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庆五年的大唐,长安朱雀大街车水马龙,胡商的驼铃与坊间的丝竹声交织,尽显盛世气象。然而在万里之外的海东,百济受高句丽挑唆,倚仗群山与海峡屏障,频繁侵扰新罗边境。新罗王金春秋的加急战报雪片般飞抵长安,战报上暗红的血渍未干,字字泣血:“百济与高句丽狼狈为奸,屠戮我国子民,焚毁城池,恳请天可汗发兵救援!”
含元殿内,龙椅上的唐高宗李治展开海东舆图,目光扫过百济疆域,怒拍御案:“百济背信弃义,竟敢挑战天朝上国威严!” 他环视群臣,掷下诏书:“命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统领水陆大军十万,务必踏平百济,扬我大唐国威!” 诏书落地,殿内甲胄碰撞声铿锵,众将齐声领命。
洛阳演武场,十万唐军整装待发。苏定方身披玄甲,白发与银须在风中飘动,目光如炬地巡视着军阵。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深知,此次远征困难重重:跨海作战,需应对变幻莫测的风浪;百济境内山峦起伏、江河纵横,城池修筑得固若金汤,更要提防高句丽暗中支援。他独坐营帐,就着摇曳的烛火,仔细研究百济地形。羊皮地图上,熊津江蜿蜒曲折,如同盘踞的巨蟒。苏定方沉吟良久,用朱砂重重标记,写下 “水陆并进,奇正相合” 八字方略,仿佛己在心中勾勒出一场决胜千里的战役。
八月,成山港千帆竞发。苏定方屹立于 “天子号” 旗舰船头,望着六千艘战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宛如钢铁长城般驶向海东。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海水气息扑面而来,吹得战旗猎猎作响。远远望去,熊津江口戒备森严,三百艘百济艨艟战船横列江面,船舷蒙着浸湿的牛皮,以抵御火攻;岸边鹿角拒马层层叠叠,箭楼林立,无数弓弩手严阵以待,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氛围。
“取火箭!” 苏定方一声令下,唐军弓弩手迅速点燃箭簇。霎时间,千余道赤芒划破长空,向着百济战船呼啸而去。不料百济早有防备,战船迅速散开,以铁链相连,组成一道坚不可摧的火墙。苏定方目光一凛,当机立断:“改射战船连接处!” 第二波火箭如雨倾泻,熊熊烈火瞬间吞没江面,烧得江水沸腾。待百济战船铁链被烧断,苏定方亲自擂响战鼓,鼓声震天。楼船撞角如利剑劈开浓烟,唐军将士齐声高呼 “破阵”,铁钩飞索如毒蛇般探出,勾住敌船,双方短兵相接,喊杀声震耳欲聋。
与此同时,副将刘伯英率领西万步骑,沿着半岛西岸艰难前行。他们翻越高耸入云的山峦,穿越茂密的丛林,用强弩攻破百济沿途关卡,以云梯攻克一座座城池。当水师在熊津江口登陆时,陆军也如利刃般插入百济腹地,与水师形成钳形攻势,令百济首尾难顾。
泗沘城外,决战一触即发。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头戴镶嵌宝石的黄金凤翅盔,身披锦绣战甲,在阵前大声斥责:“唐国无故兴兵,难道不怕天下人耻笑?” 苏定方策马上前,马鞭首指百济军营,声音洪亮如钟:“助纣为虐,欺凌友邦,此乃逆天而行,必遭天谴!” 话音刚落,唐军战阵瞬间变幻,前军盾牌如铜墙铁壁般推进,两翼骑兵如猛虎下山,迅猛出击。百济军队虽拼死抵抗,但面对训练有素、战术精妙的唐军,渐渐力不从心,阵型开始溃散。扶余义慈见大势己去,心灰意冷,只好带着残部连夜逃往熊津城。
熊津城城墙高耸,护城河宽阔深邃,扶余义慈以为凭借此城可负隅顽抗。苏定方却不急于强攻,先派遣使者入城,向扶余义慈宣读劝降诏书,希望避免更多生灵涂炭。然而扶余义慈执迷不悟,拒绝投降。苏定方无奈之下,下令攻城。唐军的抛石机发出震天巨响,巨大的礌石如陨石般砸向城头;冲车一次次撞击城门,发出沉闷的轰鸣;云梯如雨后春笋般竖起,唐军将士冒着箭雨奋勇攀爬。经过三昼夜的激烈厮杀,唐军终于攻破城门,玄甲军如潮水般涌入城中。当扶余义慈被生擒时,他手中还紧紧攥着半块象征王权的玉珏,脸上满是绝望与不甘。
战后,苏定方遵照大唐旨意,在百济故地设立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将这片土地正式纳入大唐版图。捷报传回长安,大明宫张灯结彩,唐高宗大宴群臣,犒赏有功之臣。而在熊津江畔,百姓们望着飘扬的大唐旌旗,传颂着苏定方 “跨海平百济,一箭定海东” 的传奇故事,他的威名,也随着海风,传遍了海东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