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就曾批三万两白银用于制造鲁密铳,但因官僚贪腐,实际可用资金仅剩一万六千两。
最后也就造了千门左右,单门造价也高达十六两。
虞承文道:“若是要大力推广此铳,还需要先解决工匠问题,能造鲁密铳的工匠属于极少数,大多都在京师南京、杭州的军器局之中,若是要招来,还需花些手段……”
杨凡若有所思,并未对鲁密铳有定言,最后将目光落在燧发枪上,语气中带着一丝疑惑:“这燧发枪本应是利器,可听你说来,却不好装备予全军,这是何故?”
虞承文面露难色:“燧发枪发火原理新颖,击锤打击火石产生火星点燃火药,优势明显。
然实际测试中,发火率低,多因火石与击锤配合不够紧密。
角度、力度稍有偏差,便难以发火。另外,火药受潮也会影响发火。若能攻克难题,必是未来火器发展的方向。”
众人又去摆弄燧发铳装填射击了几轮,发火率的确只有一半。
燧发铳省去了火绳枪繁琐的点火流程,士兵可随时待发,避免了火绳暴露目标或受潮失效的问题。
而且火绳枪在风雨天气中常因火绳熄灭或火药受潮无法使用,而燧发铳的燧石点火机制受环境影响较小,尤其适合南方多雨地区作战。
除此之外,燧发铳还有射速优势,理论上每分钟2-3发,可提升火器部队的持续火力,配合段击战术,能有效压制敌军骑兵冲锋。
但是眼下问题还是技术瓶颈,燧发铳需精密加工弹簧、燧石夹等金属部件,而这个时候工匠缺乏标准化生产能力,导致成品故障率高。
比如燧石与钢片的撞击角度、弹簧弹力控制等关键技术都难以精准制造,常出现“火石触机不发”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明朝火药配方也还需改良。
杨凡陷入沉思。
如此一来,西种火铳中三眼铳射程太近不堪大用,鲁密铳造价高昂且产能不足无法大规模装备部队,燧发枪则还有技术未攻克,难以大用。
这样看来,多项选择题也就变成了单选题,只能选择鸟铳。
而且鸟铳制造技术己扩散至全国,北方宣府、南方福建均有成熟工匠群体,只要给足工钱,产能和良品率都不是问题。
同时根据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的军事著作《练兵实纪》所写,鸟铳训练成本更低。
士兵只需掌握“装铅子、点火绳、瞄准”三步骤,10天即可初步实战。
而且维修简易,前线士兵可用随身工具拆卸清理,据记载武器战损率低于15%。
而方方面面更好的鲁密铳,它技术改良虽具前瞻性,却触碰了杨凡此时的三大死穴:缺银子、缺专业工匠、缺时间。
相比之下,鸟铳作为“成熟技术底线”,虽非最优解,却是唯一能在短期内武装新军的最好选择。
片刻后,杨凡目光坚定地扫视众人:“虞大人,我己决定鸟铳即刻投入批量制造、装备军队,但都需精造,也要严控炸膛率。”
瞧见杨凡下了命令,虞承文马上应承道:“卑职得令。”
杨凡继续说:“鸟铳大规模装备,但鲁密铳适合精准打击、猎杀敌将,又兼顾射程与威力,除产能不足且造价高昂外其他皆是优于鸟铳,也算是军国利器。”
话音落下,杨凡呼唤道:“阎把总、高把总。”
阎宗盛与高源闻声越过众人,回应道:“属下在。”
“鲁密铳产能不足,我只订购一百杆,你们军情司和散兵司各配五十杆,由你们局内考核后分配给敢战又不善弓弩之士。”
“属下遵命。”两人应下。
“至于燧发铳……”
杨凡沉吟片刻,他来自未来,就算再怎么不了解历史,也至少知道火绳枪到燧发铳是必经之路。
以后发展趋势是燧发铳,所以他还是下了决心:“虞大人,燧发铳代表未来,还需网罗匠人,研究推敲,精研构造。”
虞承文深受触动,重重点头:“大人英明。末将忙完鸟铳量产之事,便调配精工良匠,专攻燧发枪难题。不敢有半点懈怠!”
火铳说完,杨凡心头落下一件事情,我他扭头朝大校场看去,那边还在进行队列训练,号声一浪高过一浪。
鸟铳是成熟技术,无非就是看重工匠、材料两者,两者严控的话,军器局稳定制造良品并不是什么难事。
相信过不了多少时日,杨凡手下的兵就不再是仅拿木棍操练了。
虞承文想到一个关键的事:“鸟铳大规模批量生产,是生产多少杆,除了鸟铳、鲁密铳,近战武器刀枪棍棒和盾牌又需多少?还请大人示下。”
“我计划步兵千总部内,六成火铳手、二成长枪手、二成刀盾手,外加火炮。”
短短一句话恍如平地惊雷,周围众人尽是呆住,惊愕地望向杨凡。
虞承文有些不敢置信,一度怀疑自己的耳朵,半响他才试探般地询问:“大人的意思是,六成都是火铳手??”
“是的。”
虞承文、寇汉霄几人咋舌。
这个时代比如大同、宣府镇这等地方边军火器率也就二成左右。
火器率高的军队倒是也有,之前袁崇焕、祖大寿等将领在辽东组建的关宁军车营,就以火器与骑兵结合著称。
根据《明季北略》记载,宁远之战(1626年)中,明军依托11门红夷大炮和密集火铳火力击退后金,火器手占比约西成。
崇祯初年,关宁军进一步扩编车营,每营配备佛郎机炮256门、鸟铳512支,火器手占比达五成。
除此之外还有卢象升的天雄军,卢象升的步兵营采用“三段击”战术,火铳手分三排轮射,编制中火器手占比也只有三成。
与军队比起来,杨凡提出的六成火铳手的确远高于其他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