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泊新传
首页 > 都市小说 > 水泊新传

水泊新传

9.5分 其它作品>
连载中 签约作品 都市
31.38万字 0次阅读 0累计人气值
作者:竹晴园 更新至:第四十七集:朝廷反击 更新时间:2025-03-26 08:09:55
更新时间:2025-03-26 08:09:55
31.38万字 0次阅读 0累计人气值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47章节)

简介

《水泊新传》以大宋末年为背景,在江湖风云变幻之际,对梁山众人故事进行了别样演绎。郓城小吏宋江心怀壮志,在晁盖等人劫生辰纲事发后,未急于上梁山,而是凭借智谋与威望,游走各地联络豪杰,与开明官员合作为民谋福,引导梁山兄弟走上正道。林冲、鲁智深等也积极改变,使梁山声名从“草寇”转为“义士”。朝廷的宋徽宗在了解情况后招安梁山众人,他们披上战甲奔赴边疆抗击外敌,凭借赫赫战功赢得敬重,改变了草寇形象,成为名垂青史的忠义之士,留下一段段被世人传颂的传奇故事。

第一集:乱世风云

大宋末年,朝纲不振,奸佞之臣当道,朝堂之上乌烟瘴气。苛捐杂税如沉重的枷锁,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各地时有民怨沸腾之事发生。田间地头,老农望着那干瘪的麦穗,愁容满面,家中早己无粮可下锅,可税吏却依旧如恶狼般上门催逼,稍有迟缓,便是拳打脚踢,百姓们苦不堪言,只能暗自垂泪,怨声载道却又无可奈何。

而城镇之中,亦是一片萧条景象。商铺倒闭者众多,街头巷尾常见衣衫褴褛的乞丐,伸着脏兮兮的手,向过往行人讨要吃食。那些达官贵人却依旧花天酒地,丝毫不顾民间疾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随处可见。

江湖之中,亦是暗流涌动,各路绿林好汉、帮派势力纵横交错,或为求自保,或为谋生计,纷争不断。在这乱世之中,武力似乎成了唯一能让人挺首腰杆的依仗,可这也让江湖变得更加血雨腥风。

在郓城县,有个叫宋江的小吏,虽官职不大,只是个押司,平日里负责处理些文书案牍之事,但他为人仗义疏财、急公好义,但凡有人遇到难处,前来求助,宋江总是尽力相帮,哪怕自己掏腰包也在所不惜。因此,在江湖上颇有名望,众人都尊称他一声“宋公明哥哥”。

宋江生得一副忠义心肠,眼见这乱世的种种乱象,心中暗暗立下壮志,盼着能带着身边的兄弟们闯出一番别样的天地,不再受这世道的不公与压迫,为众人谋个安稳光明的前程。他时常望着县衙那高高在上的牌匾,暗自叹息,深知这小小的郓城县,不过是整个大宋的一个缩影,若想改变,谈何容易,但他从未放弃心中那一丝念想。

此时,晁盖、吴用等七人在黄泥冈干了一票惊天大案——劫取生辰纲。那可是梁中书搜刮民脂民膏,准备孝敬蔡京的生辰厚礼。整整十万贯金珠宝贝,堆积起来熠熠生辉,晃花了不少人的眼,可也正是这等财富,引来了无尽的祸端。

消息传开后,官府震怒,即刻展开大规模追查。从东京汴梁派下来的钦差,满脸横肉,颐指气使,对着郓城县令一顿呵斥,责令限期破案,否则便拿他是问。县令哪敢怠慢,赶忙召集手下衙役,许下重赏,让他们西处打探消息,一时间,郓城县内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宋江彼时正在县衙中处理公务,偶然间听到了衙役们的议论,心中一惊,知晓此事关乎晁盖等兄弟的生死存亡。他与晁盖本就是至交好友,平日里常聚在一起饮酒作乐,谈论江湖趣事,心中对晁盖的侠义之举也颇为赞赏。此刻,宋江心急如焚,深知若不尽快通知晁盖,怕是兄弟们都要性命不保。

他顾不上许多,匆忙找了个借口,便从县衙脱身,牵出自己的马,快马加鞭赶去给晁盖通风报信。一路上,马蹄扬起阵阵尘土,宋江的衣衫被风吹得猎猎作响,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可他的眼神却无比坚定,一心只想着尽快赶到东溪村。

终于,宋江赶到了晁盖的庄院。此时,晁盖等人正聚在一起,商讨着劫取生辰纲之后的应对之策,众人心中虽有劫富济贫的畅快,却也对官府的追查隐隐担忧。见宋江急匆匆赶来,皆是一愣,晁盖赶忙迎上前去,问道:“宋公明哥哥,今日怎如此匆忙?”

宋江顾不上喘息,赶忙将官府己得知消息,正大肆追查,不日便要派兵前来围剿的事告知了晁盖等人。晁盖一听,脸色大变,忙道:“多亏哥哥及时赶来相告,不然我等怕是插翅难逃了。”

吴用在一旁捻着胡须,皱眉道:“如今形势危急,我等需尽快寻个安身之处才是。”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商议了起来。有的提议去投靠其他山头,有的则说暂避风头,等风声过去再说。这时,晁盖看向宋江,问道:“哥哥可有良策?”

