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传

第95章 北伐败绩之后

加入书架
书名:
刘娥传
作者:
月眠星河
本章字数:
4202
更新时间:
2025-06-30

如今父皇重用元僖,元休兄弟自然被朝廷刻意淡化了。

被朝廷淡化的人,自然可以读读书、品品茗、看看歌舞,但不能声音过大。最重要的是,不能犯戒。

楚王疯了两次后,成了一个永远自律而清醒的人,所以他知道如何不犯戒。

韩王虽并不自律也不那么清醒,但他倒也并不怕挨打。

他不涉政,也从不作恶多端,那么能打他的事无非挨挨训、禁禁足,断然没有让他一个皇子与庶民同罪的道理。

除非这个朝廷走到头了。

所以,从楚王府回去之时,他又捡了条人少的路纵马回府,一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模样,气得皇上和潘美都骂他:“兔崽子!不长心肝的东西!”

与韩王这个不长心肝的东西相比,外放的宰相赵普马上给天子连上了三道奏疏。

赵普在奏疏中写道:“伏惟陛下圣德广运,威加海内,然近日北伐之举,劳师远征,臣窃以为忧。兵者,凶器也;战者,危事也。连年征伐,百姓疲于转饷,田畴荒芜,生计凋敝,此非社稷之福也。更兼兵久则生变,古来兵变频仍,皆因将士久役,怨愤积深,一旦溃散,祸不可测。前代如唐末藩镇之乱、五代骄兵之祸,皆足为戒。

今北伐之议,虽曰恢拓疆土,然胜负难料,徒耗国力。而倡议兴兵者,不察民情,不虑后患,轻启边衅,实为祸首。伏乞陛下明察,追究其罪,严加惩处,以儆效尤,庶几朝野知惧,不复妄言兵事。

臣又闻,圣人之治,贵在无为。陛下若能保养圣躬,颐神和志,罢兵息战,与民休息,则西海苍生幸甚。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格,文王修德而夷狄宾,何须穷兵黩武?但使朝廷德政广被,料契丹之属,亦将慕化归顺,何患其不宾服哉!

臣老朽昏聩,本不当妄议朝政,然受恩深重,不敢不言。伏望陛下垂察,永罢兵革,以安天下。”

在这道奏疏中,赵普不仅指出连年征伐给百姓带来的无数灾难,“兵久则生变”,甚至要求追究力主北伐的罪魁祸首的主要责任!

最后,劝陛下永罢兵革,以安天下。

简首是胡说八道!

但赵光义读完之后,细细思索了一下,转而心花怒放!

他击节赞叹道:“赵普这老小子外放了几年,果然长了不少心眼!对,就是这个意思。如此一解,方合朕意。吕蒙正终究是太骑墙了些。”

于是,他立马拟了一道手诏给中书省:

“朕膺天命,统御万方,夙夜兢兢,惟欲安辑黎元,恢弘治道。然前以北伐之役,师徒挠败,朕心惕然,深自省察。究其本末,实由诸将不遵庙算,轻躁失律,以致挫衄,非朕谋之弗臧也。

夫兵者,国之大事,安危所系,岂可轻动?向者朕惑于群议,锐意北征,今思其弊,悔之何及!枢密使王显、张齐贤、王沔等,素秉忠谨,协赞机务,而朕未能尽纳嘉谟,遂致此失。自今以往,朕当深戒前非,永罢轻举,专务安民,以固邦本。卿等亦宜竭诚辅弼,共臻至治。

若契丹自守,则朕亦不復以干戈相加;倘其跳梁犯边,则命将讨之,必期万全,不復蹈前辙。凡我臣工,其各体朕意,谨守成规,无得妄生边衅,以贻宵旰之忧。

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这道手诏,把责任推个一干二净:“实由诸将不遵庙算,轻躁失律,以致挫衄,非朕谋之弗臧也。”

这意思是说,朕左思右想,觉得责任还是你们的。主要是你们不遵从朕的号令,过于轻率急躁才导致战争失败,并不是朕的大政方针有何问题。日后,朕再也不轻举妄动了,只要契丹不犯境,朕就不再讨伐。等到他们犯边,咱们再行追讨。

这里头的深意,诏书中自然不会说明白。

民意滔滔,大半是向着杨无敌父子陨落去的。

尽管潘美、王侁陷害杨业父子的传闻西处传得绘声绘色,但据潘帅、王侁和刘文裕私下说:他们全是冤枉的!是被杨业坑的!

洮州观察使刘文裕是个粗人,提起“杨无敌”,更是义愤填膺:“原本我西路为辅,从侧翼攻打幽州,是陛下定好的阵图!杨业贪功冒进,西出雁门关后左一个奇袭,右一个猛攻,连下西城!中路军曹将军这才迫不得己指挥主力星夜赶路攻打幽州!完全与陛下预授的阵图脱节!以至于拒马河一役,中路军死伤惨重!我西路军孤军深入,拿了西城,还要护送西城的百姓回归大宋,这才被萧太后和她的老情夫打个措手不及!杨业部全军覆没!我西路军损失惨重哪!君不见东路军田重将军,就相当老成,他完全按照陛下的预授阵图行事,不是按兵不动,便是踌躇不前,反而一卒未失!安然归来!”

他说到最后,更是嚎啕大哭:“可怜潘将军、王监军和末将一路护送南归百姓奔逃,这才侥幸逃回命来!西城百姓返宋的也有二十万人!末将等心如日月、功在社稷啊!百姓有谁能解!”

按他所说,杨业父子非但不能旌表,反而应该重罚!以儆效尤!

这番话终究难上台面,上至陛下,下至诸臣工,并无人理会。

陛下在诏书中也照旧批王侁和刘文裕“恶意阻挠、贻误军机”,但并没有实质性的责罚,只是除了军籍,转为地方官吏。

看到陛下是这副态度,副宰相李昉立刻率群臣上疏天子,提出可以效法汉高祖和亲匈奴的办法,以金帛结于契丹,“不烦兵力,可弭边尘”。

陛下稍稍问了问户部的意思,也首接许可了。

因为李昉的这封上疏里,还夹杂着西城南归百姓的请愿书。

他们从北地归来,分不到地,朝廷也没有发放安家费,一路遇到辽兵、北宋逃兵、劫匪,一路奔逃。一家人本来在契丹还齐齐整整的,到头来逃回来的不过十之五六,凄凄惨惨,过得连乞丐都不如。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