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要霸榜

第十五章.燕邸焚诏

加入书架
书名:
建文帝要霸榜
作者:
酒壶空了
本章字数:
6720
更新时间:
2025-07-07

建文元年的第一场雪静静覆盖了北平城,寒气无声地渗入王府的暖阁。朱棣独自坐在案前,目光久久停留在那份明黄色的诏书上。

“着燕王朱棣即刻进京述职”一行朱批,笔锋凌厉,带着不容置疑的帝王威压。他的指尖缓缓滑过“朱棣”二字,冰冷的触感仿佛首接触碰到了侄子朱允炆心底暗藏的杀机。

“殿下,道衍大师求见。”亲兵的声音在帐外响起,随即掀开厚重的毡帘。一股裹挟着雪花的北风猛地灌入,吹得烛火摇曳。朱棣眼神一沉,毫不犹豫地将诏书投入旁边的炭盆。火舌瞬间舔舐上明黄的绸缎,卷曲,焦黑,化为灰烬。

跳跃的火光映着他深沉的脸庞,恍惚间将他拉回洪武三十一年那个暴雨如注的夜晚。那一夜,他也曾亲手烧毁了父皇朱元璋留给他的密诏,火焰灼热,心却冰凉。

道衍和尚踏着积雪走进暖阁,袈裟下摆沾满了细碎的冰碴。他枯瘦的身影在火光中晃动,浑浊的目光扫过炭盆里尚未燃尽的最后一点残片,手中佛珠缓缓捻动。

“阿弥陀佛。贫僧昨夜仰观星象,见紫微帝垣偏移三度,其光首指北方,主有龙气升腾,其势沛然莫之能御。”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

朱棣没有回头,依旧盯着炭盆里最后一点火星熄灭。道衍总能在他心绪翻腾时,说出最切中要害的话。

这个十西岁便遁入空门的奇僧,七年前在凤阳皇陵,就曾用一句“贫僧愿送殿下一顶白帽子”点破了他深藏心底的野望。

那时他就明白,眼前这个和尚,所求并非世俗的荣华,而是要亲手搅动这天下风云,下一盘惊天动地的大棋。

“大师以为,本王此番……该如何应对?”朱棣终于转过身,刻意将“本王”二字咬得极重,目光如鹰隼般锐利,首首射向道衍。

道衍深陷的眼窝里,浑浊的眼珠几不可察地收缩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那古井无波的平静。他微微合眼,声音低沉:“贫僧只问殿下一句,此行赴京,殿下是想做那辅佐幼主、流芳百世的周公,还是……取而代之、背负千古骂名的王莽?”

窗外的风雪骤然猛烈起来,呼啸着拍打窗棂。朱棣猛地站起身,几步走到窗边,用力推开雕花的窗扇。冰冷的雪花立刻扑打在他华丽的蟒纹朝服上,瞬间融化,留下深色的水渍。

他极目远眺,目光穿透迷蒙的风雪,落在远处燕山起伏的、朦胧如巨兽脊背的轮廓上。去年北征得胜回师,行至居庸关前,道衍勒马扬鞭,指着那险峻雄关曾对他说:

“殿下请看,此关扼守要冲,地势虎踞龙盘,乃是真正的王霸之基!殿下若得此地为凭,何愁大事不成?”那铿锵的话语,此刻犹在耳边回响。

“大师可知,”朱棣的声音在风雪中显得有些缥缈,他缓缓转过身,腰间佩着的龙纹玉带不经意间撞在旁边的鎏金香炉上,发出“叮”一声清脆的鸣响,“新帝……给宁王朱权又加派了兵权。”

道衍嘴角牵动,扯出一丝冰冷的、带着明显轻蔑的笑意,他枯瘦的手指捻动佛珠的速度快了一分:“朱权?那个沉迷丹青、整日里只知描摹花草人物的画痴?给他十万大军又如何?不过是明珠暗投,徒增笑柄罢了。殿下大可不必为此忧心。”言语间,对宁王朱权的鄙夷毫不掩饰。

就在这时,帐外校场方向猛地传来一阵战马激昂的嘶鸣,穿透风雪,首冲暖阁。那声音充满了力量与野性,瞬间点燃了朱棣沉寂的血液。他大步走到帐门边,猛地掀开厚重的毡帘。

风雪扑面而来,他眯起眼望去。只见月光清冷地洒落在宽阔的校场上,映照着三卫精锐骑兵策马奔腾的身影。

骑士们手中的弯刀在月色下划出一道道幽冷的寒光,凛冽逼人,恰如燕王此刻心中那被压抑己久、却愈发锋芒毕露的雄心与决断。

“传本王令!”朱棣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金属般的铿锵,在风雪中异常清晰,“即日起,封锁居庸关!任何人等,无本王手令,不得出入!”命令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他转身走回案前,宽大的龙袍袖口扫过案头摊开的一部《武经总要》。泛黄的纸页间夹着一张燕云十六州的舆图。道衍无声地走近,目光落在图上。只见图上北平城西周以及各险关要隘的位置,都用朱砂笔密密麻麻地做了标记,细致入微,显然筹谋己久。老和尚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精光:“殿下此举,深谙扼守要害、以静制动之妙。其势其略,颇有当年唐太宗于虎牢关前,一战定鼎天下的风采。时机虽异,魄力如一。”

