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日,厦门科技大学综合VR工地在烈日下蒸腾着热浪,智能建造机器人的金属臂折射着刺目光芒,与工人们手中崭新的平板电脑屏幕交相辉映。这一天是发薪日,也是工地推行“数字奖金激励计划”的首日,临时搭建的结算大厅里人头攒动,却不见传统工地常见的喧闹与推搡——每个人都安静地盯着手中的设备,等待着账户余额的跳动。
“老周,你看!”45岁的塔吊司机周建国的妻子李秀兰突然抓住丈夫的胳膊,平板电脑上的电子工资单泛着蓝光,基本工资18000元、全勤奖2000元、智能设备操作奖金3500元,总额比上个月多出近五千元。周建国粗糙的手指在屏幕上反复滑动,不敢置信地笑出声:“这奖金比我在老家干三个月还多!多亏听了浩林总劝,来学这平板电脑操作塔吊,不然哪有这好事?”
在他们不远处,90后技术员林晓薇正戴着智能安全帽,通过平板电脑接收新的施工指令。她的屏幕上,BIM模型自动标记出墙体切割的精确位置,语音助手同步提示:“检测到C区墙面需调整0.3度倾斜角,请在15分钟内完成校准。”指尖轻点,她召唤来智能切墙机器人,机械臂随即发出嗡鸣,以微米级精度开始作业。“以前觉得工地是糙汉子的天下,”林晓薇擦了擦额头的汗,“现在拿着平板就能操控整个施工流程,比打游戏还过瘾。”
童浩林站在工地中央的智慧指挥塔上,通过全景监控系统注视着这一幕。大屏幕上,实时工资发放数据如瀑布般流淌:今日共有876名工人收到薪资,平均月薪17800元,最高奖金获得者来自机器人维护组,单月收入突破3万元。“张总,看到没?”他转向身旁的智能科技建设公司负责人张建国,“当农民工变成‘数字工匠’,不仅收入翻倍,工作尊严也回来了。”
张建国调出设备使用数据,工地上百台智能机械的运行状态在屏幕上闪烁:“更重要的是效率。自从推行平板接单系统,施工错误率下降了82%,进度比传统方式快了近两倍。你看那边——”他指向正在浇筑楼面的智能浇筑车,“夫妻档王师傅和刘大姐,通过平板配合操作,效率比单人作业提升了150%。”
此时,结算大厅突然响起欢呼声。电焊工王德发举着平板冲出人群,屏幕上“月度创新奖5000元”的字样格外醒目。“我就说我的点子行!”他兴奋地挥舞着设备,“我在平板上设计了新的电焊路径算法,机器人按这个程序焊,废料率首接降了一半!”人群中爆发出掌声,童浩林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老王,你的算法己经被录入系统数据库,以后每个工地用了你的方案,你都能拿专利分成。”
暮色渐浓,工地的照明灯次第亮起。周建国夫妇坐在尚未完工的台阶上,平板电脑里播放着女儿的视频通话。画面中,扎着马尾辫的女孩举着奖状:“爸、妈,我这次数学考了全班第一!等你们回来,带我去新学校看看好不好?”李秀兰眼眶泛红,周建国却笑得灿烂:“丫头,那学校可是你爸妈亲手‘拼’出来的,以后你就在这儿上学,学最厉害的科技!”
90后的工人们则聚在临时搭建的VR学习舱里,通过平板电脑报名夜校课程。屏幕上,曹源博士的量子计算入门课、华为工程师的芯片制造讲座正在首播。林晓薇戴着VR眼镜,仿佛置身于虚拟实验室,亲手操作着纳米级光刻机模型。“以前觉得学历低没出路,”她摘下设备感慨,“现在工地就是最好的课堂,学会这些技术,去哪儿都不愁饭碗。”
深夜,童浩林再次来到工地。智能建造机器人仍在不知疲倦地运转,它们的作业轨迹在夜空中划出幽蓝的光带,宛如星河坠落人间。平板电脑的提示音突然响起,是陈永昌校长发来的消息:“今天去工地转了一圈,这些工人眼中的光,比任何建筑材料都珍贵。”
童浩林望向远处,几对农民工夫妻并肩坐在建筑框架上,平板电脑的微光映照着他们的侧脸。他们或许看不懂复杂的施工代码,却用双手和智慧搭建起未来的教育殿堂;他们或许从未接触过前沿科技,却在数字工具的赋能下,成为了改变时代的“草根英雄”。这座由智能设备与人类汗水共同浇筑的校园,不仅是钢筋混凝土的奇迹,更是一个关于尊严、希望与变革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