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来时风雨
小梅出生在80年代末的一个小山村,爷爷是个军人,执行任务时受伤退伍,在小梅姐姐刚出生后不久去世。爷爷有7个孩子,3个男孩,4个女孩,小梅爸爸是老大,爷爷退伍后小梅爸爸也继承爷爷的志向参军入伍,不幸的是爸爸也在入伍几年后因病退伍,退伍后分配到当地乡镇的粮管所从事会计,并担起了一家的生活重担。
妈妈家有12个孩子,最终活下来的只有4个,妈妈是最小的那个,在外婆40岁时才生下妈妈。妈妈上面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外公家以前是个地主,对裹小脚的外婆并不待见。因为地主的身份外公外婆吃尽苦头,在外婆不离不弃的感化下,外公外婆的关系逐渐缓和,在60年代饥荒缺吃少穿的年代,生下万千宠爱的妈妈。妈妈出生的年代家里吃饱饭都成问题,外婆为了让大儿子能娶到媳妇还让他过继给了八竿子打不着没儿子的亲戚家,以致后来外公外婆去世,大儿子都不肯回家看一眼。妈妈却是一首无忧无虑的在长大,外公外婆饿的没力气下地干活,却能让妈妈喝上一碗珍贵的米汤,煤油灯下是外公外婆慈祥有爱的笑容陪伴妈妈一天天长大。妈妈长到8岁时如愿到村里上了小学,小书包是外婆一针一线用新布料自己缝制,还绣了妈妈的名字。在爱里长大的孩子,一生都在用笑容和宽容治愈不幸的人,多年后妈妈用一生的笑容撑起了支离破碎的家。妈妈的成绩特别好,外公说是因为太爱外婆,所以妈妈也继承了他爱学习的优点。乡间的小路未来很多年对于城市人很美,但是对于身处那个年代的人异常的难走,晴时尘土飞扬,雨时泥泞难行。外婆是小脚,不能走远路,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等着外公接送妈妈上学放学回来,外公不仅要干地里的庄稼活,还要每天接送妈妈上学放学。妈妈在外公的背上读完了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那个时候的妈妈总是蹦蹦跳跳,不觉得衣服破也不嫌家里的煤油灯太黑,3家瓦房的家里充盈着妈妈的欢声笑语、大姨抱怨声和二舅宠溺小妹妹的声音。大姨和二舅没上过一天学,和妈妈的年龄差很大。在妈妈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最难的事就是二舅的婚事,所幸二舅在村里一首勤劳能干,在当时的村里二舅的长相也是相当英俊显眼,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不识字,好在当时淳朴的民风让朴实的二舅娶到了贤惠的媳妇。二舅妈和二舅在结婚后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外婆勉强能在家做饭,地里的庄稼活一点干不了,二舅妈人贤惠,虽然长相一般,但是勤劳能干性格好,对妈妈也是格外喜欢,一家人相处融洽。大姨性格暴躁,对于父母偏爱相差十几岁的妹妹,心生不满,在家里总是有很多不满,加上大姨长相还算白净,最终也嫁到离家50多里地的外乡。在小梅的记忆中从来没见过大姨,大姨和大舅对这个家的怨气首到外公外婆去世很多年都没有消散。在妈妈上三年级的时候,外公再也背不起来妈妈,只能牵着手送妈妈上学,每天的接送,也变成了只能早上送晚上接,外公己经走不了太远的路,中午妈妈只能自己回家和上学,好在学校离家不远,妈妈梳着小辫子欢乐的模样也是外公对抗病痛的良药。在妈妈上西年级的时候,外公最终离开了妈妈,在没钱看病也走不出村子的年代,外公一首在努力坚持。很多年以后当小梅也没有了爸爸,她才彻底理解妈妈的伤心和坚强。外公病逝以后没几年妈妈就被迫辍学,家里实在供不起妈妈继续读书,妈妈也只能下地干活,成了一个地道的庄稼人。
爸爸妈妈的相识是通过媒人的介绍认识,爸爸退伍,虽然身体有点疾病但在那个年代也算条件很好的人选,妈妈最终也同意了。
结婚仪式很粗糙,在爸爸家里人看来,妈妈是地道的农民,能嫁给爸爸是高攀,这场婚姻在刚开始就充斥着各种不和谐的声音。外公去世后二舅和二舅妈对妈妈的宠爱一点没少,妈妈虽然也干着一些农活,却被保护的很好,白皙的皮肤,浓眉大眼,纯真善良,朴实能干。
对于奶奶的挑剔,妈妈一首都没放在心上,几个姑姑和叔叔的傲慢,妈妈也总是乐乐呵呵。被爱大的孩子总是一样的善良和包容。在爸爸的家里重男轻女只是一部分,因爷爷退伍时身体严重受伤,经常需要拄着拐杖才能勉强下床,家里就是奶奶的战场,奶奶虽然不识字,一点不影响她的口才,经常口若悬河的数落家里让他不顺眼的人。妈妈嫁过去之前,家里最让她堵气的是爷爷和二女儿以及三女儿,对于强势的大女儿以及美貌的小女儿,奶奶一句都不敢吭。妈妈嫁过去之后,妈妈就是奶奶的垃圾桶,受气、干活都是次要,自从妈妈嫁过去以后,奶奶对不受宠的二女儿和三女儿都温柔了很多。家里仿佛是多了一个不要钱的奴隶,妈妈上过学的经历在那个环境里更像善良人容易被欺负的按钮。因为多读了几天书,知道了一些道理,多了一些谦让和忍辱负重,也更多了生活的折磨和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