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之下
首页 > 都市小说 > 国徽之下

国徽之下

9.5分 其它作品>
连载中 签约作品 都市
90.66万字 0次阅读 0累计人气值
主角: 张建华
作者:湘水柔情 更新至:第 71章 暴露了 更新时间:2025-03-02 07:11:13
更新时间:2025-03-02 07:11:13
90.66万字 0次阅读 0累计人气值
本书还有其他名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69章节)

简介

新作品出炉,欢迎大家前往番茄小说阅读我的作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我会努力讲好每个故事!

第1章 大学生村官

张建华如同往常一样骑着他的那辆踏板摩托车照旧疾驰在从古阳县通往牛儿山镇的那条公路上,古阳县是湘州少数民族自治州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在我国西南边陲的这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管辖着如同古阳县这样的小县城一共有八座之多,其中还包括一个地级市,首市。

首市也正是湘州的州府所在地,但是因为地缘位置的关系这湘州在湖南省乃至全国来说都算的上是贫困地区,八个县一个地级市总人口也不足两百万,人均收入不足七千块,就更不用说张建华所在的这古阳县里众多乡镇里的这个小小的牛儿山镇了。

这古阳县在湘州这七个县来说是最为贫穷的一个,那张建华所在的牛儿山乡却又是古阳县众多乡镇里最为贫穷的一个乡,虽然牛儿山乡离古阳县只有短短的十七点八三公里,但是还是因为整个区域的宏观落后加之地缘劣势,导致了这个乡镇,年年都吊车尾拖后腿,以至于每年这牛儿山都成了历任县委领导班子最为头痛的一件事情。

特别是在这几年整个湘州地区乃至 整个湖南地区都在积极推动旅游经济的大形势下,也着实的让这片西部地区经济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但是这古阳县还依旧是整个湘州的痛点。

山高路陡,不适合经济作物的生长,这几点就彻彻底底限制了整个古阳县地区的发展,更不用说牛儿山一个古阳县里面的乡镇了。

张建华是2008年开始的众多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作为土生土长的古阳县娃子的张建华深知作为一个农民的不易,特别是生长在这西南边陲地区的农民,从小张建华就看着父辈们起早贪黑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从老天爷的手里讨口饭吃,幼年时期的张建华也如同众多的山里孩子一样等待着年龄以及身体的成长,好早些给那个穷的只剩下人了的家分担一些,当然这也正是张建华的父母所希望的。

作为家里老大的张建华尽管成绩很优异,尽管讲台上的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知识是改变这些山里孩子命运的唯一途径,但是话虽如此少年时期的张建华并不能认为自已成绩的优异而改变自已的命运。

初二那年张建华的母亲在腹痛多日之后被确诊为肝癌晚期,这无疑是给这个本就贫穷的家庭来了沉重的一击,张建华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加上母亲的突然患病对于这个本就贫穷的家庭来说无疑不是雪上加霜。

没过多久由于没钱治疗张建华的母亲在折腾了大半年之后就撒手人寰了,同时这个本就脆弱的家庭还欠下了不少外债,年过四十的父亲不得不离开张建华和还在年幼的弟弟妹妹前往州府首市卖苦力偿还家里欠下的那些债务,虽然这也是这个四十多岁的土家汉子的无奈之举但这也是张建华父亲的唯一选择。

十四岁的张建华辍学了,不得不用那稚嫩的肩膀接过父亲的锄头把子,打理庄稼,照顾弟妹在十四岁那年似乎成了张建华的全部。

上天或许并不会眷顾每一位可怜人,但是运气 来了是挡也挡不住的,命运这东西始终是让人无法琢磨和揣测,就在张建华辍学快一个学期的时候,县中学的宋校长来到了张建华那破败不堪的家里并且给这个被命运如此作弄的家庭带去了一个好消息,对于张建华来说宋校长无疑不是张建华这一生里遇到的第一个贵人。

古阳县在八几年从那些大山中走出去了一位伟大的女歌唱家,一位受人敬仰的歌唱家,在民族音乐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位从大山中走出去的歌唱家在成功之后也并没有忘记那十万大山里的乡亲们。

正巧当时这位歌唱家为了反哺家乡资助了不少古阳县的贫困学生家庭,但是如同张建华这样的情况在整个固阳县来说何止一户两户,即便是这位伟大的歌唱家在如何的取得成就她的影响力也是有限的,但是好在命运的天平在冥冥之中偏向了张建华这个悲苦的少年。

在宋校长极力的推荐下张建华成了这位歌唱家的救助对象,这才让张建华能够重新回到学校,从那个时候起张建华就深深的理解老师时常挂在 嘴上的那句知识改变命运的话得真正含义。

张建华也确实是个勤奋的人,不过也是在命运的碾压之下也容不得张建华不去刻苦不去勤奋,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种第天下知,高中毕业张建华就以文科全州第三的优异成绩毕业了,以当时张建华的成绩足以够得上去京城里上一所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学了,然而张建华并没有,他放弃了去京城里更好的大学反而是选择了湘州的一所大学,这也成为了当时古阳县乃至整个湘州教育部门极为不理解的,甚至在湘州教育局领导的牵头下湘州政府决定资助张建华完成学业。

