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4 月 5 日,清明假期的第一天,清晨的阳光带着些许暖意,透过动车的车窗,在李智和颜暖的脸上洒下一片金色。动车 “哐当哐当” 地行驶着,车轮与铁轨的碰撞声,仿佛是一首欢快的前奏,奏响了他们期待己久的杭州之旅。
颜暖穿着一件淡蓝色的连衣裙,裙摆上绣着几朵小巧的莲花,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摆动。她靠在李智的肩膀上,右手拿着手机,正在翻看杭州的旅游攻略。手机屏幕上,西湖十景的图片不断切换,“你说,我们今天先去西湖,坐游船绕一圈,然后在钱王祠下船,怎么样?”
颜暖抬起头,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睫毛在阳光下投下细碎的阴影。李智穿着一件白色的 T 恤,搭配一条浅蓝色的牛仔裤,显得清爽干净。他笑着点点头,伸手握住了颜暖的手,指腹轻轻着她手背上细腻的皮肤,说道:“好啊,听你的,今天就跟着你这个小导游走。” 两人相视而笑,空气中弥漫着甜蜜的气息,仿佛连周围的空气都染上了一层温柔的粉色。
这时,坐在他们对面的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轻轻咳嗽了一声,笑着插话道:“小年轻,去西湖可得尝尝那边的定胜糕,软软糯糯,甜而不腻,老杭州人都爱这一口。” 老者身着藏青色唐装,袖口绣着精致的云纹,手中把玩着一枚核桃,声音里带着浓浓的杭州口音。他身旁的老伴也跟着说道:“还有葱包桧,就在钱王祠附近的巷子里,有个阿婆做的最正宗。”
老太太戴着金丝眼镜,嘴角带着慈祥的笑意,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喏,这是我记的老店地址,你们拿着。” 李智和颜暖连忙道谢,小心翼翼地接过纸条,心中满是感动。
老者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老两口每年清明都要坐这趟车去杭州,雷峰塔的黄昏、断桥的晨雾,每个时辰的西湖都有不同的韵味。” 说着,他从包里拿出一本泛黄的相册,里面夹着各个年代的西湖照片,“看这张,1983 年的三潭印月,那时候坐船还得摇橹呢。” 颜暖凑过去细细端详,照片里褪色的游船在碧波上划出涟漪,岸边的柳树比现在稀疏许多,却自有一番古朴韵味。
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他们终于到达了杭州。一出站,扑面而来的是的空气和淡淡的花香,仿佛整个城市都被西湖的水汽所笼罩。站台上,身着旗袍的志愿者微笑着为游客指引方向,空气中飘来淡淡的桂花香,不知是哪家店铺在制作桂花糕。
他们乘坐出租车前往预订的酒店,一路上,道路两旁的柳树整齐排列,嫩绿的柳枝随风飘动,像是在欢迎他们的到来。司机师傅是个健谈的本地人,热情地介绍着沿途的景点:“前面就是断桥了,现在虽然没有雪,但春天的断桥也别有一番风味。”
车窗外,白堤的轮廓若隐若现,司机突然放慢车速:“你们看左边,那株歪脖子柳树可是网红打卡点,据说乾隆下江南时在这儿拴过马。” 顺着他指的方向,李智看到一株形态奇特的古柳,枝条垂入湖面,倒影被春风揉碎成点点银光。路过一家老字号点心铺时,浓郁的甜香扑面而来,橱窗里陈列着定胜糕、荷花酥,金黄的酥皮层层叠叠,像是绽放的花朵。
很快,他们到达了酒店。这是一家位于西湖附近的古色古香的酒店,木质的门框和窗棂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青砖铺就的地面泛着古朴的光泽,处处都透露着江南的韵味。前台的服务员身着蓝白相间的汉服,温婉地为他们办理入住手续。办理好手续后,他们来到房间,打开窗户,竟然能看到远处西湖的一角,湖面上游船点点,岸边的树木郁郁葱葱,偶尔还能听到几声清脆的鸟鸣,美景尽收眼底。
放下行李,稍作休息,两人便迫不及待地向西湖出发。步行了十几分钟,他们终于来到了西湖边。湖边热闹非凡,人群熙熙攘攘。在湖边的一个小广场上,一位民间艺人正在表演糖画,糖浆在他手中的小勺子里如灵动的画笔,在石板上勾勒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我要一条龙!”“我要一只蝴蝶!” 一群孩子围在旁边欢呼雀跃,眼睛紧紧盯着艺人的手,脸上满是期待。艺人手法娴熟,不一会儿,一条金黄透亮的龙便出现在石板上,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叹。
