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妨,你大胆说。你毕竟年轻,即便说错了,说得不好,也没有人怪你。”蔡邕和秦艾亦一唱一和的。
“好,我的办法是,在救灾粮里掺一半沙子。”秦艾亦仿佛童言无忌,但一开口连蔡邕都吓了一跳。
“什么?”
“胡闹!”
“这是什么法子!”
“简直是缺德!”
“何止是缺德,简直是不学无术!”袁绍一脸摒弃。
大厅里响起一片嘘声,众人纷纷表示不耻,连何进都忍不住摇头,莫非真的是名头太大了?上有贪官中饱私囊,下有百姓冒充灾民,本来粮食就不够,大伙都想办法筹粮,你还要在粮食里掺沙子,这还能吃吗?这不是帮倒忙吗?
只有曹操,朱儁等少数几人,低头沉思。
秦艾亦不以为然,安静的站在老师身后。
“妙啊!”一人突然抚掌微笑,在众多官员中显得格格不入。
这是荀彧。
接下来,曹操抬头也笑了一声,“好计策!”
又有一人,抚须微笑,“粮中掺沙子,奇思妙想。”
这中年人是程昱。
“好聪明的少年!”荀攸抬头看着秦艾亦,眼中全是欣赏。
这几人基本是公认的头脑灵活之人,他们的话,让场中刚才还在斥责的官员纷纷停嘴,开始看向左右,怀疑自已是不是犯蠢丢人了。
好在蠢人在大多数,瞧着大部分人都和自已一样,这些愚蠢又自大的人,就不觉得丢人了。但是,多年的经验让他们开始试着思考,找出原因。
蔡邕刚才一直不说话,此时突然露出微笑,原来如此。
朱儁也是沉思良久,突然一拍大腿,“老夫明白了!”
“这粮食里面掺了沙子,官员就不会中饱私囊,拿去卖。带沙子粮,平常百姓也不会去吃,只有真正饿肚子的灾民才会去吃。”朱儁大声说出来,在场的其他人也跟着恍然大悟。何进自然在愣了一下后,也明白了。
“好,不愧是少年军师,盛名之下无虚士啊!”何进由衷的赞叹。他虽然蠢,但并不代表他坏,更不是那种不懂人才重要性的人。
“蔡大人,你可是有一个好弟子啊!”何进看见秦艾亦对蔡邕持弟子礼,自然就连着蔡邕一并恭喜了。
“何大将军过奖了!”蔡邕致谢。
底下众人立刻纷纷琢磨起来,这何进看似随口一句话,分明表示了拉拢之意。看样子,不仅收编这汝南黄巾成定局,给秦艾亦一个拿得出手的官,也是很有必要的了。
此时风吹两边倒的众官,已经又在琢磨大将军的心思中站队了,脑筋活络的,已经开始附和着恭维起来。唯有袁绍和他的几名铁杆,恨得牙痒痒。
唯有秦艾亦心中有数。董卓几万大军即将进城,大汉大厦将倾,神仙难救。在这之前,唯有赶紧弄到一个身份。
“今日,本来就是要讨论汝南之事。文书老夫已然看过,不知秦公子可有什么妙论可以说与老夫听听啊。”何进对秦艾亦很有好感。
“是啊,这听调不听宣,简直是闻所未闻。”在袁绍的示意下,辛毗阴阳怪气的开口。
众人再一次把目光放在秦艾亦身上。
“回禀大将军,秦艾亦此举,是为朝廷名声。”
“哦?是我理解有问题?听调不听宣,这不是等于是不朝拜,无视朝廷吗?”满宠尖着嗓子指责。
“唉!”秦艾亦长叹一声,一脸沉痛,从蔡邕身后站出来,走到大厅中央,朝何进施礼。
他风度翩翩,相貌俊美,此时愁容满面,似是难言心痛,我见犹怜。
光着出场,就先得了五分。
“艾亦斗胆自嘲。我失忆后得黄巾所救,与管亥结为兄弟,与黄巾众人相处甚好,却也认同,黄巾多为粗俗,不读书之辈。”
秦艾亦转向四周,如此自嘲自污,反而让在座的不好说什么。
“不知书,不知礼。不讲卫生,不懂文雅。”秦艾亦摇摇头,似乎是回忆过往。
“一开始,我也苦恼。这群只知道打砸抢的家伙,处处让我头疼。然而,我和他们相处之后,发现他们有向上的需求,有变好的愿望。”
“但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
“他们没有人管,没有人教。”
“于是,我教他们管理自已,约束队伍。我告诉他们要有秩序,要有组织。”
“我告诉他们,打打杀杀,偷偷抢抢不是长久之道。”
“你们猜怎么着?他们认同了,相信了。”
“同是大汉子民,放下刀枪,就是良民百姓。愿意归顺,就是天下太平。”
“为什么要听调不听宣?难道我不想在朝为官吗?他们不想在朝为官吗?各位大人都是大汉栋梁,能和各位大人一起为朝廷效力,是我们多少年的梦想啊!”
“大哥管亥,听说能入朝做官,可是高兴得几天睡不着。但是,我告诉他,不行啊。”
“也什么?因为大哥不识字,因为黄巾没文化。诸位大人,扪心自问,你们饱读诗书多年,愿意一群没文化的大老粗,突然进京为官,做你们的同僚吗?”
秦艾亦看看四周,众官员都不吱声。何进则是点点头,说的确实在理。
“所以,我就想了这么一个法子。听调不听宣!朝廷派派给汝南的任务,我们都照做。而为了避免因为文化层次造成的,不必要的接触麻烦,就不进京。保持距离,对大家都好。”
“而这听调不听宣,也不是永远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想办法多开书院,也请朝廷,多派文人先生来汝南,这也是教化万民啊。”
“等汝南众人学有所成,能跟得上各位大人的步伐,知礼守节,再入朝,听皇上、听大将军还有各位大人的教导。”
秦艾亦泪眼朦胧,朝四周一拱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愿朝廷不再对汝南用兵,百年大计,教化为本!”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何进点头,“秦公子此言深得我心。”
“百年大计,教化为本!这不也是朝廷百官的职责吗!”蔡邕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