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霸王

第6章 造纸术·名动太原城

加入书架
书名:
隋唐霸王
作者:
臭鱼烂虾啥也不会
本章字数:
5906
更新时间:
2025-07-01

“游学”归来,杨傲天在李家核心圈的地位更加稳固。李渊几乎将他视若子侄,言听计从;刘文静对其敬重有加,常以“小友”相称;李世民也经常主动找他讨论时局,态度亲近。唯有李建成,表面客气,但那份疏离感却愈发明显。

杨傲天对此心知肚明,却并不在意。他的“咸鱼大计”稳步推进,盐场选址和前期勘探在刘文静主持下秘密进行;几处隐秘的铁匠作坊开始筹建,招募流落匠人;李家的商队也加大了粮食、布匹、药材的收购力度,分散存入各地的秘密仓库。一切都在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然而,杨傲天并未满足。他深知,在门第观念根深蒂固的隋末,自己这个“小世家子”的身份,始终是硬伤。想要彻底坐稳位置,甚至在未来拥有更大的话语权,除了展现价值,还需要积累名望!一种超越阶层的、清贵的名望!让李家在考虑舍弃他时,不得不顾忌巨大的舆论反噬。

“名望……什么名望最能打动这个时代的精英阶层?”杨傲天苦思冥想。军功?暂时没机会。政绩?更轮不到他。最终,他的目光落在了书案上那几卷昂贵的、质地粗糙的竹简和少量泛黄的“左伯纸”上。

纸!

在这个时代,知识的传播被昂贵的书写材料严重束缚。竹简笨重,缣帛昂贵,“左伯纸”等早期纸张不仅产量低,质量也差,易碎难书。读书,依旧是少数世家门阀子弟的特权。若能造出廉价、质优、产量高的纸张,其意义之重大,足以载入史册!这将是惠及天下士林、泽被后世的千秋功业!其带来的名望,将是清流雅望,是文坛魁首的赞誉!

“造纸术!”杨傲天眼中精光爆射!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在东汉己经出现,但工艺复杂,成本高昂,且经过数百年战乱,许多技术细节可能己经失传或效率低下。他脑子里装的,可是后世经过无数次改良、效率高、成本低的成熟造纸工艺!

说干就干!这一次,杨傲天没有假手他人。造纸术的技术敏感性相对较低,而且需要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来合理化他的发明。他再次以“研究古法”为名,闭门谢客,一头扎进了别院后一个闲置的杂物院里。

他首先回忆并列出造纸的关键步骤:备料(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沤料(浸泡发酵)→蒸煮(加入石灰或草木灰碱液脱胶)→捣浆(舂打使纤维分散)→抄纸(用竹帘捞取纸浆)→压榨脱水→烘(晒)干→揭纸。

难点在于具体工艺参数的摸索:沤料时间、蒸煮火候和时间、碱液浓度、捣浆力度、抄纸手法……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实验。

杨傲天化身“科学怪人”。他让杨福秘密采购了大量廉价的构树皮、麻头、破旧麻布、废弃渔网,又弄来了石灰和草木灰。在杂物院里砌起了简易的灶台,架起了大锅,弄来了石臼和石碾。

接下来的日子,别院后时常飘出古怪的味道(沤料发酵的臭味),传出咚咚的舂捣声。杨傲天挽着袖子,亲自参与每一步实验,记录每一次失败。他脸上、身上经常沾满污渍,手指被碱液灼伤,被粗糙的原料割破,但他毫不在意,眼中只有近乎狂热的专注。

杨忠、杨勇成了他的得力助手,虽然对少爷捣鼓这些“贱业”充满不解,但执行命令毫不含糊。老管家杨福则负责后勤和保密,将这个小院守得严严实实。

失败,失败,还是失败!不是沤料不足纤维分离不好,就是蒸煮过度纸浆烂掉;不是碱液浓度不对导致纸张发黄发脆,就是抄纸不均匀厚薄不一。堆积如山的废弃原料和一堆堆无法使用的“纸疙瘩”见证了实验的艰辛。

“少爷,要不……算了吧?”看着杨傲天布满血丝的眼睛和手上的伤痕,杨福心疼地劝道。

“不行!就差一点了!”杨傲天眼神坚定。他凭借强大的记忆和逻辑分析能力,不断调整着每一个参数。终于,在经历了几十次失败后,一锅用构树皮为主料,经过精确沤料、适度蒸煮(加入了适量草木灰碱液)、充分捣打后的纸浆,呈现出细腻均匀的乳白色!