艺人身后的小推车挂着块褪色的木牌,写着 “祖传三代糖画”。颜暖好奇地凑过去,发现老人手腕上布满烫痕:“这些都是年轻时候留下的,熬糖的温度得盯着火候,差不得分毫。” 老人边说边舀起一勺琥珀色的糖浆,手腕在空中划出流畅的弧线,一只展翅的凤凰便跃然石板上。李智扫码付款时,老人执意多送了个小兔子,“小姑娘喜欢就拿着,这是我拿手的花样。”
他们沿着湖边的小路来到游船码头,排队购买了船票。队伍中,一对带着孩子的年轻夫妻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小男孩手里举着一个刚买的西湖藕粉,亮晶晶的藕粉里点缀着红枣、核桃碎和桂花,香气西溢。“爸爸,这个好好吃,你也尝尝。” 小男孩仰着小脸,递出勺子,脸上沾着几颗桂花,模样可爱极了。父亲笑着接过勺子,轻轻尝了一口,“真甜,宝贝真乖。” 母亲则在一旁用手机记录下这温馨的一幕,嘴角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李智和颜暖看着这温馨的一幕,不禁露出微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码头旁的老字号藕粉摊前排着长队,摊主是位戴圆框眼镜的中年人,正用铜壶往碗里冲调藕粉。“我们家的藕粉要用 70 度的水,冲早了粉不熟,冲晚了就结块。” 他边说边展示祖传的冲调手法,沸水注入碗中,透明的藕粉瞬间变得浓稠,撒上的干桂花遇热舒展,香气瞬间弥漫开来。
终于登上了一艘古色古香的游船。船上的木质座椅散发着淡淡的木香,船篷上挂着几盏红灯笼,随风轻轻摇晃。他们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等待游船出发。不一会儿,游船缓缓启动,离开码头,向湖中心驶去。湖水碧绿碧绿的,阳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像撒了一把碎钻,闪耀着迷人的光芒。湖水轻轻拍打着船舷,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仿佛是西湖在轻声吟唱。
游船驶过湖心亭时,讲解员放低了声音:“这座亭子原名振鹭亭,乾隆皇帝南巡时亲笔题写‘静观万类’匾额。” 她指着亭角的鸱吻,“看到那个鱼尾形状的装饰了吗?这是江南建筑特有的避火神兽。” 船尾忽然传来一阵竹笛声,循声望去,一位老者正倚着栏杆吹奏《彩云追月》,笛声与水波声交融,引得甲板上的游客纷纷驻足。
游船在湖面上行驶,周围的美景一一从眼前掠过。远处的雷峰塔矗立在湖边,塔身金黄,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壮观。塔影倒映在湖水中,随着水波轻轻摇曳,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断桥横跨在湖面上,虽然没有冬天断桥残雪的美景,但桥上人来人往,充满了生机。情侣们手牵着手,漫步在桥上,许下美好的心愿;老人们坐在桥边的石凳上,悠闲地晒着太阳,回忆着往昔的岁月。苏堤像一条绿色的绸带,蜿蜒在湖水中,堤上的桃花虽然己经过了盛开的季节,但仍有一些零星的花朵点缀在枝头,粉色和绿色相互映衬,美丽极了。偶尔有几只白鹭从堤上飞过,落在湖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
当游船靠近三潭印月时,讲解员拿出模型展示:“这三个石塔高 2 米,塔身有五个小圆孔。中秋之夜,每个孔里点上蜡烛,再蒙上薄纸,塔影、月影、烛光交相辉映,能在湖面上看到 32 个月亮。” 她指着石塔周围的荷田,“等到夏天,这里荷花盛开,采莲船穿梭其中,才是真正的‘接天莲叶无穷碧’。”
这时,游船的甲板上传来一阵孩童的欢笑声。原来是几个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拿着面包屑喂湖中的锦鲤。五颜六色的锦鲤簇拥在一起,争抢着食物,在水面上激起一片片涟漪。“哇,好多鱼!”“这条红色的最大!” 孩子们兴奋地尖叫着,小手高高举起,将面包屑抛向湖中。家长们则在一旁笑着拍照,记录下这欢乐的瞬间。李智和颜暖也被这欢乐的氛围感染,走到甲板上,感受着拂面的微风,欣赏着湖中的美景。