但是张建华并没有被这暂时的成绩冲昏头脑,因为他深知在大学的四年时间,人们很快就遗忘了他这个全州第三的贫穷学生,另一则原因就是毕竟在州府的大学上学离古阳县更近一些,他还有割舍不下的那个贫穷的家和弟弟妹妹们。

张建华放弃前往北京上大学的事情对于湘州大学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也不用教育局的那些头头脑脑们说,湘州大学就直接免除了张建华在读期间的一切费用。

不过也正如张建华所担忧的那样,很快这个全州第三的少年就被一波又一波新的高考生所掩盖,四年后大学毕业,张建华果断的选择了公考,投身到大学生村干部的事业中去。

在面审中张建华是这样说的。

:“我之所以能顺利的完成学业,离不开资助我的那些好心人的帮助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所以我应该用自已的满腔热血去回报社会!去改变更多的人的命运!”

就这样在张建华的慷慨激昂中张建华如愿以偿的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也如他所想的那样被分配到了牛儿山的高寨担任村支书,尽管那高寨是张建华出生的地方,他也是从这个在大山之中的山村走出去的孩子,但是往往理想是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学校里教授的知识对于实践中的这些大学生们来说,知识又显得那么的不够用了,与此同时在张建华的心里对于大学生村官这件事情又有了新得认识,因为像张建华这样选择做一名大学生村官的人大有人在,但是像张建华这样家庭走出来的大学生选择去农村基层做一名村官的确实寥寥无几,因为一个寒窗苦读十几年的年轻人还不容易用知识改变了自已命运,怎么又会轻易的去堵一个未知的明天,要想在一个贫瘠切困苦的土地上做出一番成绩来并不是靠一腔热血就能办到的事情,这些好不容易有机会做出更多选择的青年人们怎么又会把自已给丢进那如同无底洞一般的旋涡里去呢?往往投身到这场挑战中去的几乎都是那些充满激情,家境优越的年轻人们,他们把那些贫困的山村当成自已练手的试验田,各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想证明自已能够改变一些人一些村子乃至一些地区的面貌的理想。

并不否认一些年轻人的冲劲确实起到了作用但是这些作用起到的作用有多大,这让人很难去估量,乃至张建华的不少同学都明确的告诉过张建华。

他们是这样说的。

:“张建华啊!我们都只是去村里混混资历,你一无资源,二无背景,你去村里能有个什么成就,还不如找个学校当个老师,在这条路上你想出头恐怕是难如登天。”

张建华也并不是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是呀!自已一没有背景,二没有资源想要在那些贫穷的山村做出一番成绩来无疑不是比当年自已考大学还要难得一件事情,考大学可以仅仅靠着自已的勤奋努力,那在当村支书带着那些贫困村脱贫致富的事情上确实要远远比想象中的难得多的多。

但是每每想到那在病榻上饱受折磨的母亲,父亲被那些繁重的劳动逐渐压弯的脊梁张建华心中又忍不住的一阵升腾,张建华无数次的在心里问自已,难道不是知识改变了命运吗?所以张建华始终坚信知识不光可以改变自已的命运也可以改变高寨那些父老乡亲的命运。

不得不说张建华是幸运的,在众多失败的大学生村官纷纷找好后路的时候,命运的天平再一次的倾斜向了张建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上全国的经济水平的提高张建华敏锐的察觉到了机会的到来。

古阳县唯一的经济支柱就是茶叶,并且得益于这里独特的环境气候,这里历来就以茶叶而被外人所知,乃至那位伟大的歌唱家的助力这里的绿茶的品质就更为让山外面的人所认识。

中国人向来是离不开茶的,一壶好茶绝不亚于西方人对咖啡的意义,下至普通百姓上至领导干部,似乎对茶叶所散发出来的那种特有的味道都那般的情有独钟。

只是在古阳县虽然一直都有种植茶叶,但是最初并不普遍,再加上种茶制茶还是需要一定的技术的,这样的门槛就已经劝退了很大一部分古阳县的老百姓,正如同张建华对口驻点的这个高寨村就并没有种植茶叶。

于是张建华开始把自已担任大学生村官带领高寨村脱贫致富的第一个首要目标就定在了种植茶叶的这条道路上,没有资源张建华就四处去跑资源,没有经验和技术张建华就四处去学习茶叶种植的技术。

起初高寨村的村民们并不买账,尽管张建华是高寨村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但是唯唯诺诺的农民们并不敢彻底的幸福这么一个年轻的村干不能靠着种茶叶带领大家摆脱贫穷。

那个时期的张建华除了一边要苦口婆心的说服高寨村的村民们跟着自已种茶叶另外一边还要往来于牛儿山乡政府乃至于古阳县县委向领导们伸手要资源要政策,这样一来二往就连古阳县县委的保安都认识这个被山里的太阳晒的黝黑的年轻人了。

