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柔和的阳光刚刚洒落在报社的门庭,郑婉清便己伫立在挂着铜制门牌的办公室前。她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那微微泛起的紧张。手中紧紧攥着的稿纸,边缘被她无意识地捏出了几道细细的褶皱。
"请进。"季沉那温润醇厚的嗓音,透过厚实的门板悠悠传来。
她推门时,看见季沉正专注地俯身在那张古朴的红木办公桌上校阅稿件。桌上堆满了各种文稿书籍,一盏台灯散发着柔和的光。听到脚步声,他下意识地抬起头,透过镜片的双眸瞬间闪过一丝讶异,似乎没想到她会来得如此之早。
“这么早?” 季沉在起身相迎时,手肘不小心碰倒了一旁高高垒起的书籍,几本泛黄的线装书 “哗啦” 一声掉落。
郑婉清赶忙俯身,将书一本本捡起,轻轻放到桌上,随后把手中的稿纸递向季沉,她的指尖在纸面上停留了一瞬才松开,轻声说道:“你看看如何?太久没写,感觉有些生疏了,首至昨夜才好不容易捕捉到一点灵感。” 她的声音比平日里低了几分,还带着晨起时特有的那一丝沙哑和一夜思索的疲惫。
季沉接过那带着淡淡茉莉香气的稿纸,金丝眼镜后的眸光微微闪动:"你的能力我是信得过的。"
他缓缓坐下,轻轻拂去桌上的书尘,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诗句,指尖无意识地沿着钢笔留下的痕迹轻轻滑动。那些娟秀的字迹仿佛还带着温度,瞬间将他的思绪拉回到大学时期的图书馆。那时,他们常常共用那张略显陈旧的橡木长桌,郑婉清写文章时,就偏爱用这种德国产的蓝黑墨水,熟悉的墨香似乎还萦绕在鼻尖。
“《新妆》,” 他轻声念出标题,嗓音不自觉地柔和下来。编辑部的挂钟滴答作响,在这静谧的空间里,季沉逐字品读的速度越来越慢。窗外,报童叫卖报纸的声音隐隐传来。
当他念到"女学堂的玻璃窗映着晨光"时,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仿佛在为这美妙的诗句轻轻伴奏。然而,最后那行遒劲有力的毛笔字 “致我永远的新女性” 却突然刺入眼帘,让季沉的声音瞬间戛然而止。他的目光停留在那行字上,心中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
郑婉清下意识地绞紧了手中的帕子,心中涌起一阵忐忑。虽然昨夜谢昀对这首诗赞不绝口,但文学终究是季沉的专业领域,她迫切地渴望得到他的认可。
"婉清..."季沉摘下眼镜,镜框在桌面磕出一声轻响。他疲惫地揉着鼻梁,那里有一道常年戴眼镜留下的浅痕。"你的文采还是一如既往得好。不过……” 他微微皱眉,手指点了点诗中的一句,“这一句‘旧俗的枷锁如铁般沉重’,我觉得表述稍显首白,少了些含蓄之美,你怎么看?”
郑婉清微微一愣,随即思索片刻,说道:“你说得有道理,那改成‘旧俗枷锁似磐重’,用‘磐’字来强调枷锁的沉重感,同时也增添一些古朴的韵味,你觉得呢?”
季沉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嗯,这样一改确实好多了,文字更凝练,意境也更深了。”
接着,季沉拿起红铅笔,在稿纸边缘写下几个小字,“比如这里‘老石阶’改成‘青石阶’,音韵会更和谐。” 他指着诗句耐心地解释道:“‘老’字是仄声,与后句的‘踏’字同调,读起来稍显滞涩,改后便能让诗句的韵律更加流畅。”
郑婉清倾身去看,发丝间若有若无的茉莉香气萦绕在季沉鼻尖,让他的心头微微一动。她突然指着另一处,眼中闪烁着灵动的光芒:“这里‘投向苍穹’的‘投’字,是不是换成‘赠’更好?我想表达的是主动奉献,而非被动投射。”
"最近婚姻自由的话题很热,"季沉状若无意地翻动稿纸,"要不要加一段?就当是...专栏的特别企划。"
郑婉清眸光微动。昨夜书房里,谢昀与她在书桌前热烈探讨时的画面浮现在眼前。她微微颔首,从上衣口袋里取出钢笔,笔尖在纸上沙沙游走,写下几行新的诗句:
"寻找灵魂相契的目光,
不是父母之命的姻缘,
而是两心相知的印章。"
季沉俯身看时,西装袖口的蓝宝石袖扣在稿纸上投下小小光斑。他的声音低沉而略带喟叹:“写得很好。”
这句话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惆怅。他想问这 “灵魂相契的目光” 是否真的存在,想问她与谢昀是否如诗中所言般心意相通,但最终,他只是默默伸出手,轻轻抚平稿纸的折角,将那些未出口的话深埋心底。
正当他还想说些什么时,门外突然传来朱茵琳清脆的声音:"表哥,我是来送稿件的。”
郑婉清微微一愣,随即说道:“季沉,那我先回工作岗位了。”
季沉点了点头,目光追随着她转身离去的背影。他不禁想起那日在法国租界的咖啡厅外,他亲眼看着谢昀为她打开车门,动作温柔地扶她进去,那一幕如同一根细刺,轻轻扎在他的心间。
三日后,《大公报》文艺副刊新鲜出炉,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这首《新妆》。报社特意选用了新进口的道林纸,泛着珠光的纸面上,末尾编辑按语写道:"本期特邀新女性专栏作家青梧女士诗作,欢迎读者来信探讨婚姻自由之真谛。"
朱茵琳举着刚印好的报纸,兴奋地冲进办公室,大声喊道:“婉清姐!你的诗引起轰动了!” 她激动地指着读者来信栏,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连金陵女大的学生都来信说要把诗抄在笔记本扉页呢!还有好些读者在信里分享自己对婚姻自由的看法。”
郑婉清接过报纸,看着那些热情洋溢的读者来信,心中满是感动与喜悦。
季沉站在窗边,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勾勒出他修长的身影。他静静地看着郑婉清被一群编辑们热情地围住,她在讲解诗歌创作时,眼中闪烁着自信而迷人的光彩,与当年在大学文学沙龙发言时一模一样,风采依旧。他悄悄将一份校样收进抽屉,那是他亲手排版的初稿,边缘还留着他们讨论时的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