一位戴着写生帽的画家正在画架前挥毫,笔下的西湖渐渐浮现:粼粼波光中,游船拖着金色的尾迹,远处的山峦被薄雾笼罩,宛如水墨晕染。“我在这儿画了十年,” 画家头也不抬地说,“每天的西湖都不一样,清晨像未施粉黛的少女,傍晚就成了披着霞衣的贵妇。”
不知不觉,游船来到了钱王祠码头。他们下了船,走进钱王祠。钱王祠是为了纪念吴越国钱王钱镠而建造的,门口的石狮威严地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建筑。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钱王的雕像,他身穿铠甲,手持宝剑,目光坚定地注视着前方,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祠堂内的墙壁上绘有许多壁画,描绘了钱王治理吴越国的种种事迹,如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保境安民等。在参观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位正在给游客讲解的志愿者。这位志愿者是个六十多岁的杭州本地人,对钱王祠的历史了如指掌,讲解生动有趣:“钱王钱镠可是咱们杭州的大功臣啊,他修筑海塘,疏浚西湖,让杭州变得繁荣昌盛。你们看这幅壁画,画的就是钱王带领百姓修筑海塘的场景。” 周围的游客都听得入神,不时发出阵阵赞叹。
在后殿,一位老匠人正在修复石碑,手中的刻刀在青石上轻轻敲击。“这些碑文记录着钱王的功绩,有些字迹被风雨侵蚀,得用放大镜一点点辨认。” 他展示着修复工具,“这把刻刀是我爷爷传下来的,己经用了三代人。”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石碑上,古老的文字仿佛在光影中苏醒。
参观完钱王祠,己经到了中午,他们的肚子开始咕咕叫了起来。于是,他们决定离开钱王祠,去找一家餐馆吃蟹黄面。沿着西湖边的街道行走,两边有很多小吃店和纪念品店,飘着各种美食的香味。街道转角处,一个卖桂花糕的小摊吸引了他们的目光。摊主是位和善的大叔,蒸笼里飘出阵阵桂花香。“尝尝桂花糕吧,刚蒸好的,用的是新鲜桂花,又香又软。” 大叔热情地招呼道,脸上的皱纹里都洋溢着笑容。李智和颜暖买了两块,咬上一口,细腻的糕体带着浓郁的桂花香气,甜丝丝的,让人回味无穷。糕点上还撒着一些糖霜,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小摊旁的橱窗里陈列着杭式糕点礼盒,苏式月饼、定胜糕、荷花酥整齐排列。颜暖被一盒梅花形状的绿豆糕吸引,包装盒上印着 “南宋胡记” 的字样。“这些糕点的模具都是老师傅手工雕刻的,” 店员介绍道,“就像这梅花模子,每个花瓣的纹路都不一样。”
他们看到一家名为 “西湖人家” 的餐馆,门口的招牌上写着 “特色蟹黄面”,看起来很不错的样子。于是,他们走了进去。餐馆内环境温馨,木质的桌椅摆放整齐,墙上挂着一些西湖的风景画,画中的西湖西季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服务员热情地迎接他们,并带领他们到座位上。餐馆里坐满了食客,人声鼎沸,充满了烟火气息。
邻桌的一位大姐正在向同伴推荐:“这家的蟹黄面真是一绝,蟹黄给得超多,汤头也鲜。” 不一会儿,服务员端着两碗热气腾腾的蟹黄面走了过来。只见金黄的蟹黄覆盖在面条上,汤汁浓郁,散发着的香味,面条上还点缀着一些绿色的葱花和香菜,看起来就让人垂涎欲滴。
厨房窗口飘出阵阵鲜香,大厨正在现拆蟹粉。“我们每天凌晨去水产市场挑蟹,” 厨师长擦着手走出来,“拆蟹得用专门的工具,钳子、挑刀、挖勺,一只蟹拆完要半小时。” 他展示着案板上的蟹黄蟹肉,金黄与雪白交织,“这碗面用了三只大闸蟹,汤汁是用老母鸡、火腿和蟹壳熬了六个小时的。”
李智和颜暖拿起筷子,轻轻搅拌了一下面条,让蟹黄和汤汁充分混合。然后,他们夹起一筷子面条放进嘴里,细细品尝。蟹黄的鲜美和面条的爽滑完美结合,汤汁浓郁醇厚,带着一丝淡淡的腥味,却让人欲罢不能。“太好吃了!” 颜暖忍不住赞叹道,眼睛里满是满足。李智也连连点头,“确实名不虚传,比我们之前吃过的都好吃。” 他们一边吃一边称赞,觉得这是他们吃过的最美味的蟹黄面。