终于黄天不负苦心人,在张建华担任高寨村村支书的第三年,这高寨村总算是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茶叶,但是仅仅是茶叶青叶的种植,因为茶叶的炒制是个非常需要技术的环节,要这些祖祖辈辈都种植地瓜,玉米的村民们在短时间里炒制 出那种品质极高的茶叶来无疑不是比叫他们改变观念去种植 茶叶来要难得不是一星半点。

不会炒茶,不会精加工那么茶叶就卖不上价,尽管如此整个高寨的人均收入也比之前翻了至少三番,也正是村民们看到了收益,这高寨村的老老少少都对这个年轻的村干部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在张建华的心里并不满足这一点点的成绩,通过互联网眼看着全国形式一片大好,茶叶行情也在节节攀升,张建华心中想着,高寨村不能仅仅停留在种植茶叶,贩卖青叶这上面。

与此同时牛儿山乡党委也看到了这个年轻人在这三年里做出的成绩,经过乡党委的研究决定把高寨当做试点村重点推广,所以高寨村乃至于张建华也得到了乡党委的更多的关注,有了关注就有了更多的支持,有了支持那机会就比别的一些村寨自然而然的也就多了起来。

在张建华的推动下由乡政府做担保,以高寨村全体村民名义向农业银行贷款五十万,五十万在当时人均月收入不足七十三块的高寨村来说可是一笔天文数字,但是村民们尝到了甜头自然是乐意冒这个险的,何况当时许多村民压根就不明白向银行借钱是怎么回事,自已本就是一穷二白的农民,这银行凭什么就把这么多钱借给自已。

很快一座颇为现代化的茶厂就在高寨建成投产,于此同时张建华还带领村民们成立合作社,注册了高寨村的独有的茶叶商标,高寨毛尖,在后面的短短四年时间高寨村不光还清了银行的那五十万,还实现了人均收入一万元以上的辉煌成绩。

当时许多年过六旬的老人双手颤抖的捧着那些红彤彤的票子,激动的热泪盈眶,是呀,这些朴实无华的村民们这一辈子都那里见到过这么多钱,那时候的他们的心里是对这个年轻的村干部的无比感激和信任,随着高寨村试点的成功,张建华也逐渐的被乡里,乃至县里甚至州里注意到了。

为了树立典型,张建华仿佛一夜之间成了众多年轻干部需要学习的榜样,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都有张建华这个小小的大学生村官的身影,湘州公路局甚至还率先拉通一条二十多公里的村村通硬化公路,州府,县政府的各个部门争先恐后的都希望把高寨村纳入自已的对口扶贫对象中来。

优秀青年干部,致富带头人,优秀年轻党员等等各种殊荣也接踵而至,让这位刚刚走上仕途的年轻人张建华走到那里脸上都无不洋溢着神采奕奕的精神头来 ,荣誉来的太多也太大了。

不过在古阳县这么一个全州都出了名的贫困县也确实需要这么一个典型,县委的领导们也知道只有这么一个典型人物的存在,州政府的那些领导们才不会对这个贫穷的总是拖后腿的县城感到失望,只要州政府不失望那么古阳县的这些领导干部们就还有希望。

很快张建华在二十七岁的年纪就被调任到牛儿山乡担任乡党委书记,这是多么年轻的一个乡党委书记,虽然只是一个贫困县下面的一个乡,但是仅是这样的一份履历都是许多人望尘莫及的,从一个算不上领导干部的小小村官再到一个乡的一把手,而又是那么的年轻的一个小伙子。

张建华来往于县委的时间自然而然的就多了起来,虽然如此在张建华身上加持了众多光环,一个干部没有政绩一切都是白搭,特别是向张建华这样的并没有什么深厚底蕴的被时代推上来的年轻干部。

来到乡政府主持工作以后的张建华似乎一切都回到了起点,牛儿山乡下辖二十九个自然村,全乡约莫三万来人,这二十九个自然村几乎都和高寨村一样穷的叮当响,这一时间让张建华陷入了窘境,任何事物都不是可以完全被复制下来的,特别是在我国西南部的这片土地上。

牛儿山乡这二十九个村相当的分散,并且气候各异这在很长一段时间让张建华头疼不已,他有的时候甚至认为自已的政治生涯会止步于此,对于张建华这样一位中文系的大学生来说,他还是能正确的认识到自已的不足之处的,他在心中时常感慨有的时候走的太快也未必是一件好事,虽然在高寨村的成功,让县委给了他们牛儿山或者是说给他张建华多了一些照顾和特别的关注,但是现在自已是一名管理着近三万的乡长党委书记,在经验和能力上就有些捉襟见肘了,他张建华可有把握让整个牛儿山乡的二十九个村都去 种茶叶致富,这样的困惑一直陪伴着这位年轻的乡长长达好几年,这牛儿山乡也并没有因位年轻的乡党委书记的到来而摘掉贫困的帽子,反而是因为县委的期待过于高了反而显得这位年轻的乡党委书记在这两三年并无建树,这让张建华十分的苦恼。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