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椅歪史:那些跑偏的九五之尊

第32章 三王起兵

加入书架
书名:
龙椅歪史:那些跑偏的九五之尊
作者:
苦丁茶2024
本章字数:
3004
更新时间:
2025-07-07

永康二年的残冬,铅灰色的云层如重铅般压在许昌城头,校场上三十丈高的 “齐” 字将旗在朔风中猎猎作响,旗角撕裂空气的声响如同战戈相击。齐王司马冏按剑立于点将台,玄色披风下的兽面吞肩铠在残阳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他抬手将檄文竹简重重拍在案上,竹简碰撞的脆响惊飞了檐角垂挂的冰棱,碎冰坠落在夯土台上迸成星子。这支以豫州屯田兵为主力的劲旅,正将 “清君侧、诛篡逆” 的檄文抄录百份,墨汁在竹简上凝结成霜,快马驮着文书沿鸿沟水系疾驰,马蹄踏碎运河薄冰的脆响,在空旷的原野上传出去数里。校场东侧的兵器坊里,风箱拉动的呼号与锻锤起落的铿锵交织,工匠们将烧红的熟铁锻打成三棱箭镞,火星溅在结冰的地面上,瞬间烫出细密的裂痕,而伙夫们从地窖搬出的粟米干粮,在凛冽寒风中结出白花花的霜粒,仿佛撒了一层细盐。

与此同时,长安西市的粮秣交易己被河间王司马颙的卫队用鹿角拒马封锁,十丈高的望楼顶端,士兵挥动猩红信号旗的身影在风雪中若隐若现,青铜号角传递的漕运消息穿透云层,在关中平原上回荡。他麾下的秦凉锐士们拆卸函谷关守械时,铁钎撬动夯土的声响惊起一群寒鸦,城墙上 “奉天子以讨不臣” 的标语被风雪侵蚀得斑驳陆离,露出底下更古旧的秦篆刻痕,“函谷” 二字的笔画里还嵌着战国时期的箭镞残片。关中百姓扛着滚木礌石聚集在城垣下,白发老丈颤巍巍地将祖传的青铜戈捐给军器库,戈刃上 “昭王十九年造” 的错金铭文在暮色中闪烁,那是秦昭襄王时期的遗物,纹饰间还留着长平之战的血锈。而在三百里外的邺城演武场,晨雾如牛乳般弥漫,成都王司马颖的银盔在雾中如晨星闪烁,他屈身亲自为冀州骑兵系紧雕花马鞍,指尖触到战马汗湿的鬃毛时,能感受到那温热的战栗。忽然间,校场西北角传来兵刃相击的脆响 —— 那是鲜卑雇佣军正在演练马槊对冲,他们的皮靴踏碎漳河薄冰的声响,与远处锻造环首刀的砧声此起彼伏,汇成一曲冷兵器时代的铁血乐章。

洛阳皇宫的太极殿内,烛火在十二丈高的铜柱间明明灭灭,司马伦攥着战报的手指深深掐进竹简边缘,指节因用力过度而泛白,鎏金香炉里的龙涎香早己燃成灰烬,唯有殿柱上盘绕的铜龙在烛火下泛着幽光,龙睛镶嵌的红宝石仿佛滴着血。当第六批信使踉跄闯入,靴底的泥泞在青砖上拖出长痕,禀报许昌军己渡过汴水、长安军攻破函谷关、邺城军在延津渡口架设浮桥时,这位篡夺侄孙皇位的赵王突然暴喝一声,将玉如意狠狠砸向铜漏,滴漏的水声骤然变得密集如战鼓。他急令孙秀为大都督,率三万宿卫禁军星夜屯驻伊阙山,又调雍州刺史张泓领五千锐士扼守轩辕关,军议时掷在舆图上的黑曜石棋子力道极猛,在司州地界的绢帛上砸出细密的裂纹,宛如大地皲裂的伤口。

伊水河畔的对峙持续了六十六日,朔风卷着血腥气弥漫在河谷间。齐军的床弩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巨箭将禁军的熊皮盾牌钉在关墙上,盾牌后的士兵连人带盾被钉死在夯土中;秦兵的冲车每撞击一次瓮城,夯土就簌簌剥落,露出里面掺杂的碎石与草木灰。最惨烈的三月初七,冀北铁骑在洛水渡口列阵时,马蹄踏起的泥浆里竟翻出东汉太学的石经残片,“仁义” 二字的刻痕被鲜血浸染成暗紫色,仿佛在无声地控诉这场战乱的悖逆。当通济渠的航道被浮尸完全堵塞,天津桥下的石狮子浸在赭色河水中,只露出狰狞的狮头,西岸的金墉城忽然飘起降幡 —— 司马伦捧着鸩酒的手在城堞间剧烈颤抖,酒液洒在他玄色龙袍上,洇出的痕迹恰似一幅扭曲的中原地图,血色的纹路蜿蜒伸展,预示着八王之乱的腥风血雨才刚刚开始。而此刻洛阳西宫的铜驼道上,新征的壮丁们正用死者的甲片铺路,铁锤敲打甲片的声响单调而沉闷,那些嵌进青石板的鳞甲在月光下反光,像极了埋在历史褶皱里的无数道伏笔,等待着在未来的岁月里逐一揭开。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