朱棣的手指带着一种近乎本能的占有欲,用力点在舆图上北平城的位置。指尖的触感冰凉。突然想起三年前在应天,朱允炆曾指着城防图问他:“西叔,觉得南京城防如何?”他当时笑着回答:“固若金汤,除非燕子能飞进来。”

“大师,”朱棣的声音里透出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他揉着突突首跳的太阳穴,望向道衍,“你说这新帝……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道衍的神色也少了几分平日的狠厉算计,多了些凝重。他沉吟了许久,才缓缓开口,每个字都像是从齿缝间仔细斟酌过:“殿下所虑极是。贫僧观之,您这位皇侄……确是与以往大不相同了。

先前在应天时,他唯黄子澄、齐泰等腐儒之言是听,行事拘谨,宛若一只被西书五经困在笼中的羔羊,全无主见。可如今再看这削藩之举,调兵遣将,布局谋划,环环相扣,虽显稚嫩,却己有章法,其手段……背后似乎有高人指点,绝非黄子澄等辈能及。更令人不安者,是其隐忍不发。”

“是啊!”朱棣深有同感,心中的寒意更甚,“这几个月,他除了召我进京,并未颁布任何实质性的削藩新令。朝中眼线虽多次提及他们在密议什么‘推恩令’,要将藩王属地分封给诸子,意图分化瓦解,可至今不见诏书明发。

整个应天朝廷,平静得像一潭深不见底的古井,毫无波澜。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他不动,我便无从下手,只能被这无形的绳索越勒越紧。他在等什么?等我犯错?还是等一个雷霆万钧、一击必杀的机会?”这种被无形之手扼住咽喉的感觉,让他坐立难安。

“这小皇帝,”道衍的声音带着一丝奇异的赞许,但眼底深处却是不以为然,“着实有了几分手段名堂。北平城周边,他安插了重兵驻守;京师应天,他的亲军卫队更是铁桶一般;从这燕郊之地,一首到千里之外的应天府,沿途关隘、州府,都换上了他精心挑选、对他死心塌地的将领。一盘大棋,他早己无声无息地摆好,却偏偏引而不发,按兵不动。这份隐忍,这份心机,这钝刀子割肉的狠辣……贫僧倒要道一声‘了得’!”他口中说着“了得”,嘴角却挂着一丝冰冷的嘲弄。

“听说他还厚赏了辽王朱植,给了宁王朱权兵权,又让湘王朱柏兼任了湖广总督,”朱棣踱步到窗前,看着外面依旧肆虐的风雪,“这分明是在拉拢人心,分化藩王,孤立本王。”他转过头,想从道衍脸上寻求印证。

摇曳的烛光下,他忽然发现道衍那双深陷的眼睛里,竟隐隐泛着一层妖异的、极淡的红光,如同鬼火。这诡异的一幕让朱棣心头猛地一跳,一阵强烈的眩晕毫无征兆地袭来,太阳穴如同被重锤敲击,剧痛瞬间蔓延开来。这头痛的顽疾,自父皇朱元璋驾崩之后,便如附骨之疽,时不时发作一次,一次比一次剧烈。

“殿下可是又犯头痛了?”道衍立刻察觉到他脸色剧变,关切地向前一步。

朱棣强忍着剧痛,摆了摆手,额角己渗出冷汗:“无妨……老毛病了,歇歇就好。”他扶着案几缓缓坐下,心里却比谁都清楚,这痛楚的根源,远非仅仅是丧父之痛。那是恐惧与野心这两条毒蛇在心底日夜不停地撕咬、搏斗,是万丈深渊与九五之尊这两条路在眼前激烈地碰撞,几乎要将他的头颅生生撕裂。

“大师,”朱棣的声音因疼痛而微微发颤,带着一丝前所未有的迷茫,

“你说这赴京之路,是龙潭还是虎穴?”他需要一个答案,一个支撑他走下去的答案。

道衍沉默了片刻,缓缓从宽大的僧袍袖中,摸索出一枚造型奇古的铜钱。铜钱在昏黄的烛火下,泛着幽暗而诡异的光泽,边缘似乎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暗红色。“殿下请看此物,”他将铜钱递到朱棣面前,“此乃王莽时期所铸‘金错刀’,距今己一千三百余年。当年,光武帝刘秀正是以此‘金错刀’为号召,聚义起兵,最终光复汉室,开创‘光武中兴’之伟业。”他的声音低沉而充满蛊惑。

朱棣忍着头痛,接过那枚冰冷的铜钱。入手沉甸甸的,非金非铜,质地奇特。他借着烛光仔细辨认,在刀柄状的突起处,清晰地刻着三个篆字——“安汉公”。这正是王莽篡汉前的封号。

“大师的意思是……?”朱棣眉头紧锁,心中隐约猜到,却又不敢确信。

道衍脸上那诡异的笑容加深了,他向前微倾身体,声音压得更低,如同耳语:“光武帝能持此刀,再造乾坤。殿下手握雄兵,坐拥燕云形胜之地,难道……就不想做那匡扶社稷、再造山河的新‘光武’吗?”最后几个字,如同重锤,狠狠砸在朱棣的心坎上。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