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6日,厦门的热浪裹挟着咸涩海风扑面而来,厦门科技大学综合VR工地现场却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智能科技建设公司的两台巨型无人机悬停在半空,不断投射出三维建筑模型,指引着地面施工。工地入口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招聘信息,高薪待遇与高科技工作环境吸引了大批求职者驻足。
“师傅,我想应聘质检员,需要啥条件?”一位戴着安全帽的年轻人凑到招聘台前,目光紧盯着屏幕上“月薪1.5万 - 2万”的字样。工作人员递过平板,上面详细罗列着岗位要求:“会操作智能检测设备,懂BIM建模优先,公司提供岗前培训。咱们这用的是量子扫描技术,连0.1毫米的误差都能检测出来。”
不远处,两台智能建造机器人正在协同作业。它们周身布满传感器,机械臂灵活地搬运钢筋、浇筑混凝土,动作精准度远超人工。工头老李擦着汗感慨:“以前建栋楼得靠人海战术,现在有这些铁疙瘩,效率翻了好几倍。最关键的是,它们不会偷工减料,每道工序都按程序严格执行。”
童浩林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中心,通过全息投影监控着整个工地。画面中,建筑轮廓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张总,进度比预期快了三天。”他对着对讲机说道,“照这个速度,六个月内交付绝对没问题。”智能科技建设公司的负责人张建国从投影中现身,满脸笑意:“童总这超前的规划,配上我们的智能建造系统,简首是天作之合。对了,农民工培训进展顺利,不少人己经能独立操作智能设备了。”
此时,一辆黑色轿车驶入工地。年逾六旬的陈永昌从车上下来,他身着藏青色中山装,虽己两鬓斑白,但眼神矍铄。作为厦门教育界的泰斗,他即将出任厦门科技大学的校长。童浩林快步迎上前:“陈校长,您看这工地,是不是和传统的不一样?”
陈永昌饶有兴致地观察着周围的智能设备,不时点头:“早就听说你们要用高科技建学校,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不过,浩林,硬件再好,软件也得跟上。学校最重要的,还是教书育人的理念。”
“您放心,”童浩林带着陈永昌走进临时办公室,调出学校的教学规划,“我们不仅在建筑上创新,教学模式更是颠覆性的。您看这个‘智慧导师’系统,它整合了全球顶尖学者的课程,还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生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陈永昌戴上VR眼镜,瞬间“置身”于虚拟课堂。眼前,一位虚拟教授正在讲解《天工开物》中的机械原理,旁边的3D模型同步演示着古代机械的运转。“有意思,”陈永昌摘下眼镜,“把古代典籍和现代科技结合,既能传承文化,又能激发学生兴趣。不过,师资力量准备得如何?”
“除了您这位经验丰富的掌舵人,我们还邀请了各领域的顶尖人才。”童浩林点开师资名单,“曹源博士负责量子计算课程,华为的工程师团队指导光刻机实践,甚至连敦煌研究院的专家都被我们请来,教授文物数字化保护。”
两人正交谈间,工地突然传来一阵欢呼。原来是智能建造机器人完成了主体结构的封顶。童浩林和陈永昌走到户外,只见无人机群在空中排列出“厦门科技大学”的字样,地面的工人们纷纷掏出手机拍照。
“浩林,看到这些年轻人充满希望的眼神了吗?”陈永昌感慨道,“他们不仅是在建造一栋大楼,更是在搭建一个未来。这所学校,或许真能改变中国教育的走向。”
童浩林望着眼前的建筑,心中涌起无限憧憬。他想起自己和堂姐童雨薇的初衷——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给孩子们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陈校长,这只是开始。”他坚定地说,“等学校建成,我们还要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全国,甚至全球,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创新教育。”
夜幕降临,工地的照明灯次第亮起。智能建造机器人仍在不知疲倦地工作,远处,己初具规模的教学楼在灯光的勾勒下,宛如一艘即将启航的巨轮。而在临时办公室里,童浩林和陈永昌仍在热烈讨论着学校的未来。他们知道,这座由高科技建造的学府,承载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一个关于教育变革的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