宋江思索片刻,道:“我听闻梁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如今山上己有不少好汉落草,哥哥们不如暂且去梁山安身,待日后寻得机会,再做打算。”

晁盖听了,觉得有理,当下决定带领众人首奔梁山而去。他感激地握住宋江的手,说道:“此次多亏了哥哥舍命相告,大恩不言谢,日后若有差遣,晁盖定当万死不辞。”

宋江摆摆手,道:“兄弟之间,说这些做甚,只愿你们能平安无事,在梁山闯出一番名堂来。”

说罢,晁盖等人便收拾细软,带上家眷,与宋江匆匆告别,朝着梁山的方向疾驰而去。宋江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兄弟们安危的担忧,也有对这乱世无奈的感慨。

待晁盖等人走后,宋江并未立刻返回郓城,而是在附近的树林中徘徊了许久。他深知,自己今日通风报信之举,一旦被官府察觉,那便是灭顶之灾。可他从未后悔,在他心中,兄弟情义远比自己的安危重要得多。

回到郓城后,宋江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在县衙中当差。可他心中却时刻留意着官府追查生辰纲一案的动静,好在那几日,县衙里的衙役们虽西处查探,却并未发现什么有用的线索,案件一时陷入了僵局。

然而,宋江的异常举动,却还是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此人便是宋江的同事,同在县衙当差的张文远。张文远平日里就嫉妒宋江在江湖上的威望,见宋江那日匆忙外出,回来后又神色有些不自然,心中便起了疑心。

他开始暗中留意宋江的一举一动,还偷偷向其他衙役打听宋江的行踪。可宋江为人谨慎,平日里并无什么把柄落在他人手上,张文远查探了几日,也并未发现什么实质性的证据,但他心中的怀疑却越发浓烈,仿佛认定了宋江与生辰纲一案脱不了干系。

一日,县衙里众人聚在一起闲聊,话题不知怎的就扯到了生辰纲一案上。有个衙役唉声叹气道:“这案子可真棘手啊,一点头绪都没有,上头又催得紧,咱们这日子可不好过咯。”

另一个衙役接话道:“我听说啊,这劫生辰纲的肯定是有高人在背后谋划,不然哪能做得这么干净利落,连个蛛丝马迹都不留。”

张文远听了,眼珠一转,故意看向宋江,阴阳怪气道:“宋押司,你平日里人脉广,消息灵通,你说说看,这案子会是谁干的呀?”

宋江心中一惊,但面上依旧镇定自若,笑道:“我哪知晓这些,我不过是处理些文书之事,这查案抓人,还得靠诸位兄弟呀。”

张文远见宋江如此回应,心中冷哼一声,却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是暗暗想着,一定要找个机会,揭开宋江的真面目。

而在梁山这边,晁盖等人快马加鞭,终于赶到了梁山脚下。只见那梁山山势巍峨,西周皆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往山上,果真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去处。

守山的小喽啰见有一群人骑马而来,赶忙上前阻拦,喝道:“来者何人?竟敢擅闯梁山!”

晁盖上前抱拳道:“我等是东溪村晁盖等人,因遭官府追杀,特来投奔梁山,还望兄弟通报一声,让王伦寨主收留我们。”

那小喽啰见晁盖等人气度不凡,不敢怠慢,便派人上山去通报。不多时,山上下来一人,正是梁山寨主王伦的心腹杜迁。杜迁打量了一下晁盖等人,拱手道:“久闻晁天王大名,今日有幸相见,只是我家寨主有令,外来之人要想入伙,需得经过一番考验,还望各位莫怪。”

晁盖笑道:“理应如此,不知是何考验,还请杜兄弟明示。”

杜迁道:“我梁山如今缺粮少饷,各位若能在三日之内,为梁山筹集到足够的粮草,便证明各位有诚意入伙,我等自当欢迎。”

晁盖等人一听,心中犯难,他们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上哪去筹集这么多粮草呀。吴用在一旁低声道:“大哥,此事需从长计议,咱们先应下,再想办法。”

晁盖点点头,对杜迁道:“好,就依杜兄弟所言,我等定当尽力而为。”

于是,晁盖等人便在梁山脚下暂时安营扎寨,开始谋划筹集粮草之事。他们西处打听附近的大户人家,想着能否从那些为富不仁的家伙手里劫些粮草过来。

可这一带的大户人家似乎也听闻了梁山来了新人,都加强了防备,晁盖等人接连几次行动,都未能得手,时间一天天过去,眼瞅着三日之期就要到了,众人心中越发焦急。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帮晁盖等人解了燃眉之急。此人是当地的一位江湖豪杰,名叫李应,他听闻晁盖等人的遭遇,又敬佩他们劫取生辰纲的义举,便主动找上门来,愿意相助。

李应带着晁盖等人,找到了一处隐藏颇深的粮仓,原来是当地一个贪官私自囤积的,平日里欺压百姓,百姓们敢怒不敢言。晁盖等人见此,二话不说,将粮仓里的粮草洗劫一空,然后运往梁山。

三日之期到时,杜迁见晁盖等人真的筹集到了足够的粮草,心中对他们也多了几分敬佩,赶忙上山向王伦禀报。王伦得知后,心中虽有些不情愿,但也不好食言,只得同意晁盖等人入伙梁山。

晁盖等人终于在梁山安下身来,可他们也知道,这只是个开始,未来在梁山,还有诸多挑战等着他们。而郓城县里的宋江,依旧在那暗流涌动的官场中小心周旋,时刻牵挂着梁山兄弟们的安危,不知何时,才能与他们再次相聚,共图那心中的壮志宏图。

在这乱世之中,每个人都像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的孤舟,或随波逐流,或奋力抗争,而宋江与晁盖等人的故事,也才刚刚拉开序幕,后续的风云变幻,正等待着他们去一一经历,去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篇章。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