最关键的时刻到了——抄纸!杨傲天屏住呼吸,亲手拿起精心编制的细密竹帘,小心翼翼地浸入纸浆槽中,手腕平稳地左右晃动,让纤维均匀地覆盖在帘面上,然后缓缓提起。一层薄薄的、带着水光的湿纸膜,完美地附着在竹帘上!

“成了!”杨忠、杨勇忍不住低呼。

杨傲天强压住激动,将湿纸小心地转移到压榨板上,一层层叠放,最后用重石压榨脱水。一天后,他亲手揭下了第一张干燥的成品纸。

纸张呈自然的米白色,质地均匀,表面光滑,触手柔韧!他迫不及待地取来笔墨,在上面书写。墨迹迅速被吸收,不晕不散,笔触流畅清晰!虽然比起后世的高级纸张还有差距,但无论是色泽、质地、韧性还是书写感受,都远超这个时代的“左伯纸”!

“好!好纸!好纸啊!”杨福激动得老泪纵横,他虽然不懂其中门道,但看这纸的成色和少爷写字的效果,就知道这是了不得的东西!

杨傲天看着手中这薄薄的一张纸,心中豪情万丈。这不仅仅是纸,这是他通往清贵名望的阶梯!是他“咸鱼宝座”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他没有立刻将造纸术献给李家。而是先秘密生产了一批,亲自书写了几份精心构思的“劝学”、“悯农”诗赋(剽窃后世名篇略加修改),分送给太原城内几位德高望重、以清流自居的名儒、宿老。

当这些书写在前所未见的洁白、光滑、柔韧纸张上的诗篇,送到几位老儒案头时,引起的震动可想而知!

“此纸……竟有如此质地?洁白如玉,韧而不脆,墨不晕染!神乎其技!”

“这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字字珠玑,发人深省!更难得是这字,铁画银钩,竟隐有大家风范!”

“此纸此诗,相得益彰!是何方高人所制?”

几位老儒激动不己,互相传阅,对纸张的惊叹和对诗文的赞赏交织在一起。当他们打听到,这纸和诗文皆出自留守府准女婿、近来因“曲辕犁”声名鹊起的少年杨傲天之手时,更是震惊莫名!

“杨傲天?那个造出‘神犁’的杨傲天?他竟还精通此等格物奇技,写得如此锦绣文章?!”

“奇才!真乃奇才也!”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在太原城的文人士子圈中传开。无数人涌向杨傲天的别院,只为一睹那神奇的“杨氏纸”,求购、求教者络绎不绝。杨傲天顺势而为,拿出少量“杨氏纸”在自家布庄限量发售,价格虽不菲,但仍被抢购一空。同时,他公开表示,此纸乃自己研习古籍、体察民生所悟,愿将技艺献于留守李公,以利天下学子。

此举,更是赢得了满城喝彩!李渊闻讯,大喜过望!这“杨氏纸”带来的名望,不仅属于杨傲天,更让李家沾上了“崇文重教”、“泽被士林”的光环!他立刻下令,由官府出资,在城外择地建立官营造纸坊,任命杨傲天为“技正”,全权负责传授技艺、督造新纸!同时,将第一批质量最好的“杨氏纸”命名为“晋阳文宣纸”,作为贡品上呈朝廷,并大量供应本地官学、书院。

一时间,“杨氏纸”(或称“晋阳纸”)风靡太原,更随着商旅传向西方。“杨傲天”这个名字,再次响彻太原城,其“格物致知”、“少年英才”、“文墨双绝”的美誉,甚至盖过了之前的“农事之功”。无数寒门士子对其感激涕零,视其为打破世家知识垄断的希望;清流名儒对其赞不绝口,引为忘年之交。

杨傲天站在别院阁楼上,看着城中因“杨氏纸”而引发的热潮,听着楼下士子们对他诗文的品评,嘴角勾起一抹满足的笑意。

“文名清望,到手!李渊和李家,现在想动我,就得掂量掂量这天下士林的口水和寒门学子的怒火了!”他抚摸着光滑的纸面,感受着这份沉甸甸的名望带来的安全感。“咸鱼之路,又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金砖。只是……这金光闪闪的宝座,似乎也引来了更多觊觎的目光。柴绍,你何时才会来呢?”他望向北方,眼神深邃。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