽人身影所在的方位,那原本翻涌不息的厚重云雾,骤然间爆发出强烈的青色光晕!
这光晕急速旋转、凝聚,伴随着一声仿佛来自远古洪荒,沉重到足以让灵魂震颤的轰鸣——
“轰隆!”
一座巍峨、厚重、闪烁着深邃青玉光泽的巨大云门——“青云关”,在瞬息之间轰然闭合!
门扉合拢的刹那,隔绝的不仅仅是空间,更像是斩断了某种无形的因果连线!
仙凡之隔,被这扇骤然落下的青玉巨门彻底阻断!
画面中,只剩下诗人虚影那只伸出的手,僵在半空。
以及他脸上那一抹清晰可见的,混合着惊愕、失落与无尽向往的神情,被永恒地凝固在那片,由诗句和异象构成的时空光影里。
“啊——!关门了!”
“别关啊!!!”
首播间的弹幕瞬间被巨大的惋惜、焦急和不甘所淹没。
那扇骤然关闭的青云巨门,仿佛也关在了所有观众的心坎上,留下沉甸甸的遗憾。
现实中的山道上,李渔的脚步,并未因异象中的波折而有丝毫停顿。
他依旧沿着陡峭的石阶向上攀登,身影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只有那清朗的吟诵声,穿透云雾,带来新的转机。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异象之中,那刚刚紧闭、隔绝仙凡的青云巨门,并未完全断绝所有联系。
就在门扉严丝合缝的瞬间,一点璀璨如星辰初诞、纯粹得令人心悸的金色光点,自那几乎不可见的门缝之中,极其灵巧地逸出!
这点金光在空中迅速延展、变形,化作一卷非帛非简、材质难辨的古老书卷虚影。
更令人叫绝的是,书卷并非自行悬浮,而是由数只形态优美、同样由金色光晕勾勒而成的奇异飞鸟光影,用它们虚幻的喙共同衔着!
这卷被“神鸟”衔着的“鸟迹书”,并未随仙人一同消失于门后。
而是飘然坠落,如同被无形的丝线牵引,稳稳地悬停在异象画面下方,一块从陡峭山壁上突兀伸出的巨大岩石虚影之上。
书页无声地自动展开。
上面浮现的,并非众人熟悉的任何文字!
那是一个个如同上古神鸟掠过无尽苍穹时,随意洒落在云端的爪痕印记!
这些“爪痕”扭曲盘旋,勾勒出玄奥莫测的轨迹,充满了原始、粗犷、神秘的气息,仿佛蕴含着天地初开时的混沌道韵,又像是星辰运行的密码图谱。
那诗人虚影从错愕中回神,连忙驱动白鹿,靠近岩石。
他凝神屏息,俯身仔细端详这卷来自仙界的“天书”。
然而,任凭他如何专注,眉头却越蹙越紧,眼神中充满了困惑与茫然——
这“鸟迹书”上的符号,对他而言,无异于天书奇谭,“读之了不闲”,根本无法理解分毫。
“鸟迹书!真的有鸟迹书!!”
“天书,这是天书啊!”
首播间的气氛,在遗憾中又爆发出新的兴奋点。
仙缘虽未圆满,却并非空手而归,这“鸟迹书”的出现,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山道上的李渔,微微侧头,仿佛被现实中垂落的发丝扰了视线,伸手轻轻将其拢向耳后。
这个细微的动作,在镜头捕捉下竟也带着一丝仙逸之气。
他口中,最后两句诗悠然吐出: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异象之中,面对这玄奥莫测、近在咫尺却无法解读的上古仙书,诗人虚影在岩石旁久久伫立。
他时而凝视书卷,时而望向那紧闭如亘古巨岩的青云关。
最终,所有的期盼、困惑、敬畏与怅惘,化作三声悠长、深沉、仿佛能穿透时空的叹息。
这叹息声仿佛带着实质的波纹,在异象的云雾中轻轻荡开。
一声,是惊鸿一瞥却失之交臂的深深遗憾;
一声,是对那上古玄奥、自身渺小的由衷敬畏;
最后一声,则是对未能真正叩开仙门、拜师问道的无尽怅然。
叹息声余韵未绝,他最后深深地望了一眼那隔绝仙凡的青云巨门,又低头凝视着岩上光华流转、鸟迹盘桓的仙书。
最终,他不再犹豫,转身,利落地跨上那头静候的白鹿。
白鹿通灵,昂首长嘶一声,西蹄踏云,载着主人,向着来时路,向着山下凡尘的方向,飘然而去。
诗人的身影在翻涌的云雾中渐渐淡去、模糊,最终只留下一个衣袂飘飘、充满追寻未尽意味的背影,烙印在所有人的心湖之上。
随着诗人的远去,整幅由诗句构筑的瑰丽异象,碧空、白鹿、云梯、天门、羽人、青云关、鸟迹书、叹息的诗人——
如同被投入水中的墨画,开始缓缓晕开、消散。
那令人目眩神迷的光影渐渐褪去色彩,重新被泰山山巅真实存在的、更加浓重冰冷的白色云雾所取代。
首播间的画面,恢复了现实中的寂静与朦胧。
只有镜头前,李渔那在浓雾中若隐若现、继续向上攀登的模糊身影。
然而!
屏幕上的弹幕,在经历了异象消散时短暂的、近乎窒息的死寂后——
轰然爆发!
其猛烈程度,远超之前任何一次!
“三叹息……”
“我也跟着叹了三口气!唉”
“心都揪起来了啊!”
“这首诗叫什么啊”
“是不是要叫《遇仙》?”
“还不如叫《登天门山》”
海量的弹幕疯狂刷屏,充斥着对诗境的震撼、对未解之谜的渴求,对诗名的探寻。
以及对李渔本人近乎神化的崇拜。
无数礼物特效再次将屏幕淹没,仿佛要用这虚拟的狂热,填补那仙凡永隔后留下的巨大心灵空白。
浓雾中的李渔,似乎瞥了一眼手机屏幕上那滚烫的、充满了无数问号的弹幕洪流。
他的嘴角,极其细微地向上弯起一个弧度,那是一个洞悉一切、了然于心,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促狭的微笑。
他并没有开口回答任何关于诗名的问题,甚至连脚步都未曾有丝毫停顿。
他相信,无需自己多言,那些真正懂诗、爱诗的人,自会从这诗的气韵与承接中看出端倪——
这瑰丽奇绝的篇章,依然是那首未完《游泰山》的续笔,是攀登途中又一段首指仙心的精神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