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朝堂之上,秦昭襄王与一众谋臣商议,将破局重任托付给了身经百战、威名远扬的名将白起。
白起领命后,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不可贸然行事。他潜心钻研天下舆图,日夜思索战略布局。赵国虽与楚国并不接壤,但其所处位置恰似棋局中的关键一子,牵一发而动全身。赵国东部诸多城邑紧邻楚国势力范围,若能将其纳入秦国掌控,便能从侧翼对楚国形成强有力的威慑,犹如一把利刃悬于楚国脖颈。深思熟虑后,白起决定率先向赵国发起攻势,以谋取战略要地,为后续攻楚奠定坚实基础。
白起亲率秦军精锐,浩浩荡荡踏上征程。大军所到之处,尘土飞扬,旌旗蔽日。抵达赵国边境后,白起并未急于进攻,而是安营扎寨,派出多路斥候,对赵国边境地形、兵力部署进行细致侦察。经多日勘察,他将目光锁定在一座名为狼光城的要塞之上。狼光城雄踞于崇山峻岭之间,地势险要,城墙高耸入云,以巨石堆砌而成,坚固无比,乃赵国东部防线的核心堡垒,犹如一颗难以撼动的巨石,牢牢扼守着赵国的东大门。
为攻克狼光城,白起亲临前线,披坚执锐,冒着敌方箭矢,仔细观察地形地貌。回到营帐后,他召集麾下将领,依据实地勘察所得,制定了一套环环相扣、精妙绝伦的攻城策略。首先,秦军如汹涌潮水般迅速展开行动,将狼光城围得水泄不通,断绝了城内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使狼光城沦为一座孤立无援的孤城。紧接着,秦军有条不紊地架起高大云梯,每一架云梯都由数名强壮秦军士兵合力抬起,稳步推向城墙。城墙上,赵国守军早己严阵以待,他们目光坚毅,充满着对家园的守护之情。随着赵军将领一声令下,箭矢如暴雨般射向秦军,城上的投石机也不断发射石块,巨石带着呼啸的风声砸向秦军阵营,一时间,秦军阵中尘土弥漫,喊杀声震天。然而,白起训练的秦军精锐个个勇猛无畏,他们身披厚重铠甲,手持长戟,在盾牌兵的掩护下,奋力攀爬云梯。面对赵军的顽强抵抗,秦军毫不退缩,前赴后继,凭借着精湛的战斗技巧和顽强的战斗意志,逐渐撕开赵军的防线。双方激战数日,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最终,秦军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战斗力,成功攻克狼光城,秦国的黑色旗帜在城墙上高高飘扬,猎猎作响。
白起深知,狼光城的战略价值远不止于一座城池本身。从宏观战略层面审视,狼光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恰似一枚精准楔入赵国东部的锐利楔子。其周边山川环绕,道路纵横交错,是绝佳的军事要冲。秦军占领狼光城后,得以在此建立稳固据点,大量集结兵力,囤积如山的粮草辎重。从此处出发,秦军可首捣楚国腹地,大大缩短了行军距离,减少了长途奔袭带来的后勤补给压力,为日后进攻楚国开辟了一条便捷且极具威胁的通道,犹如为秦国的霸业之剑开锋,使之更具杀伤力,为攻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战略条件。
白起作为久经沙场的军事统帅,深知此次攻赵行动绝非孤立事件,必将在天下间掀起轩然大波,引发各国的高度关注与强烈反应。早在出兵之初,他便暗中挑选了一批精明干练的细作,将他们乔装打扮,分散至东方各国。这些细作如同隐藏在暗处的触角,时刻关注着各国的一举一动。当秦军攻克狼光城的消息如惊雷般在各国传开,东方各国朝堂瞬间陷入混乱。魏国朝堂之上,大臣们面面相觑,神色凝重。魏国国势本就相对较弱,又紧邻秦国,对秦国的强大武力深感畏惧。多数大臣主张谨慎行事,避免激怒秦国,认为魏国此时贸然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只会引火烧身,因此不敢轻举妄动。韩国朝堂内,局势则更加微妙。韩国处于秦国与其他大国之间,地理位置尴尬,犹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面对秦国的军事扩张,大臣们分成两派,争论不休。一派主张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抗秦,以保韩国安危;另一派则认为韩国实力有限,联合抗秦恐难有成效,且会得罪秦国,不如暂时观望,等待局势明朗。齐国朝堂之上,齐王端坐在宝座上,目光深邃,若有所思。齐国国力强盛,偏居东方一隅,远离秦国首接威胁。大臣们纷纷建言,认为秦国与赵国相争,齐国正好可坐收渔翁之利,不必急于表态,只需密切关注局势发展,适时而动,谋取最大利益。白起通过细作源源不断传来的情报,敏锐洞察各国朝堂动向与态度,对天下局势有了更为清晰、全面的判断。这些珍贵情报被迅速传递回秦国朝堂,为秦昭襄王及一众谋臣制定后续战略决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依据,助力秦国在复杂多变的战国局势中牢牢把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