隔壁桌的小朋友吃得满脸蟹黄,逗得父母哈哈大笑。服务员贴心地递上湿巾,还附赠了两小碟西湖藕粉,“这是我们店自制的,尝尝解解腻。” 藕粉入口即化,桂花的清香冲淡了蟹黄的醇厚,恰到好处。
吃完午饭,他们继续在西湖边上散步。沿着湖边的小路,他们来到了白堤。白堤上种满了桃树和柳树,虽然桃花己经凋谢,但柳树的枝条却更加翠绿,随风飘动,像是一位位美丽的少女在翩翩起舞。柳枝拂过湖面,留下一道道轻柔的痕迹。白堤上有不少游客在拍照,有的摆出各种姿势,有的专注地调整着相机参数,都想把这美丽的景色定格下来。还有几位老人在湖边垂钓,他们静静地坐在小板凳上,手持鱼竿,眼神专注,仿佛与这西湖融为一体。
柳荫下,一位老者正在教孙女写毛笔字,宣纸铺在石桌上,“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的字迹刚劲有力。小女孩歪着头问:“爷爷,白居易真的在这里住过吗?” 老者笑着点头:“是啊,他还在这里修了这条堤,把西湖比作美人的眉毛呢。”
走累了,他们便坐在岸边的长椅上休息。看着湖面上的游船和天空中飞翔的鸟儿,颜暖靠在李智的肩膀上,轻声说道:“西湖真的太美了,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 李智点点头,将手臂环绕在颜暖的肩头,说道:“是啊,这里的景色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每一处都让人陶醉。以后我们每年都来好不好?” 颜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幸福的光芒,“好,一言为定。” 两人静静地坐着,享受着这宁静而美好的时光,周围的一切仿佛都静止了,只剩下彼此的心跳声。
一只白鹭掠过水面,惊起一圈涟漪。远处传来评弹的琵琶声,软糯的吴语唱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李智掏出手机,悄悄拍下依偎在一起的影子,背景是波光粼粼的湖面和如烟的柳丝。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湖面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湖面上的游船渐渐少了,岸边的游客也开始陆续离开。天空被染成了橙红色,云朵像是被点燃了一般,绚丽多彩。李智和颜暖站起身,沿着湖边的小路往回走,准备回酒店休息。一路上,他们谈论着今天的所见所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下次我们一定要去尝尝那个阿婆做的葱包桧。” 颜暖说道。“好,还要去吃定胜糕。” 李智笑着回应。
路过一家茶馆时,老板在门口招呼:“二位,尝尝新炒的龙井?清明前的头茬茶,配着刚出炉的定胜糕,最是应景。” 他们走进古色古香的茶室,看老板用紫砂壶冲泡茶叶,嫩绿的芽尖在水中舒展,茶香混合着糕点的米香,让人陶醉。
回到酒店,他们简单洗漱了一下,便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西湖夜景。湖面上倒映着岸边的灯光,星星点点,像是撒了一把珍珠,美丽极了。远处的雷峰塔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神秘而壮观。塔身在夜色中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是一座梦幻的城堡。湖面上偶尔有一艘游船缓缓驶过,船上的灯光在水面上拖出长长的光影,宛如一条流动的银河。
楼下的夜市渐渐热闹起来,糖画摊的转盘又开始转动,评弹声和吆喝声此起彼伏。李智打开白天收到的纸条,上面用蓝墨水写着 “葱包桧老店:大井巷 17 号”。颜暖靠过来,手指划过字迹:“明天就去这里,再带些定胜糕当伴手礼。” 窗外的月光洒在他们相握的手上,为这一天画上了温柔的句点。这一天,他们也在西湖边度过了一个悠闲而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